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记”研发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对李工这位资深老师傅而言,这涟漪简直快成了惊涛骇浪。
标准化实验室正式运行的第一天,沈静带着她的笔记本和一堆标签贴,走进了香气扑鼻、但也略显凌乱的研发厨房。李工正带着两个徒弟,全神贯注地对付一大盆油光锃亮的面团,手法娴熟,力道均匀,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李师傅,早。”沈静礼貌地打招呼。
李工从面团中抬起头,看到沈静和她手里那与厨房格格不入的笔记本,鼻子里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然后继续埋头揉面,仿佛那面团是世间唯一重要的事物。
沈静也不在意,自顾自地开始工作。她先是对着各种原料桶、调料罐拍照,然后用标签贴写上名称、批号、入库日期,贴得整整齐齐。接着,她拿出一个精致的电子秤和一个小本子,走到李工身边。
“李师傅,麻烦您停一下。”沈静声音温和,“我们需要记录一下这款基础面团的标准配方。请您按照平时的做法,我们称量一下每种材料的精确用量。”
李工的动作顿住了,眉头拧成了疙瘩:“精确用量?我这手就是秤!几十年了,从来没差过!”
“李师傅,我绝对相信您的手感。”沈静推了推眼镜,语气依然平和,“但这是建立标准流程的必要步骤。我们需要一个可复制的、稳定的基准数据。”
李工瞪着眼,看着沈静手里那个闪着冷光的电子秤,又看看自己沾满面粉的、引以为傲的双手,感觉受到了冒犯。他赌气似的,舀起一瓢面粉,就要往盆里倒——“差不多就这么些!”
沈静眼疾手快,将一个干净的容器递到瓢下:“请倒在这里,我们称一下。”
李工:“……”
最终,在一种极其别扭的气氛下,李工像被套上了缰绳的野马,极其不情愿地配合沈静,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投料。每称一样,沈静就在本子上记下一个数字,嘴里还念叨着:“高筋面粉,1250克……温水,625毫升……猪油,150克……糖粉,200克……”
李工听着这些冰冷的数字,感觉自己充满灵魂的手艺变成了一串串毫无生气的代码,脸黑得像锅底。他的徒弟们在一旁憋着笑,又不敢出声。
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沈静开始对工艺流程进行“分解”。当李工行云流水地进行着揉、搓、摔、打等一系列动作时,沈静在一旁拿着秒表计时,还不时提问:
“李师傅,这个揉面的阶段,通常需要持续多少分钟?力度有什么讲究?”
“醒发的最佳温度和湿度是多少?时间多久?”
“烘烤时,上下火温度设定有标准吗?如何判断中心温度达到安全值?”
李工被问得烦不胜烦,好几次差点把面团摔到沈静脸上。“感觉!靠的是感觉!火候到了自然就知道!温度?烤箱旋钮拧到那个位置就对了!哪那么多为什么!”
面对李工的暴躁,沈静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耐心和专业态度。她不会硬碰硬,而是会换个方式:“李师傅,您的‘感觉’非常宝贵,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记录这些,是为了当您不在的时候,或者需要培训新人的时候,别人也能最大程度地复制出您的‘感觉’,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您想,如果以后开了分厂,总不能全靠您一个人跑过去凭‘感觉’吧?”
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李工虽然倔,但对“林记”的传承看得很重。他哼了一声,虽然依旧不情愿,但配合度总算高了一点,只是嘴里不时嘟囔着“麻烦”、“瞎搞”。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很快成了公司内部流传的趣谈。有人同情李工,觉得沈静太较真;也有人佩服沈静,认为这才是企业正规化的必经之路。
这天下午,晓燕正好有空,便来到厨房看看情况。一进门,就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李工正对着一个面团运气,而沈静则拿着一个探针式的温度计,小心翼翼地想插入旁边一盘刚出炉的点心里测量中心温度。李工在一旁吹胡子瞪眼,仿佛沈静要亵渎他的艺术品。
“咳。”晓燕轻咳一声。
两人同时转过头。李工像看到了救星:“林董!您来得正好!您说说,这点心烤得好不好,一看颜色二闻香味三听声音,不就知道了?非要用这铁棍子捅一下!这像话吗?”
沈静则平静地汇报:“林董,我在建立关键控制点的温度标准。数据显示,这批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了92摄氏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但比我们预设的95度理想值略低,可能影响保质期。需要调整一下烘烤时间或温度。”
晓燕看着一脸委屈的李工和一脸认真的沈静,差点笑出声来。她走到那盘点心前,拿起一块,仔细观察色泽,又轻轻掰开,看了看内部组织,然后尝了一小口。
“嗯,”她点点头,“颜色金黄,酥层分明,香味浓郁。口感……李师傅,这次的猪油比例是不是比往常多了一点点?酥是更酥了,但多吃两口可能会有点腻。”
李工愣了一下,仔细回想了一下,猛地拍了下脑袋:“哎呦!好像是!今天那桶新开的猪油,我看着挺香,就手一抖……林董,您这舌头,绝了!”
沈静惊讶地看了看晓燕,又看了看手中的温度计和记录本,若有所思。
晓燕笑着对沈静说:“沈博士,数据很重要,是确保安全和稳定的基础。但咱们中式点心,尤其是酥皮类,很多时候确实要靠经验微调。比如面粉的批次不同,空气湿度不同,都会影响最终效果。”她又转向李工,“李师傅,沈博士的方法也是为了‘林记’好。以后啊,您这‘感觉’和沈博士的‘数据’结合起来,才是最强的。比如,您觉得今天湿度大,面团可能偏软,就可以参考沈博士记录的标准水量,适当减一点,而不是全凭估计,这样是不是更靠谱?”
李工挠了挠头,虽然还是有点不服气,但晓燕的话他听得进去。沈静也露出了微笑:“林董说得对。经验数据化,数据指导经验,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场小小的风波,在晓燕的调解下暂时平息。看着又开始各自忙碌的两人,晓燕心里明白,这种磨合还需要时间。但这就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让坚守传统的老师傅接受科学的严谨,让崇尚科学的技术专家尊重经验的玄妙,本身就是一门管理艺术。
离开厨房时,她听到李工小声对徒弟说:“去,把沈博士那个本子拿来我看看……我倒要瞧瞧,我那‘一抖’到底是多少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