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阳光透过“建军科技”全球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巨大的光影。林建军站在楼前的广场上,抬头望着“科技报国”四个鎏金大字,它们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像四颗跳动的火种,映照着他鬓角的白发。
广场上,一群刚入职的年轻工程师正在合影,他们举着“建军芯片,世界领先”的标语牌,笑容里满是骄傲。林建军想起1984年那个初春,他和郑师傅、小马几个人在中关村旧厂房前的合影,那时的木牌上写着“建军精密仪器厂”,身后是锈迹斑斑的机床,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沾着机油——三十一年过去,厂房变成了摩天大楼,量具变成了芯片,唯一不变的是照片里那股不服输的劲。
“爸,该剪彩了。”林卫国走过来,手里拿着红绸剪,他的鬓角也有了些许华发,但眼神依旧锐利,像极了年轻时的林建军。今天是建军科技合肥核聚变实验室落成的日子,远程剪彩仪式将在十分钟后开始。
林建军点点头,目光却越过人群,望向远处的南锣鼓巷方向。那里,四合院早已变成了民俗博物馆,但他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1951年初到四合院的那个早晨——父亲牵着他的手,走进那座灰砖灰瓦的院落,院墙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语还很新,空气中飘着煤球和白菜的味道。
“在想四合院的事?”苏岚不知何时站到他身边,手里捧着件刚织好的毛衣,“刚才郑师傅的儿子来电话,说他们车间用国产光刻机,把芯片良率提到90%了,比ASmL的还高两个点。”
“好小子,有他爹的本事。”林建军笑了,思绪却回到了四合院的那些年:秦淮茹端着空碗在院里徘徊的背影,傻柱在灶台前颠勺的吆喝,阎埠贵蹲在台阶上算账的认真,许大茂骑着自行车扬长而去的得意……这些人,这些事,像老电影里的片段,在记忆里闪回。
他想起系统上周弹出的“四合院旧人最终结局”汇总:秦淮茹在养老院孤独离世,贾梗刑满后不知所踪,阎家三兄弟为房产反目成仇,许大茂的骨灰撒入大海无人认领,只有傻柱走得安详,继女每年都去扫墓。
“都是自己选的路。”林建军轻声说。当年在四合院里,有人选了依附,有人选了算计,有人选了投机,只有傻柱和他,选了踏实过日子——傻柱用厨艺温暖街坊,他用技术改变命运。命运最终给出的答案,从来都写在最初的选择里。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厚重:【检测到“第五卷核心剧情闭环”,从四合院到世界舞台,宿主完成“改革春风,大展宏图”阶段使命。】
【阶段成就总结:】
【1. 个人成长:从轧钢厂技术员到科技企业家,主导突破23项核心技术,推动中国精密制造、半导体、移动通信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
【2. 家族传承:林卫国接棒成为半导体领军者,林晓阳在人工智能、核聚变领域崭露头角,完成“三代接力”科技报国闭环。】
【3. 时代印记:深度参与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突破技术封锁等重大历史节点,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4. 过往了结:四合院旧人结局尘埃落定,恩怨彻底封存,完成从“对抗”到“超越”的精神升华。】
林建军闭上眼睛,过往的画面在脑海中流淌:1977年林卫国挑灯夜读的灯光,1984年旧厂房里第一台磨床的轰鸣,1997年香港回归时全厂沸腾的场景,2000年应对千年虫危机的通宵达旦……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他和一个时代的共同成长。
剪彩仪式开始的铃声响起,林建军回过神,接过林卫国递来的金剪。大屏幕上,合肥实验室的画面亮起,林晓阳正站在核聚变装置前,向现场和远程的嘉宾介绍:“这台‘人造太阳’采用全产业链国产化技术,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5000秒,领先国际水平……”
当红绸落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林建军看着屏幕上孙子年轻的面孔,突然想起1977年自己对林卫国说的话:“读书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回来建设。”现在,这句话在晓阳身上有了新的注解——科研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是为了让国家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高地。
“爸,老首长的秘书刚才来电话,说他想看您新研发的量子通信终端。”林卫国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设备,“他说‘你们做到了我们这代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林建军接过终端,它能实现百公里级的加密通信,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替我谢谢老首长,等他方便,我去给他演示。”他摩挲着设备外壳,突然想起1983年老首长问他“图啥”,现在终于可以给出完整的答案:“图中国的技术不再被卡脖子,图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展厅里回荡,带着使命传承的庄严:【第五卷“改革春风,大展宏图”任务完成,综合评价:卓越。】
【主线任务“科技强国”阶段性完成,下一阶段:“引领未来”(2016- )。】
【奖励:“未来科技全景图谱”(解锁条件:完成第六卷首章任务)。】
林建军走出展厅,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一片金红。广场上,年轻的工程师们还在讨论技术方案,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和林卫国。
“爷爷!”林晓阳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合肥实验室的夜景,“我们刚实现秒约束!下一步要冲击商业运行指标!”
“好,爷爷等着你的好消息。”林建军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挂了电话,他对林卫国说,“咱们回家吧,苏岚该做好晚饭了。”
父子俩并肩走出大楼,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路。林建军想起系统奖励的“未来科技全景图谱”,或许它包含着更先进的技术,但此刻他更清楚,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是把“科技报国”的初心,像接力棒一样,稳稳地传给下一代。
车窗外,中关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林建军知道,第五卷的故事结束了,但属于他们的征程还在继续。从10平米的四合院耳房到横跨全球的科技集团,从生存挣扎到引领时代,他和家人的命运,早已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就像广场上“科技报国”的鎏金大字,历经风雨,愈发闪亮。而这,就是最好的时代注脚,是一个普通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用技术和坚守,书写的不平凡人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