1951年10月的北平,秋意已浓。清晨的风带着凉意,卷着火车站广场上的尘土,扑在每个人脸上。红星轧钢厂组织的新兵队伍在广场上集合,穿着统一的灰色军装,背着简单的行囊,队列整齐,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紧张与激动。
林建军站在队伍中间,身上的军装是新领的,还带着浆洗后的硬挺,领口的红领章在朝阳下格外鲜艳。他的行囊很简单:一个军绿色背包,里面装着王师傅送的钳工刀、傻柱给的军用水壶,还有系统奖励的多功能工具包和防水油布;贴身的口袋里揣着防弹护心镜和存折,系统空间里则存着应急的细粮、现金和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工业基础手册》。
“建军!”
人群外传来熟悉的喊声,林建军循声望去,看到王师傅和赵主任挤过送行的人群,快步走了过来。王师傅手里拿着一个用油布包着的长条形物件,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里写满了不舍。
“师傅,主任。”林建军往前跨了一步,声音有些沙哑。
“这是厂里给你申请的特殊津贴,五十万旧币,你拿着。”赵主任递过来一个信封,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部队,好好干,别给轧钢厂丢人。技术科的老张说了,等你回来,直接调你去技术科,参与新项目,我们都等着你凯旋!”
“谢谢主任。”林建军郑重地接过信封,塞进内衣口袋。
王师傅把那个油布包塞到他手里,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我托老战友弄的一本《军械维修图解》,里面有苏联援助的坦克和火炮结构图,你在那边修装备,说不定能用上。记住,手艺别丢,活着回来,我还等着跟你切磋技术呢。”
林建军打开油布,里面是一本厚厚的图解手册,纸张泛黄,却印刷清晰,上面的俄文注释旁还有手写的中文翻译,显然是王师傅花了心思准备的。他鼻子一酸,用力点头:“师傅,您放心,我一定活着回来,跟您学技术!”
“好小子,有这句话就行。”王师傅笑着抹了把眼睛,转身对赵主任说,“咱们走吧,别耽误他集合。”
赵主任最后叮嘱道:“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有事多跟家里写信,厂里给你转!”
林建军立正,对着两位长辈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归队。
列车的汽笛声长鸣,刺破了广场的喧嚣。新兵们开始列队登车,送行的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声和叮嘱声,母亲唤着儿子的乳名,妻子拽着丈夫的手不肯放,孩子们则挥舞着小手,懵懂地喊着“爸爸再见”。
林建军回头望了一眼,没在人群中看到四合院的人。易中海和傻柱说要来送行,但此刻并未出现,或许是没来,或许是被人群挡住了。他心里没有失落,反而觉得轻松——有些告别,无声或许更好。
【叮!】
就在他踏上列车踏板的瞬间,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清晰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正式踏上抗美援朝征程,参与立国之战,触发核心功能解锁——“军功兑换系统”!】
【功能说明:宿主在战场获得的军功(三等功及以上)可兑换对应奖励,包含但不限于:军事技术蓝图、特殊技能、战略物资、体质强化液等。】
【当前可兑换选项(预览):】
【1. 三等功:战场机械维修进阶技巧、压缩饼干一箱、俄语军事术语手册(进阶)】
【2. 二等功:t-34坦克简易维修手册、军工级钢材配方(初级)、体能强化液(基础版)】
【3. 一等功:122mm榴弹炮结构图、战场急救技能(大师级)、特殊合金冶炼技术】
【提示:军功等级越高,奖励越稀有,请宿主奋勇作战,为国立功!】
林建军的心脏猛地一跳,一股热血瞬间涌上头顶。
军功兑换系统!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强大!不仅有实用的维修技巧和物资,竟然还有技术蓝图和冶炼配方——这些东西,对国家未来的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他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这一刻,他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奔赴战场,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要活着回来,还要带着能让祖国强大的技术回来!
列车缓缓开动,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越来越快。窗外的北平城渐渐远去,熟悉的街道、厂房、四合院被抛在身后,最终缩成一个模糊的小点,消失在地平线上。
车厢里,新兵们的情绪渐渐平复。有人拿出家人的照片反复摩挲,有人低声哼唱着刚学会的军歌,也有人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眼神茫然。
林建军对面坐着一个叫李大海的年轻人,是纺织厂的保全工,比林建军大两岁,憨厚的脸上带着点婴儿肥。他看到林建军一直在翻看一本机械图纸,好奇地问:“同志,你以前是干啥的?看你这图纸,像是懂技术的?”
“我是轧钢厂的钳工,刚当学徒没多久。”林建军笑了笑,把图纸收起来,“你呢?纺织厂保全工,也懂机械维修?”
“懂点皮毛,”李大海挠挠头,“也就是修修织布机,跟你们大工厂的技术没法比。听说你报的是后勤技术兵?”
“嗯,”林建军点头,“负责维修武器和车辆,正好对口。”
“那太好了!”李大海眼睛一亮,“我也报的技术兵,就是心里没底。到了那边,还得请你多指点。”
“互相学习。”林建军没推辞。在陌生的环境里,多一个靠谱的战友总是好的。
旅途漫长而枯燥。列车一路向北,穿过华北平原,进入东北地界。窗外的景色从金黄的麦田变成枯黄的荒原,气温也越来越低,车厢里没有暖气,新兵们只能靠搓手跺脚取暖。
林建军却没觉得难熬。他利用这段时间,反复翻看王师傅给的《军械维修图解》,结合系统奖励的俄语基础,逐字逐句翻译上面的俄文注释。遇到不懂的机械结构,就闭目回忆系统空间里的《工业基础手册》,两个世界的知识在他脑海里碰撞、融合,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维修逻辑。
【叮!检测到宿主主动学习战场相关知识,触发临时任务“战前预习”。】
【任务奖励:苏联式火炮瞄准镜校准技巧(入门)、抗寒生存知识(含雪地取火、防冻伤技巧)。】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林建军心中一喜。抗寒知识正是他急需的——朝鲜的冬天据说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没有足够的防寒知识,很可能没上战场就先冻坏了。
他立刻集中精神接收奖励,脑海里瞬间多了许多实用技巧:如何用硝石和棉花制作简易火种,如何在冻伤初期进行紧急处理,甚至包括如何利用车辆废气给帐篷加热……这些知识详细得仿佛亲身实践过,让他对即将到来的严寒环境多了几分底气。
列车在东北某军用站台停靠,新兵们换乘闷罐火车,继续向北行驶。车厢里没有窗户,只有顶上的透气孔透进微弱的光,空气浑浊,弥漫着汗味和煤烟味。但没人抱怨,大家都知道,离前线越近,条件就越艰苦,这只是开始。
夜里,气温骤降。林建军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靠在冰冷的车厢壁上闭目养神,却毫无睡意。他想起了四合院的那些人:易中海会不会趁他不在,打耳房的主意?傻柱是不是还在天天给秦淮茹送粮?贾张氏和阎埠贵的算计有没有得逞?
这些曾经让他头疼的琐事,此刻却变得有些遥远。与战场的枪林弹雨相比,四合院的邻里纠纷仿佛成了过家家。但他知道,正是为了守护这些琐碎的日常,守护那些看似计较的柴米油盐,他们才要奔赴千里之外的战场,去对抗强大的敌人。
“同志,你冷不冷?”李大海凑过来,把自己的军大衣往他这边挪了挪,“我老家在东北,抗冻,给你盖点。”
“谢谢,不用。”林建军笑了笑,“我还行。”
他体内因系统奖励而微幅强化的体质正在发挥作用,虽然也觉得冷,但比旁边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新兵好多了。他甚至能感觉到,血液在血管里奔腾的速度比平时更快,仿佛在为适应严寒做着准备。
不知过了多久,列车终于停下。车门打开,一股刺骨的寒风灌了进来,夹杂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
“下车!到地方了!”
带队的军官喊道,声音在空旷的站台上回荡。
林建军跟着队伍跳下火车,脚刚落地,就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远处的山峦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近处的营房烟囱里冒着笔直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硝烟混合的味道——这里已经是中朝边境的集训基地,离战场只有一步之遥。
“全体都有!”军官的声音洪亮,“目标——营房!跑步前进!”
“一二一!一二一!”
整齐的脚步声在雪地上响起,新兵们的口号声刺破了寂静的雪原,带着青春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冲向那片等待着他们的营房,也冲向那片即将浴血奋战的战场。
林建军跑在队伍中,呼出的白气在眼前散开,又迅速被寒风卷走。他的目光望向南方,那里是祖国的方向;又望向东方,那里是朝鲜战场,是他接下来要战斗的地方。
背包里的钳工刀随着步伐轻轻撞击着后背,像是在提醒他肩负的使命。系统空间里的防弹护心镜贴着胸口,带来一丝冰凉的安全感。脑海里的维修技巧、急救知识、俄语词汇在飞速运转,与他的意志融为一体。
“等着我,”林建军在心里默念,既是对远方的王师傅和工厂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誓言,“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带着技术,带着胜利,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寒风呼啸,卷起他的衣角,也卷起他年轻而坚定的信念,融入这片广袤的雪原,融入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的战场淬炼,从此刻,正式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