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那风云变幻、摇摇欲坠的历史舞台上,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宛如一颗“重磅炸弹”,以其独特又极具争议的方式,搅得整个王朝天翻地覆。这位凭借选秀入宫的女子,仿佛开了“权力外挂”,一路过关斩将,爬上了权力的巅峰。可她这一上位,就如同给大清这艘本就千疮百孔的破船,来了个“疯狂驾驶”,把船径直驶向了更深的漩涡。
一、选秀入宫:平凡开端的野心萌芽
话说当年,慈禧还是个青涩的少女,名叫叶赫那拉·杏贞。和无数八旗女子一样,她被卷入了选秀的浪潮。您想啊,这选秀就跟买彩票似的,中了就一步登天,没中就只能回家老老实实嫁人。叶赫那拉氏这运气还真不错,成功入选,成了咸丰帝的兰贵人。
刚进宫那会儿,她也就是个小透明,咸丰帝后宫佳丽如云,哪能一下子就注意到她。可叶赫那拉氏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她心里那点野心的小火苗,从进宫第一天就开始“噗噗”直冒。别的小主们不是在院子里赏花逗鸟,就是聚在一起聊八卦,她呢,天天琢磨怎么引起咸丰帝的注意。
她先是苦练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时不时找机会在咸丰帝面前露一手。要说这咸丰帝也是被她这一手好字吸引了那么一下下,可这还不够啊。叶赫那拉氏又学起了唱戏,天天在自己宫里咿咿呀呀地练。嘿,还真让她练出点名堂来,有一回咸丰帝路过,听到这婉转的唱腔,忍不住就停下了脚步。这一下,叶赫那拉氏算是成功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从此开启了她在后宫的“打怪升级”之路。从兰贵人一路升到懿嫔、懿妃,最后成了懿贵妃,这野心的萌芽啊,算是开始茁壮成长了。
二、咸丰驾崩:权力争夺的暗潮涌动
咸丰帝这身子骨,那叫一个弱,在这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没撑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六岁的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还搞了个“顾命八大臣”来辅佐朝政,想着这样就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下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
叶赫那拉氏可不是个甘愿在后宫养老的主儿,她看着这权力近在咫尺,哪能轻易放过。这时候,慈安太后也掺和进来了。这慈安太后啊,虽然没啥太大的野心,但架不住叶赫那拉氏天天在她耳边吹风,说什么“咱们孤儿寡母的,要是不掌握点权力,以后可怎么过”之类的话。慈安太后耳根子一软,就和叶赫那拉氏站到了同一战线。
另一边呢,这“顾命八大臣”觉得自己是咸丰帝钦点的,那权力自然得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压根没把这俩太后放在眼里。这两边就这么杠上了,一场暗潮涌动的权力博弈就此拉开帷幕。叶赫那拉氏心里明白,光靠她和慈安太后这俩弱女子,肯定斗不过这八个大男人,于是她就把主意打到了恭亲王奕欣身上。
三、辛酉政变:登上权力巅峰的“神操作”
要说这叶赫那拉氏还真是有点手段,她瞅准了恭亲王奕欣对“顾命八大臣”的不满,偷偷派人去和奕欣联络。这奕欣本来就觉得自己这么有能耐,咋就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呢,正一肚子火没处撒。叶赫那拉氏这么一拉拢,他立马就心动了。
于是,叶赫那拉氏、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发动政变。他们趁着护送咸丰帝灵柩回北京的机会,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顾命八大臣”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他们一网打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
这政变一成功,叶赫那拉氏可就扬眉吐气了。她和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把朝政大权紧紧握在了手里。这时候的叶赫那拉氏,就像一只终于吃到了肉的饿狼,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正式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开启了她那让人又恨又叹的统治生涯。
四、打压异己:权力路上的“血腥清扫”
叶赫那拉氏掌权之后,那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她深知,要想权力稳固,就得把那些不听话的、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都给收拾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压异己行动开始了。
首先倒霉的就是那些曾经反对她的大臣。她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人家给撤职查办了。有的大臣稍微反抗了一下,直接就被她关进大牢,甚至丢了性命。这还不算完,她连自己的盟友也不放过。就说这恭亲王奕欣吧,一开始帮她夺权那是出了不少力,可后来奕欣权力越来越大,叶赫那拉氏就开始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她找了个机会,就把奕欣的权力给削弱了,把他搞得灰头土脸的。
在后宫里,她也是一手遮天。那些曾经和她争宠的妃嫔,现在都得看她的脸色行事。要是谁敢在背后说她坏话,那可就惨了,不是被打入冷宫,就是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叶赫那拉氏就像一个“权力洁癖患者”,容不得任何可能威胁到她权力的因素存在,一路“血腥清扫”,把权力之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确保自己能稳稳地坐在权力的宝座上。
五、奢靡无度:国难当头的“疯狂挥霍”
要说这叶赫那拉氏掌权之后,那日子过得可真是奢靡无度。国家都已经内忧外患成啥样了,又是太平天国闹得沸沸扬扬,又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可她呢,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只顾着自己享受。
就说她那六十大寿吧,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为了办这个寿宴,她可是花了血本。从皇宫到颐和园,一路张灯结彩,到处都是用金银珠宝堆砌起来的装饰。寿宴上的菜品,那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吃一顿饭的钱,都够普通老百姓过一辈子了。而且,为了给自己助兴,她还请了好多戏班子,天天在宫里唱戏。这一场寿宴下来,花的钱那是天文数字,把国库都快掏空了。
大臣们一看这情况,纷纷上书劝谏,说国家现在正缺钱呢,这寿宴能不能办得节俭点。叶赫那拉氏一听,那脸立马就拉下来了,说什么“谁要是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吓得那些大臣们都不敢再吭声了。您瞧瞧,这就是国难当头的慈禧太后,在她眼里,自己的享受可比国家的安危重要多了。
六、签订条约:丧权辱国的“败家操作”
在叶赫那拉氏统治期间,大清那是被西方列强打得节节败退,签订了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什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个比一个坑。每次签订条约,她就像个败家子一样,把国家的领土、主权拱手相让。
就拿《马关条约》来说吧,日本狮子大开口,要割走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还要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这叶赫那拉氏呢,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居然答应了。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老百姓们都气得不行,可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还有那《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要向列强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叶赫那拉氏为了自己能继续掌权,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这种“败家操作”,真是让大清的家底都快败光了。
七、野史传闻:慈禧的离奇故事与形象塑造
在民间的野史里,关于慈禧的传闻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一个比一个离奇。有的说慈禧其实是个狐仙转世,所以才这么妖媚,能把咸丰帝迷得晕头转向,还能在权力场上呼风唤雨。还有的说,慈禧小时候家里穷,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后来不知怎么就进了宫,凭借着自己的心机一步步上位。
更离谱的是,有个传闻说慈禧喜欢喝人奶,每天都要找几个年轻的奶妈进宫,就为了满足她这奇怪的癖好。这些野史传闻,虽然大多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但在民间却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把慈禧的形象塑造得越来越神秘,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她不是个好人。这些传闻虽然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慈禧的不满和厌恶,毕竟她在位期间,国家被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八、与慈安太后的微妙关系:权力制衡的“姐妹花”
慈禧和慈安太后这对“姐妹花”,表面上看着和和气气,一起垂帘听政,可实际上,这关系那是相当微妙,充满了权力的制衡。
一开始,慈安太后因为是咸丰帝的正宫皇后,地位比慈禧高,而且为人比较忠厚老实,没啥太大的野心。慈禧呢,虽然野心勃勃,但也不敢太明目张胆地和慈安太后对着干,还得时不时地讨好她。比如说,有什么好东西,慈禧都会先给慈安太后送去,表现得那叫一个恭敬。
可随着慈禧权力越来越大,她就开始有点不把慈安太后放在眼里了。有时候,一些重要的决策,慈禧也不怎么和慈安太后商量,就自己做主了。慈安太后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慈禧在朝中已经培养了不少自己的势力,慈安太后势单力薄,也拿她没办法。
不过,慈安太后手里还是有点权力的,比如说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免,还得经过她的同意。这就让慈禧有点头疼了,她想完全掌控权力,可又不能把慈安太后怎么样。于是,这两人就在这种微妙的权力制衡中,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可暗地里,那是波涛汹涌,谁也不服谁。
九、光绪帝的悲剧:慈禧阴影下的傀儡皇帝
光绪帝载湉,那可真是个悲剧人物,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
光绪帝小时候就被慈禧太后抱进宫,说是要培养他当皇帝。可实际上,慈禧太后就是想找个听话的木偶,好继续掌控朝政。光绪帝从小就对慈禧太后又敬又怕,在她的严厉管教下,过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
好不容易光绪帝长大了,想着能亲政了吧,可慈禧太后根本不想放权。表面上说是把权力还给光绪帝,可实际上,什么事儿都还得听她的。光绪帝想变法图强,搞了个戊戌变法,结果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慈禧太后一生气,发动了戊戌政变,把光绪帝给软禁了起来,还把那些支持变法的大臣们杀的杀,关的关。
光绪帝就这么被囚禁在瀛台,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他心里有再多的抱负,也施展不出来。最后,光绪帝在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突然驾崩了,死得不明不白。有人说,是慈禧太后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所以提前把他给毒死了。不管真相如何,光绪帝的一生,就是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上演了一场悲剧。
十、义和团运动:慈禧的“玩火自焚”闹剧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那可是玩了一把“玩火自焚”的闹剧。一开始,她看着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觉得这是个可以利用的力量,能帮她对付那些让她头疼的西方列强。于是,她就默许义和团在京城附近活动,还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些支持。
可这义和团打着打着,就有点失控了。他们不仅烧教堂、杀洋人,还把一些无辜的老百姓也给牵连进去了。这下,西方列强可坐不住了,组成了八国联军,气势汹汹地向北京杀来。慈禧太后一看这情况,吓得六神无主,这才意识到自己玩大了。
她先是想利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拼一拼,可这义和团哪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啊,没几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时候,慈禧太后又开始求和,可八国联军哪肯轻易放过她。没办法,慈禧太后只好带着光绪帝一路西逃,把京城给丢了。这一场闹剧,把大清搞得是元气大伤,也让慈禧太后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真是典型的“玩火自焚”。
十一、洋务运动:遮羞布下的“表面功夫”
慈禧太后在面对大清内忧外患的局面时,也算是搞了个洋务运动,想借此挽救一下这岌岌可危的王朝。不过,这洋务运动在她手里,更像是一块遮羞布,做做表面功夫而已。
洋务派们倒是真心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们办工厂、建新式军队、开新式学堂,忙得不亦乐乎。可慈禧太后呢,对这些事儿其实并不上心,她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权力和享受。
比如说,洋务派想购买先进的军舰,增强海军实力。慈禧太后一开始倒是同意了,可后来为了给自己修颐和园,居然把买军舰的钱给挪用了。这一下,可把海军给坑惨了。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因为装备落后,被日本打得大败。
而且,慈禧太后虽然支持洋务运动,但对洋务派的官员却并不完全信任。她时不时地就会插手洋务派的事务,让他们不能放开手脚去干。所以啊,这洋务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关照”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终究只是一块遮羞布,没能真正改变大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十二、后宫生活揭秘:慈禧的奢华日常与奇葩癖好
慈禧太后在后宫的生活,那奢华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她住的宫殿,那装修得比现在的五星级酒店还豪华,到处都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她每天早上起床,光洗漱这一项,就得花上一个多小时。用的洗脸水都是用各种鲜花浸泡过的,说是能美容养颜。
吃的就更讲究了,每餐都得有一百多道菜,摆满了好几张大桌子。可她呢,每道菜就吃那么一两口,剩下的就全浪费了。而且,她吃饭的时候,还有一群太监宫女在旁边伺候着,那场面,真是威风凛凛。
除了这些,慈禧太后还有一些奇葩癖好。比如说,她喜欢闻水果的香味,于是就在宫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每天都要换一批,就为了闻个味儿。还有,她对自己的头发那是宝贝得不得了,专门找了个太监给她梳头,要是梳得不好,那太监可就惨了。这慈禧太后在后宫的奢华日常和奇葩癖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老百姓对她意见那么大。
十三、对外宣战的迷之操作:无知无畏的“疯狂冒险”
在1900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干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那就是向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这可真是一场无知无畏的“疯狂冒险”。
当时,慈禧太后被一些守旧派大臣忽悠,再加上她对西方列强干涉她废黜光绪帝一事心怀不满,脑子一热,就做出了这个疯狂的决定。她也不想想,就大清那点家底,怎么可能打得过十一个列强国家。
这宣战诏书一下,大臣们都傻眼了,纷纷劝谏慈禧太后不要冲动。可慈禧太后这时候就像着了魔一样,根本听不进去。结果呢,八国联军很快就打到了北京,慈禧太后吓得屁滚尿流,带着光绪帝灰溜溜地往西跑。这一路跑得那叫一个狼狈,吃不好睡不好,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
这场对外宣战,把大清推向了更深的深渊。北京城被洗劫一空,老百姓遭了殃,国家也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慈禧太后这迷之操作,充分暴露了她的无知和短视,也让大清在灭亡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十四、临死前的挣扎:妄图维持统治的“最后疯狂”
慈禧太后到了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可她还是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在她临死前,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妄图维持自己的统治。
她先是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想着溥仪年纪小,好控制,自己就算死了,也能继续掌控朝政。可她也不想想,自己都快不行了,还怎么掌控大局。
而且,她在临死前还下了一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懿旨,说什么“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您瞧瞧,她自己掌权这么多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临死了才说女人不能干政,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慈禧太后的这些临死前的挣扎,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妄图在最后一刻翻盘。可她不知道,大清这艘破船,在她的折腾下,早就千疮百孔,无论她怎么挣扎,都已经无力回天了。她这“最后疯狂”,也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
十五、慈禧与李莲英:主仆之间的微妙共生
在慈禧太后那漫长又充满争议的统治生涯里,李莲英这个名字如影随形,他们之间的关系堪称一段微妙的共生传奇。李莲英,这位在晚清宫廷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能说会道且心思极为细腻,仿佛肚子里装着一台精密的“揣摩人心机器”。
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喜好,为了给慈禧梳出满意的发型,愣是自己苦练梳头技巧,把各种流行的发式研究了个透。每次梳头,那手法轻柔得像春风拂过,还总能别出心裁地设计些新花样,把慈禧哄得眉开眼笑。慈禧太后对他的梳头手艺那是赞不绝口,一来二去,李莲英就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李莲英可不单单只会梳头这点本事。在日常相处中,他简直就是慈禧太后肚子里的蛔虫,慈禧一个眼神,他就能立马领会意图,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慈禧喜欢听戏,李莲英就满北京城搜罗那些名角儿,还亲自盯着戏班子排练,就为了让慈禧看得开心。而且啊,李莲英还特别擅长在慈禧太后心烦的时候,讲些宫外的奇闻趣事,逗她解闷。
而慈禧呢,对李莲英也是信任有加。在那尔虞我诈的宫廷里,慈禧太后觉得李莲英是个靠得住的贴心人。很多事儿她不放心交给别人,就只信李莲英。李莲英也仗着慈禧的宠爱,在宫里宫外那是威风八面。大臣们想讨好慈禧,都得先过李莲英这一关,给他送各种奇珍异宝,就盼着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几句。这主仆二人,一个借另一个稳固权力、享受生活,另一个则借主子的威风权势滔天,在晚清宫廷演绎着一段别样的故事。
十六、慈禧的画像风波:虚荣背后的荒诞闹剧
慈禧太后这人,对自己的形象那是极为在意,为了留下“光辉形象”,还闹了一场画像风波,简直就是一出荒诞闹剧。
当时,西方的摄影和绘画技术已经传入中国。慈禧太后听闻西方有画师能把人画得栩栩如生,就动了心思,想让画师给自己画幅像,好在国际上展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她特意挑选了美国女画家卡尔为自己画像。
这卡尔刚开始给慈禧画像的时候,可算是开了眼界。慈禧为了画像,那准备工作做得叫一个夸张。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梳妆打扮,穿着华丽得能闪瞎眼的服饰,佩戴的珠宝多得像小山一样。而且,慈禧对画像的要求那是极其苛刻,一会儿觉得姿势不够威严,一会儿又觉得光线不好,折腾得卡尔苦不堪言。
更荒诞的是,慈禧对自己脸上的皱纹那是深恶痛绝,坚决不让卡尔如实画出来。卡尔没办法,只能按照慈禧的要求,把她画得年轻漂亮,跟实际年龄那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画像完成后,慈禧看着倒是满意了,可拿出去给外国人一看,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暗地里不知笑成什么样。这画像风波,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后爱慕虚荣的本性,在国际上也成了一个笑话,让人哭笑不得。
十七、慈禧与荣禄:暧昧不清的情感疑云
在野史的渲染下,慈禧太后与荣禄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团迷雾,充满了暧昧不清的情感疑云,给晚清宫廷又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传说慈禧太后在入宫之前,就与荣禄相识,二人曾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恋情。后来慈禧入宫,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心中似乎还保留着那份情谊。等到慈禧掌权后,荣禄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在官场那是平步青云。
荣禄对慈禧那是忠心耿耿,在慈禧面临各种政治危机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而慈禧呢,对荣禄也是格外关照,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给予他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有人说,荣禄能如此得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还因为他们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甚至有传闻说,荣禄曾秘密进宫与慈禧幽会,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这些说法在正史中并无确凿证据,大多是野史的猜测和演绎。不过,慈禧与荣禄之间那种超乎寻常的亲密关系,确实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成为晚清宫廷历史中一段充满桃色的神秘故事。
十八、慈禧与珍妃:婆媳之间的权力博弈与恩怨情仇
慈禧太后与珍妃这对婆媳,那关系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宫斗大戏”,充满了权力博弈与恩怨情仇。
珍妃,这位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性格活泼开朗,思想也比较新潮,和慈禧太后那保守刻板的性格简直是天壤之别。珍妃刚进宫的时候,因为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很得光绪帝的欢心。可这在慈禧太后眼里,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珍妃对西方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女扮男装,这可把慈禧太后气得不轻。在慈禧看来,珍妃这是不守妇道,有失皇家体面。而且,珍妃还支持光绪帝变法,这更是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线。
慈禧太后开始时不时地找珍妃的麻烦,先是降了她的位分,后来又把她幽禁起来。珍妃被幽禁的日子那叫一个惨,只能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还时不时地受到太监的刁难。
到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在西逃之前,居然命人把珍妃扔到了井里。可怜的珍妃,就这样香消玉殒。这慈禧与珍妃之间的恩怨情仇,从权力博弈开始,以珍妃的悲惨死亡告终,成为晚清宫廷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十九、慈禧对晚清文化的影响:扭曲与阻碍的双重奏
慈禧太后统治晚清这么多年,对文化的影响那可真是双重奏,不过这旋律可不怎么美妙,更多的是扭曲与阻碍。
在教育方面,慈禧太后虽然在洋务运动期间同意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她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培养一些能为自己统治服务的人才,并非真正想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这些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都受到慈禧保守思想的严重束缚。她害怕新思想会冲击自己的统治,所以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那是又想用又不敢完全放开。
在文学艺术领域,慈禧太后喜欢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为了迎合她,很多文人都不敢写出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作品,导致晚清文学艺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且,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把大量的钱财花在宫廷戏曲等娱乐活动上,却对民间文化的发展不管不顾。很多民间艺人生活困苦,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思想文化上,慈禧太后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打压新思想的传播。她对那些倡导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想深恶痛绝,使得晚清社会思想僵化,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慈禧太后对晚清文化的影响,就像给文化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慈禧的历史功过:争议背后的复杂审视
慈禧太后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争议,就像一团乱麻,得仔仔细细地梳理,才能看清她的历史功过。
从“功”的方面来看,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洋务运动,虽说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还是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点推动作用。而且,在辛酉政变后,她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清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相对稳定。
然而,她的“过”那可就多了去了。为了独揽大权,她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政治腐败不堪。她生活奢靡无度,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的时候,还大肆挥霍钱财,六十大寿花费巨资,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在对外政策上,她更是一塌糊涂,面对列强的侵略,一味地妥协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把中国的领土、主权拱手相让,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过”远远大于“功”。她的统治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我们在审视她的历史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她诸多恶行的借口。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复杂又矛盾的历史符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不断反思和批判。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闲话清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