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红星轧钢厂的军工保密车间已经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混合气息。林建军穿着特制的防静电工装,正蹲在精密检测仪器前,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这是最后一根无缝钢管的探伤数据,曲线平稳,没有任何异常波动,意味着这批次产品全部合格,即将接受军方的最终验收。
“林科长,军械部的王参谋到了,还有苏联专家瓦西里教授,已经在会议室等着了。”技术员小张快步走进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紧张,手里的文件夹都在微微颤抖。
林建军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指尖拂过冰冷的钢管表面。这根直径120毫米的无缝钢管,管壁厚度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直线度偏差不超过0.2毫米\/米,是他带领团队熬了四十多个通宵的成果。从钢坯冶炼时的成分控制,到轧制时的压力参数,再到最后的热处理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也离不开系统“技术推演”功能的精准指导。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实时评估:
【军工验收关键节点:最终质量检测完成,合格率100%,技术指标超越苏联同类产品3%。】
【当前场景:军工保密车间(首次进入),符合“特殊地点签到”条件,是否立即签到?】
“签到。”林建军在意识中回应,目光扫过车间墙上“保密守则”的标语——这里是厂里最高级别的保密区域,墙上的电子钟每小时会同步一次北京时间,墙角的监控探头无声转动,连空气都仿佛比别处更凝重。
【签到成功!获得“炮弹膛线加工精度控制方案”(军工级)。】
【方案解析:包含膛线缠角计算公式、镀铬层厚度均匀性控制、内膛粗糙度优化参数,可使炮弹初速提升5%,射程增加800米,适用于100mm以上口径反坦克炮。】
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脑海,从膛线的螺旋角度设计到精密刀具的磨损补偿,每一个数据都清晰得如同刻在脑海里。林建军心中一震——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能生产炮管钢管,还能攻克炮弹制造的核心技术,向武器生产的更深层次迈进。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得近乎凝滞。王参谋穿着笔挺的军装,肩章上的炮兵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冷光,他手里捏着之前的检测报告,眉头微蹙:“林科长,你们提交的参数显示,钢管内壁粗糙度达到Ra0.8,这比我们从东欧进口的还要高0.2个等级。说实话,我有点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坐在他旁边的瓦西里教授推了推眼镜,用生硬的中文补充:“是的,林。理论上,你们的轧机精度达不到这个标准。我看过你们的设备清单,苏联产的250轧机,极限精度是Ra1.0,你们是怎么突破的?”
林建军早有准备,示意小张打开投影仪:“王参谋,瓦西里教授,我们在轧制过程中做了三项改进:第一,采用‘多道次渐进轧制’,每道次变形量控制在15%以内,避免金属晶格撕裂;第二,冷却系统改用‘水雾+空气’交替冷却,使应力分布更均匀;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我们在最后一道工序增加了‘电解抛光’,用0.5A\/dm2的电流密度处理30分钟,这是具体的参数记录。”
屏幕上显示出电解抛光的电流曲线和处理前后的对比图,内壁的微小划痕在电解作用下消失无踪,镜面般的光泽清晰可见。瓦西里教授猛地站起来,凑近屏幕,手指在粗糙度数值上点了点:“这个电流密度控制……非常精确!你们是怎么确定30分钟这个时间的?我们的实验室做了五十次实验才找到最佳值!”
“是基于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结合我们的钢管材质(20crNimo)推算出来的。”林建军没有提及系统,只将功劳归于团队的理论研究,“我们还做了十次破坏性试验,截取不同位置的样品,数据偏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王参谋看着报告上“破坏性试验合格率100%”的字样,紧绷的嘴角终于缓和下来:“林科长,能现场检测一根吗?我们带了便携式粗糙度仪。”
“当然可以。”林建军点头,带领众人走进保密车间。当检测探头接触到钢管内壁时,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0.78Ra”,比报告上的数值还要优异。
“好!好!”王参谋激动地握住林建军的手,力道大得几乎捏碎他的骨头,“我代表前线部队感谢你们!这种精度的炮管,能让我们的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增加500米,在朝鲜战场,这意味着能提前一分钟锁定敌人的坦克!”
瓦西里教授也收起了之前的怀疑,郑重地说:“林,你们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建议将你们的工艺纳入中苏技术交流项目,让更多工厂学习。”
验收通过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全厂。厂长刘建国冲进车间,一把抱住林建军,眼眶通红:“小子,你给咱们厂长脸了!军械部刚才打电话,说这批次500根钢管全部采用,后续还要追加2000根的订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振奋的共鸣:
【检测到“无缝钢管军用化”关键事件完成,获军工系统通报表扬,触发“技术跃升”效果。】
【奖励发放:1 军工保密车间长期准入权限;2 接触“国家兵器工业数据库”初级权限;3 科技报国积分+1500。】
林建军的目光落在“国家兵器工业数据库”上,这意味着他能查阅到更多现役武器的技术参数,为后续的军工订单提供精准支持。他忽然想起系统签到获得的“炮弹膛线加工方案”,或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从生产炮管钢管,升级为制造完整的炮管部件。
傍晚时分,林建军带着验收通过的文件回四合院取些资料。刚进中院,就被阎埠贵拦住了。老头手里的算盘打得飞快,眼睛在他胸前的“军工保密车间出入证”上转了两圈,语气里带着讨好:“建军啊,听说你们厂接了大订单?我家老大在机床厂,说现在到处都缺精密钢管,你们这可是给国家立大功了!”
“厂里的事,按规定不能多说。”林建军淡淡回应,加快脚步往耳房走。他知道阎埠贵的心思,无非是想打探消息,看看能不能通过他给儿子找个相关的工作,但军工项目的保密级别,绝不能泄露半分。
路过贾张氏家门口时,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贾东旭的声音带着不满:“妈,你就别惦记林建军那点东西了!他现在是军工项目的负责人,厂里保卫科天天跟着,咱们惹不起!”
贾张氏的尖嗓门穿透力十足:“我就是问问他要不要煤!好心当成驴肝肺!他不就轧了几根破钢管吗?有啥了不起的,还真当自己是大官了……”
林建军没有理会,径直打开耳房的门。屋里的防盗设施完好如初,上次加装的护栏在暮色中闪着冷光。他快速找到需要的“合金材料手册”,转身锁门时,看到傻柱站在不远处,手里端着个空饭盒,眼神复杂地看着他。
“建军,恭喜啊。”傻柱的声音有些干涩,“我听食堂师傅说,你们的钢管能造大炮,真厉害。”
“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点头,语气平和,“厂里最近可能要扩招学徒,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劳资科报个名,凭你的手艺,应该能过。”
傻柱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起来:“真的?我……我能行吗?”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进了技术科,得守规矩,好好学技术,别总想着走捷径。”
傻柱重重地点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知道!你放心,我肯定好好干!”
看着傻柱兴冲冲跑回屋的背影,林建军嘴角露出一丝浅笑。或许,让他脱离四合院的是非,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中,才是让他真正“醒悟”的最好方式。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离开四合院时响起:
【检测到“军工身份”对四合院产生显着威慑,贾张氏“觊觎行为”频率下降80%,易中海“干预欲”进一步降低。】
【当前“训禽”进度:65%,解锁“军工人员家属保护条例”初级权限。】
林建军抬头望向厂区的方向,保密车间的灯光已经亮起,像一颗坚定的星。他知道,无缝钢管的军用化只是一个开始,在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浪潮中,还有更多技术难关等着他去攻克。四合院的纷扰依旧存在,但在“军工功臣”这个身份面前,那些算计和觊觎,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
夜风吹过胡同,带着轧钢厂传来的隐约机器声。林建军握紧手里的技术手册,脚步坚定地走向工厂——那里有更重要的战场,有比四合院的鸡毛蒜皮更值得他奋斗的未来。炮弹膛线的加工参数在脑海中清晰浮现,与工厂的灯火交相辉映,照亮了他“科技报国”的征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