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荆扉难掩昆山玉,淬金须仗破云帆
夏末秋初,老君山脚下弥漫着收获的气息。
汪细卫那栋灰墙灰顶、带着几分现代气派的“老君山药材加工厂”终于矗立起来,机器调试完毕,就等着原料入库。
与此同时,山林间、坡地上,那些春天种下的一年生药材,如板蓝根、柴胡、黄芩等,也到了采收的时节。
设在厂区门口的临时收购点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
村民们背着竹篓,提着麻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对即将到手现钱的期盼。
汪细卫安排了识货的老师傅和几个脑子灵活的年轻人在现场验收、过秤、记账,杨春燕也在一旁帮忙协调。
起初还算顺利,直到轮到村民老赵头,。
他吭哧吭哧地扛上来一大麻袋黄芩,脸上带着得意的笑:“细卫侄子,看看叔这药材,棵棵都壮实!”
老师傅打开麻袋,抓起一把,眉头就皱了起来。
只见药材根须上带着大量未清理干净的泥土,有些植株明显还未完全成熟,粗细不均,甚至混着一些杂草。
“老赵,,你这货不行啊,”老师傅摇头,“泥太多,品相不一,还有未足年的,得挑拣清理,按次等品收。”
老赵头,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嗓门拔高:“啥?次等品?我辛辛苦苦刨出来的,怎么就不行了?以前卖给药材贩子,可没这么多讲究!细卫,你这规矩也太大了吧!”
他直接看向走过来的汪细卫,语气带着不满。
汪细卫抓起一把药材看了看,耐心解释:“老赵叔,咱们这是要进药厂的,做成药给人吃的,泥巴多了不卫生,大小不一年份不足会影响药效。厂子里有标准,我得对买药的人负责。”
“负责?我看你就是想压价!” 旁边一个同样药材品相不太好的村民帮腔。
“当了老板,就不认乡亲了是吧?忘了当年你爹妈把你赶出来,大家伙儿怎么帮衬你家的?”
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排队的人群开始骚动,议论纷纷。
杨春燕见状,赶紧上前,笑着打圆场:“叔,婶儿,大家别急!汪老板不是压价,是好货才能卖出好价钱!咱们把泥抖干净,把小的、嫩的挑出来自己留着晒干家用,大的、好的拿来卖,价格肯定漂亮!下次咱们就知道标准了,对不对?”
好说歹说,又当场公示了“特等、一等、合格、次品”四个等级的具体标准和对应价格,骚动才慢慢平息。
但老赵头还是骂骂咧咧地背着麻袋走了,嘴里嘟囔着“忘本”、“摆谱”之类的话。
收购来的合格药材进入初加工车间,新的冲突又爆发了。
车间里安装了清洗、切片、烘干等设备,虽然不算顶尖,但在92年的农村已是了不得的“高科技”。
汪细卫高薪从县里请来了技术员进行培训。
问题出在招聘的本地工人身上。
他们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习惯了田间地头的劳作,对“进车间要换白大褂、戴帽子、戴口罩、洗手消毒戴手套”这套规矩极其不适应。
“哎哟,洗个手还要用那滑腻腻的肥皂,洗三遍?俺在家一天也就洗两回手!”
“这衣服穿着憋得慌,还不让抽烟,咋干活嘛!”
更有人对着嗡嗡作响的切片机、烘干房手足无措,不是操作不当损坏了药材,就是差点弄坏机器。
技术员要求严格,几次纠正无效后,汇报给了汪细卫。
汪细卫亲自到车间查看,正好撞见一个相熟的远房叔伯汪老栓,正偷偷在车间角落里卷旱烟,手指甲缝里还带着黑泥。
“老栓叔!”汪细卫脸色沉了下来,“培训时怎么说的?车间里严禁烟火,要注意卫生!”
汪老栓吓了一跳,连忙把烟藏到身后,讪笑道:“细卫啊,就抽一口,提提神,不碍事……”
“这不是碍不碍事的问题!这是规定!药品是人命关天的东西!”汪细卫语气严厉,“您要是做不到,只能先回家休息了。”
最终,包括汪老栓在内的几个屡教不改、实在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村民被辞退了。
这个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蛟乡。
“听说了吗?汪细卫把他老栓叔都给开了!”
“何止!收药材挑三拣四,压价!”
“我看他是被那个城里来的常老板迷了心窍,眼里只有钱,没有乡亲了!”
“忘了咱们当初怎么帮他了?修路出工出力,种药材伺候得比自家庄稼还上心,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
“就是,有钱了,看不起咱乡下人了!”
种种议论、抱怨、甚至指责,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迅速蔓延。
连潘高园的“园子百货”生意都受到了些影响,有些心怀不满的村民宁愿多走几步路去供销社,也不来她这里买东西。
汪细卫感受到了压力,但他并没有妥协。
他召集了陈阳、肖易明、杨春燕等核心人员,以及各村比较明事理的负责人开会。
“标准不能降,卫生必须抓!”汪细卫态度坚决。
“我们的药是要卖到市里、省里甚至外省去的,质量不行,牌子就砸了,到时候大家都没钱赚。这不是忘本,这是为了更长久的生意!”
杨春燕也补充道:“我已经在联系以前的客户了,人家一听咱们有自己的厂,都很感兴趣,但前提就是质量要稳定、要干净!”
大家一起开会讨论,总结教训,汪细卫最后采取了措施:
药材收购提前公示,明确标准: 将各种药材的收购等级、具体标准(如长度、粗细、干湿度、洁净度)、对应价格,用大红纸写得清清楚楚。
并且提前贴在每个村的村口和收购点,还通过几个乡里领导开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这份公示,让村民心里有数,提前分拣。
对于工人进场前就加强培训,择优录用。
对报名进厂的村民,进行更严格的岗前培训,明确厂规厂纪,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对于年龄偏大、实在无法适应机械操作的,安排到对卫生和操作要求稍低的晾晒、包装等环节。
汪细卫亲自带着礼物,去了一趟被辞退的汪老栓家,耐心解释,并表示以后山上需要零工,还会优先找他,但在厂里,规矩必须守。
软硬兼施,又通过宣讲品质差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总算是缓和了和村里村民的关系。
村民们虽然还有些怨言,但看到清清楚楚的价格标准,想到长远的收益,也只能慢慢学着适应新的规矩。
工厂的机器终于开始持续运转起来,带着草药清香的蒸汽从厂房中袅袅升起,标志着老君山的产业,在阵痛中,迈出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第一步。
汪细卫知道,这道坎必须过,否则,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可能因最初的质量失控而付诸东流。
老君山药材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声终于变成了某种令人安心的节奏。
经过前期的阵痛与磨合,第一批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的半成品药材终于下线了。
这些药材,尤其是那些用玄女门秘法培育、又是汪细卫须弥戒中挑选出来蕴含灵气的品种,成色极佳。
板蓝根片色泽黄亮均匀,柴胡切片纹理清晰,黄芩片更是带着一股内敛的润泽感,连厂里从外地请来的老师傅都点头称赞。
“汪老板,这批货,品相没得说!比我以前在省城大药市见的都不差!甚至味道更正!”老师傅捻着黄芩片,由衷说道。
汪细卫心里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回来,填补那巨大的租金窟窿和日益增长的开销。
他立刻找来杨春燕,将销售重任交给了她。
杨春燕如今已是“老君山药材有限公司”销售科的负责人,干劲十足。
她拿着海韵道长以及几位曾暗中经营过药材的玄女门女修提供的联络名单,上面记录着以前一些老客户、药材收购站乃至几家外地药厂采购科的联系方式。
“燕儿,把这些样品,每样都精心包好,附上咱们的报价单,按地址都寄出去!”
汪细卫指着仓库里分装好的样品,意气风发,“酒香不怕巷子深,咱们的货好,不愁卖不上价!”
杨春燕带着几个姑娘,加班加点,用牛皮纸仔细包装样品,手写地址,塞进厚厚的信封,像播种希望一样,将这些包裹寄往天南海北。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汪细卫几乎每天都要问杨春燕:“有回信没?有电话没?”
回信和电话确实陆续来了,但带来的却不是喜悦,而是一盆接一盆的冷水。
“汪老板,东北那边的收购站回话了,说咱们的板蓝根片是不错,但他们那儿的行情就这个价,每公斤只能给到两块八,比咱们报价低了四毛!”
“汪老板,南边那家药厂采购科来电话了,说柴胡切片品质可以,但他们没听说过咱们‘老君山’的牌子,又是新厂,要合作的话,价格只能按市场大宗货的基准价走,还得压三成货款作为质量保证金……”
“这边回信了,说黄芩片……价格太高,他们可以考虑进一点试试,但量不大……”
反馈信息汇总到汪细卫这里,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海韵道长提供的渠道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有人愿意看样品、给回复了。
但是,“老君山”这个名字在药材市场上毫无分量,那些采购商们凭借其渠道优势和固有的市场认知,根本不愿意为这“陌生”的优质药材支付溢价。
汪细卫拿着计算器,对照着反馈回来的价格,噼里啪啦一顿算。
算上土地租金、村民收购成本、人工、水电、设备折旧……他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照这个价卖,别说赚回一年三百万的租金,就是把工人工资发完,都得倒贴!”
他把计算器往桌上一拍,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沮丧,“咱们这药材,比市面上那些普通货色好上一大截,他们就眼瞎吗?”
杨春燕站在一旁,也有些气馁:“细卫哥,那些采购商都说,品质是还行,但……品牌不响,他们不敢冒险给高价。还说……咱们这地方,以前就没出过大宗好药材,突然冒出来,人家心里也打鼓。”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窗外,药厂还在运转,工人们还在忙碌,但汪细卫却感觉一股无形的壁垒挡在了面前。
空有好东西,却卖不上好价钱,这比之前的质量冲突更让人憋屈。
海韵道长得知情况后,倒是很平静,她宽慰汪细卫:“修真界的资源互换,与世俗商场规则不同。
以往我们少量出货,靠的是人情和隐秘渠道。如今你要做大宗,按市场的规矩来,品牌和口碑确实需要时间积累。”
“时间?我们等不起啊!”汪细卫苦笑,“每个月都在烧钱,等口碑起来,我这厂子恐怕早就黄了。”
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那些传统的采购商身上。
指望他们突然良心发现认可你的品质,无异于守株待兔。必须自己主动出击,打破这个僵局。
他沉思良久,目光渐渐变得坚定。他想起上次去地区,看到一些药店门口挂着“地道药材”、“精选原料”的牌子。
“他们不认,我们就想办法让他们不得不认!”
汪细卫猛地站起身,“燕儿,你准备一下,挑最好的样品,尤其是那些用咱们特殊法子种出来的,分量足一点。”
“汪老板,您这是要……”
“我亲自出去跑一趟!”汪细卫眼中闪着光,“不去找那些二道贩子一样的收购站了。
咱们直接去找终端!去找大药房,找有名气的中医诊所,甚至……去找那些可能识货的、做高端保健品或者出口贸易的公司!
我就不信,这世上就没个识货的人!”
他不能再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去开辟新的、可能更看重品质而非单纯品牌知名度的销售渠道。
这条路上必然布满荆棘,但为了老君山的未来,他必须去闯一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山里那点破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