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动员的紧张节奏中,风险最高、也最具潜在价值的策反工作,在陆震云的主导下,如履薄冰地展开了。他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蜘蛛,开始在敌人看似坚固的网络上,寻找那些松动的、可能被拉拢的节点。目标锁定在几种人身上:在伪军中受排挤、心怀不满的低级军官;家境困难、被迫为日本人做事、但尚有良知的底层士兵和文员;以及一些早已对战争失去信心、暗中寻求后路的日籍技术人员。
行动极其谨慎,每一次接触都经过精心设计。陆震云动用了早年混迹码头江湖时积累的、几乎被遗忘的人脉关系。他从不亲自露面,而是通过绝对可靠的中间人,进行单线联系。有时是一封没有落款、但措辞精准分析了当前局势和对方个人处境的神秘信件,被悄悄塞进目标的宿舍门缝;有时是在黑市交易中,通过第三方“无意”中透露一些关键信息,试探对方反应;有时则是利用对方家人遇到的困难,提供看似“偶然”的帮助,建立起微弱的信任。
过程充满变数和危险。第一次尝试策反一个伪军运输队的副队长时,对方收到信后惊恐万分,差点向上举报,幸亏中间人机警,及时切断联系,才免于暴露。这次失败让仓库里的空气凝固了好几天,顾清翰和陆震云反复复盘,调整策略,更加注重前期摸底和心理评估。
然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欧洲胜利后日益明朗的局势,开始显现效果。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一个姓王的伪军排长。他原是东北军旧部,被迫投降,在伪军中一直受气,家人也在老家受日军欺压。陆震云通过一个与他有旧谊的跑船人牵线,经过几次隐晦的试探和形势分析,终于打动了他。王排长愿意提供他所在部队的调动计划和物资运输情报,条件是为他战后的出路提供保证。
初战告捷,意义重大。紧接着,一个在日军后勤部门做文书的年轻职员,也因为对战争绝望和担心战后清算,在经过周密接触后,开始提供一些仓库存储和物资分配清单。甚至一个在码头负责调度的小头目,也在威逼利诱下,透露了一些船舶进出和货物装载的内幕消息。
这些情报零碎,但拼凑起来,逐渐勾勒出敌军后勤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兵力调配的某些规律。顾清翰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分析整理,标记出可能破坏的关键节点和值得继续挖掘的线索。
每一次成功策反,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联络时间、地点、方式都必须随机变化,暗语频繁更换,防止被敌人摸清规律。传递情报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往往利用人群拥挤的市场、嘈杂的茶馆,或者深夜无人的死信箱,完成瞬间的交接。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人头落地。
陆震云在外奔波,精神高度紧张,每次回来都带着一身疲惫和风霜。顾清翰则守在仓库,负责分析研判和制定下一步计划,等待的过程同样煎熬。他们见面的时间很少,交流简短而高效,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关切和提醒。有时陆震云深夜归来,会看到顾清翰靠在墙角浅眠,手边还放着写满分析的字纸,他会默默将自己的外衣披在对方身上。有时顾清翰分析情报至深夜,陆震云会强行夺过他手中的笔,塞给他一块干粮,示意他必须休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沪上密云不降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