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
吐蕃大军攻入吐谷浑,并将吐谷浑彻底收入自己囊中!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把持吐蕃国政的噶氏家族首领赞聂多布(禄东赞长子)率军攻陷唐朝安西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焉耆,648年安西四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679年以碎叶镇取代焉耆镇,719年又以焉耆镇取代替碎叶镇),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
同年,唐高宗派薛仁贵率军讨伐,最终在大非川被论钦陵(赞聂多布之弟)击败,
大非川之役是唐朝和吐蕃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此役之后,吐蕃在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在位期间,在噶尔·东赞域松等大臣辅佐下,继续对外扩张,之后掌控了青海地区!
青海地区不仅成为吐蕃的领地,也成为吐蕃对外扩张的前沿和门户。
芒松芒赞,在公元676年病逝后,其子赤都松赞继位,
此时,大唐进入武则天统治时期,
公元692年,武周重新控制安西四镇,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
但,在公元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
吐蕃大将——论钦陵在素罗汗山之战中,再次大败武周军。
随后,论钦陵遣使谈判,要求割让安西四镇与突厥十姓之地,但被武周拒绝。
武则天遂采用郭元振提出的离间计提议,激化其与吐蕃赞普的矛盾。
公元699年(武周圣历二年),
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发动政变,诛杀了把持国政的噶氏家族,论钦陵自杀。
吐蕃丞相论钦陵的能力,在当时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尤其是军事指挥才能
大唐李靖之后,无人可以出其右!
正因为吐蕃丞相论钦陵能力太强,逼迫一代女皇武则天,也只能使用反间计,才最后成功除掉吐蕃丞相论钦陵!
论钦陵死后,吐蕃国政重归于赞普,论钦陵的弟弟赞婆率领残部投奔武周,
赞婆被武则天封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
次年,论弓仁(论钦陵之子)被迫率吐谷浑部七千帐归附武周,被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
因禄东赞、论钦陵都在吐蕃做过大论(大相,吐蕃谓“臣”为“论”),
故他们的后裔子孙“以官为氏”,成为论姓的始祖。
论弓仁及其子孙世代先后出任大唐大将军、节度使等职,
如论诚节封武威郡王,论惟明任渭北节度使,家族成员遍布大唐军政要职。??
噶氏家族倒台后,吐蕃赞普赤都松赞重掌大权,为了避免朝政再次被权臣窃夺,赤都松不再任命大论。
但没过几年,赤都松赞便于公元704年,在亲征南诏的过程中病逝。
赤都松赞去世后,吐蕃发生内乱,
“嫡庶竟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
而即位的赤德祖赞(又称尺带珠丹)还很年幼,由其祖母没庐氏赤马类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掌国政。
先后平定了多位大臣叛乱,从而避免了吐蕃的分裂。
赤德祖赞继承赞普之位后,开始与唐朝和亲,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中宗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他。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因吐蕃再次与唐朝确定联盟关系后,
所以赤德祖赞主政后,将对外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中亚地区。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吐蕃开始对小勃律大规模用兵,小勃律王遣使向唐朝求援,唐玄宗命令吐蕃罢兵,吐蕃不听从命令,于是攻破了小勃律国,小勃律被迫臣服于吐蕃。
直至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高仙芝率军攻陷小勃律,并在其地设置了归仁军,以三千士兵驻守,唐朝才再次控制了中亚。
但唐朝对中亚地区的控制也仅仅昙花一现,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唐朝与大食之间爆发了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
唐朝的势力开始退出中亚地区,吐蕃则趁势取而代之,控制了中亚地区。
此刻的吐蕃,已经进入到了赤松德赞统治时期,
赤松德赞,于 742 - 797 年在位,他统治下的吐蕃国力强盛。
他大力弘扬佛教,从印度迎请寂护、莲花生等大师,建立桑耶寺,还剃度吐蕃人出家,使佛教在吐蕃进入兴盛的“前弘期”。
在对外关系上,数次大战唐军,吐蕃势力达至鼎盛。
而此时的唐朝,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爆发了着名的安史之乱,
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开始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
而守卫西域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西域边兵大批内调,虽然对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却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
这时西域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大食和吐蕃,
但大食并无意东进,于是吐蕃乘机而入,
数年间,西北兰州(今甘肃兰州)、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南)、河州(今甘肃东乡)、鄯州(今青海乐都)、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秦州(今甘肃秦安)、成州(今甘肃西和)、渭州(今甘肃陇西)等数十州相继沦没,
吐蕃尽得陇右、河西走廊之地。
唐朝虽仍然控制着西域的安西、北庭两都护府,
但西域守军与内地的联系完全断绝。
直到公元790年左右,吐蕃攻占于阗,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西域控制。
此时的吐蕃疆域达到极盛,不仅覆盖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并延伸至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以南、印度半岛北部及四川盆地西部。
其疆域?西部?:与阿拉伯帝国在帕米尔高原接壤,并控制了安西都护府(今新疆部分地区)。
?北部?:涵盖西藏北部及青海西部,与回鹘等游牧民族交锋。
?东部?:深入四川盆地西部,并与唐朝在吐谷浑等地多次交战。
?南部?:延伸至印度恒河入海口,并臣服云南南诏国。 ?
吐蕃极盛时期领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唐朝极盛时期领土的65%,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并引吐蕃军攻陷长安,
唐代宗仓皇出逃,吐蕃迎立金城公主的侄子李承宏为帝,并设置百官。
吐蕃攻陷长安十五天后,才被郭子仪收复,李承宏也主动退位。
由此可见此时的唐朝军事防御上的空虚和吐蕃的强盛。
唐德宗即位后,便开始和吐蕃议和,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唐朝派出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结盟于清水,史称“清水会盟”。
而吐蕃在赤松德赞在位时期,抑苯崇佛,
赤松德赞去世后,牟尼赞普继位,
牟尼赞普继承赤松德赞之志,致力于推广佛教,不过其统治时间不长。
牟尼赞普去世后,其弟赤德松赞继位,
赤德松赞作为牟尼赞普之弟,继续支持佛教发展,推动了吐蕃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
赤德松赞去世后,赤祖德赞继位,
在赤祖德赞执政时期,吐蕃要应对北方的回鹘,又因西线、北线、东南线等地军事吃紧,频繁的战争严重的削弱了吐蕃国力,
导致其已无力发动多线、多方向的军事战争。
于是,在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吐蕃与唐朝再次订立盟约,会盟仪式先是在长安西郊举行,之后又在吐蕃首都逻些举行,
前后持续近两年,史称“长庆会盟”!
长庆会盟后,吐蕃随即陷入了与回鹘的战争,
一直到公元832年(唐文宗太和六年)才告结束。
赤祖德赞于 806 - 841 年在位,
他极度崇佛,实行“七户养僧”制度,
大力支持佛教寺院建设和佛事活动,
这虽使佛教地位进一步提高,
但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矛盾。
最终他被刺杀,吐蕃佛教发展也因此受挫,并导致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之后接连遭遇内乱、政变、灾害和瘟疫,使吐蕃趋于分裂。
与此同时,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沙州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此后几年间又相继收复了瓜州、肃州、甘州和伊州等十州。
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
唐宣宗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在沙州置归义军。
赤祖德赞去世后,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继位,
朗达玛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
随着朗达玛的灭法事件发展,吐蕃王朝在政治上的统一局面也开始全面崩溃。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
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
朗达玛死后,吐蕃王室分裂成两派,
分别支持朗达玛之子俄松、乞离胡相互争位,
不久爆发内战,随之又爆发了平民和奴隶阶层掀起的起义,吐蕃王朝很快被推翻。
最终,吐蕃王朝分崩离析成大大小小的若干政权,
至此,吐蕃灭亡。
吐蕃王朝,自松赞干布于633年统一青藏高原建立政权,
至842年赞普朗达玛遇刺,共延续209年!
其灭亡时,中原王朝也正处于唐朝晚期,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之后中原王朝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虽然此刻吐蕃灭亡后,青藏高原处于分裂状态,
但中原王朝,同样处于分裂状态,
故,未形成其他朝代直接取代的关系,
一直到13世纪元朝崛起,重新统一整个华夏大地,包括青藏高原在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挽天倾之南明复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