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在岗巴手术成功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遍了怒江两岸的崇山峻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医学案例,而是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确凿无疑的证明——那个从外面来的“阿克吉”,真的能把娃娃们从鬼门关拉回来!
这股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林默和筛查小队再次深入村寨时,遇到的不再是迟疑和观望,而是近乎沸腾的期盼。村民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孩子们被洗得干干净净,穿着过节才穿的衣裳,眼神亮晶晶地看着他们。
“林教授,这下工作好做多了!”阿邓医生一边熟练地给孩子们做超声,一边感慨,“以前要磨破嘴皮子解释,现在他们抢着来。”
林默微微点头。信任,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资源,如今,他们正在获得它。但这份信任也意味着更沉甸甸的责任。仅仅依靠零星的转运至岗巴,对于数量庞大的患儿群体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必须在怒江本地,建立起初步的救治能力。
**第一步,强化诊断前哨。**
得益于国际声誉带来的便利和苏晚晴的高效协调,一批关键的设备陆续抵达福贡县医院。除了移动ct,还包括一台更先进的血气生化分析仪、一套更清晰的便携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以及一个小型、经过特殊设计以适应不稳定电压的冷冻柜,用于储存特殊药品。
陆青屿带着阿邓和本地选出的两名年轻护士,日夜不停地调试设备,建立标准操作流程,并将所有新筛查病例的数据,与阿普的完整救治路径数据一并整合,不断完善着“怒江复杂先心病数据库”。
**第二步,提升本地医护能力。**
林默亲自操刀,制定了针对阿邓和几名骨干护士的紧急培训计划。他不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助手,而是作为未来“星火”在怒江的火种来培养。
白天,他们一起筛查、讨论病例;晚上,就在临时改造的“学习室”里,林默利用带来的手术录像和三维动画,结合白天遇到的真实病例,讲解心脏解剖、病理生理和“林默术式”的核心原理。他甚至弄来几个猪心,手把手地教阿邓进行最基础的血管吻合练习。
“林教授,我……我能行吗?”阿邓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有些气馁。
“没有人天生就会。”林默的声音平静而肯定,“记住手感,理解原理。不需要你立刻做复杂手术,但你要能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能在我们进行远程指导时,完成关键操作。”
**第三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尝试在本地进行第一台介入手术。**
转运风险高、成本大。对于一些病情相对简单,但药物效果不佳的患儿,比如单纯的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如果能就地完成介入封堵,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林默选中了一个三岁的女孩,她的pdA直径较大,导致肺血过多,反复发生肺炎,心力衰竭。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运又因家庭极度困难而犹豫。
“就在这里做。”林默做出了决定。手术地点,就选在县医院那间条件最好的处置室。没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他们就依靠超声引导。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手术当天,处置室被严格消毒。林默主刀,陆青屿负责超声实时监测引导,阿邓作为一助,紧张地递送着器械。孩子的父母等在门外,能听到里面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和林默偶尔低沉的指令。
通过超声屏幕,林默精准地将导丝从股静脉送入,穿过心脏,进入未闭的动脉导管,然后沿着导丝送入合适的封堵器。当封堵器在超声影像上完美地绽放在导管内,超声多普勒显示异常分流信号瞬间消失时——
“成功了!”陆青屿忍不住低呼。
阿邓看着屏幕上那神奇的变化,又看看林默镇定自若的侧脸,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不需要昂贵的大型设备,就在这简陋的房间里,他们完成了一次心脏内的精准“修补”!
术后第二天,女孩的呼吸明显变得平稳,心脏杂音消失。她的父亲,一个沉默的傈僳族汉子,不会说太多感谢的话,只是每天清晨,都会将一把刚从山上采来的、带着露水的野花,默默放在林默办公室的窗外。
这台成功的介入手术,其意义不亚于阿普在岗巴的复杂矫治术。它向整个团队和当地百姓证明,即使在怒江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星火”依然可以凭借智慧和适应性,牢牢扎根,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林默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那束新鲜的野花,又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
他知道,扎根,不仅仅是建立前哨和完成手术,更是将一种信念、一种方法,植入这片土地。让现代医学的星星之火,真正在这最深险的峡谷中,找到可以依附并燃烧下去的薪柴。
他的脚下,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土地。这里,正在成为“星火”新的家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级外科:从边境医生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