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姜家院子里就支起了大铁锅,灶膛里的柴火“噼啪”响,火苗子舔着锅底,没多大一会儿水就“咕嘟咕嘟”开了锅。白花花的蒸汽从锅盖缝里钻出来,混着清晨的雾气,把半个院子都罩住了。
大伯娘拎着竹筐,哗啦一下就把剥好的竹笋倒进锅里。竹笋刚挨上沸水,就发出“滋滋”的轻响,原本鼓鼓的笋身慢慢舒展开,边儿上泛出点浅黄,一股生涩味儿跟着蒸汽往上冒,风一吹就散得差不多了。
“得焯透了才不涩!”阿奶拿着长竹筷在锅里搅来搅去,确保每根笋都泡在开水里,“上回老二家焯得太急,后来晒的笋干吃着发苦,可别学那样。”
约莫一炷香的工夫,笋的涩味儿散得差不多了。杨大花抄起竹笊篱,稳稳当当地把竹笋捞进铺了粗布的大木盆里。刚出锅的笋烫得直冒白烟,在盆里堆成小山,那雾气绕着屋檐慢悠悠转圈圈。
等笋凉得能下手了,大伯娘就开始切。她握刀稳得很,粗笋几下劈成四瓣,再顺着纹路切成半指厚的薄片。切好的笋片得赶紧往簸箕里铺,姜月妍搬着簸箕往院子里跑,正好赶上太阳翻过院墙,晒在笋片上,把那乳白的颜色衬得透亮。每一片都得错开摆,可不能叠一块儿,不然容易发霉。
日头擦着山尖往下沉的时候,院门外传来动静。姜月妍立马蹦着跑出去,就见爹和永平哥满脸笑地走了进来。
杨大花赶紧端来晾好的水,爹和大堂哥拿起碗,一人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碗。
爹把钱袋往石桌上一倒,铜钱和碎银子“哗啦啦”滚出来,在夕阳下闪着光。“一共卖了一两一钱!竹笋两百斤,卖了六百文;竹荪十斤,卖了五百文!”阿奶数着钱,声音里都透着欢喜。
爹接着说:“酒楼掌柜说了,要是咱冬天能再送些冬笋和干笋过去,价钱还能再涨点呢。”
“老二,这钱你先拿着。”阿奶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说,火光映着她的脸,“冬天眼看要到了,下次赶集你卖笋的时候,顺便买些棉花和布,给家里的娃都添件厚实棉袄,去年那几件都短了。”
阿爷点点头,接过话头:“再添两把新镰刀和锄头,秋收马上就到了,旧的都磨得快没法用了。”
大伯也跟着点头:“等秋收完,我再去山里砍些杂木,编些竹筐竹篮,到时候跟笋一起卖。攒点钱把西屋的屋顶修修,去年漏雨,墙角都给泡坏了。”
晚风从竹林里吹过来,带着晒干的笋香。姜月妍咬了一口热乎乎的红薯,看着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盘算,心里暖烘烘的。
接下来这几天,全家最上心的就是晒笋。天刚亮,阿爷就起来把簸箕搬到院子正中央,让笋片好好的沐浴阳光。阿奶在院子里突然说道:“再过几日便是中秋节了,今年得好好准备准备。”
这话一出,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姜月妍眼睛亮晶晶的,拉着阿奶的手问:“阿奶,中秋咱们吃啥好吃的呀?”
阿奶笑着摸摸她的头,“自然是要吃月饼,再杀只肥鸡,再让去割点肥肉,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个中秋。”
阿爷也在一旁点头,“今年家里多了一些进项,中秋也能过得更像样些。”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家里的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的人负责去山上挖竹笋,有的人则负责将挖回来的竹笋进行晾晒处理。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中秋节的前一天。这一天,正好是镇上的赶集日,热闹非凡。阿奶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带着家里的孩子们一同前往镇上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几天挖到的竹笋背去镇上卖掉,换一些银子回来。
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赞同,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期待着这次去镇上的旅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古代的捡山货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