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暮春的清晨,阳光透过轧钢厂新建的实验室玻璃窗,在水磨石地面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林建军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张刚出炉的检测报告,指尖划过“超高压锅炉管试样合格率92%”的字样,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窗外,新建的无缝钢管车间正在试车,银白色的钢管在传送带上流动,像一条金属长河。远处的四合院烟囱冒着袅袅炊烟,与工厂的蒸汽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新旧交织的时代剪影。
他的目光落在实验台的玻璃罐上,里面装着半透明的液体——那是系统奖励的“体质强化液(初级)”。三个月来,他每天按剂量服用,耐力和恢复力显着提升,连续工作18小时也不觉得疲惫,这在高强度的技术攻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林技术员,这是苏联专家刚送来的资料。”小张抱着一摞俄文手册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瓦西里教授说,您关于‘低温轧制’的论文,已经被莫斯科钢铁研究院收录了!”
林建军接过手册,封面上印着烫金的院徽,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从1951年那个凛冬穿越而来,在陌生的时代挣扎求生,到如今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技术人员的声音,这三年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带着总结性的沉稳:
【第一卷“站稳脚跟”剧情线已完成,关键节点回顾:】
【1951年:穿越适应,激活系统,参军赴朝,战场淬炼;】
【1953年:凯旋归来,攻克无缝钢管技术,确立工厂地位;】
【1954年初:粉碎四合院觊觎,划定人际边界,完成军工订单。】
【综合评价:优秀。宿主已从“生存者”转变为“技术骨干”,为第二阶段发展奠定基础。】
林建军合上手册,走到墙边的地图前。图上用红笔圈出三个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超高压锅炉管应用地)、鞍山钢铁公司(技术交流合作单位)、北京钢铁学院(计划进修地点)。这是他为第二阶段任务规划的路线图,每一步都清晰而坚定。
“建军,忙着呢?”门口传来傻柱的声音,他手里端着个饭盒,脸上带着难得的腼腆,“我妈蒸了点糖包,给你送两个尝尝。”
林建军回头,看着饭盒里暄软的糖包,热气氤氲中,傻柱的眼神比以前清澈了许多。自从贾张氏被拘留后,他彻底断绝了和秦淮茹家的非正常往来,虽然偶尔还会被秦淮茹的眼泪打动,但至少学会了说“不”。
“谢了,傻柱哥。”林建军接过饭盒,拿出一个咬了一口,甜丝丝的豆沙馅在舌尖化开,“味道不错,婶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那是!”傻柱咧嘴笑起来,挠了挠头,“我来是想告诉你,秦淮茹刚才又来找我,想借这个月的粮票,说棒梗病了。我没借,让她找街道办申请救济。”
“做得对。”林建军点点头,“真有困难,组织会管,但不能总想着占便宜。”
傻柱重重地点头,像是卸下了什么包袱:“嗯,我也是这么想的。那我先回去了,食堂还等着我烧火呢。”
看着他挺直的背影,林建军心里微微触动。傻柱的转变,或许是第一卷最意外的收获——环境能改变人,清醒更能重塑人。
他转身看向窗外的四合院方向。中院里,秦淮茹正蹲在槐树下择菜,身形单薄,时不时抬头望向工厂的方向,眼神复杂。贾张氏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捻着佛珠,嘴里念念有词,三角眼却时不时瞟向林建军的耳房,透着不甘和怨毒。
易中海背着双手从后院出来,路过中院时,脚步顿了顿,最终还是没说什么,径直走出了胡同。这位“一大爷”的权威,在林建军一次次的规则反击中已悄然松动,院里的邻居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言听计从,连阎埠贵算水电费时,都敢跟他讨价还价了。
【叮!检测到四合院权力结构发生微妙变化,触发“格局重塑”预警。】
【提示:第二阶段“房屋保卫战”核心矛盾已显现,贾张氏、易中海可能联合外部力量(如街道个别办事员)试图干预产权。】
林建军的目光冷了几分。他从抽屉里取出那份经过公证处认证的产权文件,指尖拂过“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的字样。系统奖励的“街道办特殊事务处理权限”卡片静静躺在文件上,这是他为第二阶段准备的第一道防线。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李师傅带着赵小刚和刘卫国走进来,三人手里都捧着零件样品,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林技术员,你看!”李师傅举起一个光洁的零件,“按你的方法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比苏联专家要求的还高!”
林建军接过零件,放在投影仪下,屏幕上的轮廓线清晰而流畅。这三个徒弟,一个沉稳、一个聪慧、一个勤奋,经过半年的培养,已经能独当一面,这是他为“培养技术骨干”任务打下的基础。
“很好。”林建军的声音里带着欣慰,“下一步,我们挑战0.003毫米,目标是赶上德国的精密加工水平。”
“没问题!”三个年轻人齐声应道,眼里闪烁着对技术的渴望。
看着他们围在图纸前争论的身影,林建军想起了系统空间里的《机械工程手册(1954年版)》。手册的最后一页,系统自动生成了一张“1957年技术蓝图”预览图:上面有他从未见过的连轧机组、计算机控制的雏形,还有一行小字——“路虽远,行则将至”。
傍晚时分,他回四合院取换洗衣物。刚进中院,就看到许大茂陪着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从后院出来,那女子身姿窈窕,正是电影队的娄晓娥。许大茂脸上堆着谄媚的笑,手里拎着个精致的皮箱,显然是刚从娄晓娥家出来。
看到林建军,许大茂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扬起下巴,带着炫耀的口吻:“林技术员,下班啦?我跟晓娥去看电影,就不跟你聊了。”
娄晓娥只是淡淡点头,目光在林建军身上停留了一瞬,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林建军没理会许大茂的挑衅,径直回了耳房。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检测到许大茂与娄晓娥互动频繁,触发“联姻预警”,其可能通过娄家关系获取资源,需留意。】
他打开衣柜,里面整齐地挂着工装和一件半旧的中山装。墙角的保险柜里,除了军工图纸和奖金,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在朝鲜战场与战友们的合影,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容灿烂,眼神清澈。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林建军轻声念着这句话,这是他在系统奖励的《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此刻用来形容眼前的处境再合适不过。
工厂里,超高压锅炉管的试制进入关键阶段,苏联专家的态度日益尊重,国际冶金会议的邀请函已在邮寄途中;四合院里,贾张氏的怨恨、易中海的算计、许大茂的野心,像水面下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波澜;而国家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156个援建项目如火如荼,无数机遇与挑战在前方等待。
他锁好门,转身走出四合院。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工厂的烟囱、实验室的灯光、四合院的槐树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属于1954年的独特剪影。
【叮!第一卷“站稳脚跟”正式落幕,第二卷“崭露头角”将于1954年秋开启。】
【奖励预览:解锁“特殊地点长期签到”功能,开放“国家工业数据库”权限。】
林建军抬头望向天空,暮春的晚霞绚烂如织。他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更大的风浪还在前方,但他的脚步坚定而从容。系统空间里的体质强化液泛着微光,实验室的图纸上还留着待解的难题,而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属于中国工业者的滚烫心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