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建军科技”总部的总裁办公室还亮着灯。林建军坐在红木书桌后。桌对面的林卫国刚结束跨国视频会议,面前的咖啡已经凉透。
“爸,您叫我回来,不只是为了看这个吧?”林卫国摩挲着剪报边缘,父亲反常的严肃让他心头一紧。最近半年,由于西方的问题,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审批周期延长了三倍。
林建军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牛皮笔记本,扉页标注着“系统密档·1998”。他翻开其中一页,指着系统奖励的“科技竞争风险图谱”:“你看这里,”红色箭头从硅谷指向京城,在“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工业软件”三个节点上画了圈,“去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系统就预警过,外部环境恶化时,技术封锁会成为常规武器。”
当年林建军咬牙将全部利润投入光刻胶研发,现在他看着儿子,眼神里带着同样的坚毅:“我们得搞‘技术备胎计划’。”
林卫国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顿了顿:“您是说……像当年的光刻机草图那样?”他想起1984年父亲偷偷藏在煤棚夹层里的技术资料,那些看似无用的图纸,十年后竟成了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
“但要更系统。”林建军调出企业的技术图谱,用红笔将核心业务拆解成三十七个模块,“把半导体光刻、精密机床伺服系统、工业控制软件这些关键的技术,分散到五个研发中心。”
林卫国突然明白父亲的深意:“您是想让每个中心都掌握局部技术,就算某块被掐断,整体还能运转?”他想起四合院拆迁时,父亲坚持把老家具分散存放在三个仓库,“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原来早被用到了技术布局上。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技术安全防御体系”构建需求,触发“战时科技动员方案”。】
【方案核心:1. 建立跨区域技术协作网络,关键设备实现国产替代清单管理;2. 与军工单位共建“抗封锁实验室”,共享测试数据;3. 储备3000名核心技术人才,签订“战时服务协议”。】
林建军眼前浮现出方案的细节:某型进口光刻机的国产替代方案里,竟标注着1975年他在轧钢厂改进的砂轮打磨工艺;人才储备名单中,郑师傅的儿子(现为精密部件车间主任)的名字赫然在列,备注着“擅长极端环境下的设备抢修”。
“这方案……像为咱们量身定做的。”林建军把关键页推给儿子,“你看这条,‘利用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础,建立备份生产线’,这不就是你去年考察的****工业基地?”
林卫国的手指在“抗封锁实验室”条款上停留:“您是说,要和军方合作?”他想起南海局势紧张时,工厂紧急交付的舰载雷达部件,那时父亲说的“企业要有保家卫国的本事”,原来不是随口说说。
深夜的会议室里,父子俩对着技术清单逐条推演。当讨论到进口光刻胶的替代方案时,林建军突然起身,从书柜深处取出个铁皮盒,里面是1989年系统奖励的“光刻胶简化配方”。泛黄的纸上,用铅笔写着“用蓖麻油替代进口增感剂”的批注,字迹稚嫩却透着执拗——那是刚上大学的林卫国随手记的。
“你当年算的这个配比,误差在5%以内。”林建军的指尖划过儿子的笔迹,“现在合肥实验室的数据分析显示,加上纳米级分散技术,完全能达到军用标准。”
林卫国看着那张纸,突然想起大学暑假帮父亲整理资料的日子。那时他不懂父亲为何要收藏这些“过时”的配方,现在才明白,技术传承从来不是线性的,那些看似断点的积累,终将在某一天连成完整的链条。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版“技术备胎计划”终于成型。林卫国的笔记本上,除了冰冷的技术参数,还多了行父亲补写的话:“不仅要能活下去,还要在封锁中变强。”这句话让他想起四合院的老槐树,每次台风过后,被吹断的枝桠旁,总会冒出更坚韧的新芽。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建军望着墙上的企业版图,突然对儿子说:“把西安的机床研发中心,交给小王负责吧。”他想起1984年那个跟着郑师傅在车间打杂的少年,现在已是能调试五轴联动机床的技术能手,“他知道什么叫‘勒紧裤腰带搞技术’。”
林卫国刚走出办公室,就看到小王背着工具箱从电梯出来,工作服上还沾着机油。“林总早,昨晚调试的那台精密镗床,定位精度达到0.002毫米了!”青年的眼睛里闪着光,像极了当年的林建军。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赞许:【“技术备胎计划”启动,符合“科技安全自主”战略。】
【提示:真正的抗风险能力,不是预测风暴,而是在风暴来临前,就造好了方舟。】
林建军轻轻合上笔记本,封面的“系统密档”四个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知道,这个计划或许十年都用不上,但只要国家需要,这些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技术火种”,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就像当年四合院的煤棚里,那盏昏黄的油灯照亮过的无数个夜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