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平原后,徐庶被刘衍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并赐予了一座清幽的宅院以便奉养母亲。徐母身体在军医的精心调理下日渐好转,这让徐庶彻底安心,对刘衍的感激与忠诚也更进一层。他亲眼目睹了青州吏治之清明,民生之安定,军容之雄壮,更深感刘衍志向之宏大,绝非池中之物。既已认主,自当竭尽全力为主公分忧。
这一日,徐庶在处理完手头军务后,独坐书房,铺开绢帛,研墨润笔,沉思片刻,开始落笔。他写的并非公务文书,而是一封私信,收信人乃是他在颍川游学时结识的至交好友——戏志才。
“志才兄台鉴:
一别经年,忽焉至今。忆昔颍川共读,纵论天下,兄之才学见识,每每令庶茅塞顿开,钦佩不已。当日你我皆言,欲寻明主,展平生所学,匡扶社稷,解民倒悬。然天下扰攘,明主难觅,庶亦曾彷徨歧路,几近冻毙于风雪……”
信中,徐庶先是追忆了与戏志才的旧日情谊和共同理想,随后坦诚地叙述了自己南下投亲、途中受困,最终被青州牧刘衍所救,并受邀加入其麾下的经过。他并未过多渲染,只是平实地描述了刘衍的为人、气度以及青州的现状。
“……主公(刘衍)虽为宗室,然谦恭下士,仁德爱民,非徒具虚名者也。其志不在割据一方,而在扫平群丑,再造一统之大汉,使海内重现升平。庶观青州之境,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水利屯田,成效卓着;军制革新,士卒用命。田元皓总揽内政,刚正明断;贾文和参赞军机,算无遗策;关、张、赵、张诸将,皆万人敌,忠勇无双。此间上下同心,实为难得之气象。”
写到这里,徐庶笔锋一转,切入正题,也是他写这封信的核心目的:
“兄之大才,胜庶十倍,胸怀经天纬地之策,却困于乡野,不得施展,岂非明珠暗投,宝刃蒙尘?方今乱世已显,非潜龙勿用之时,乃俊杰奋起之秋也!青州虽僻处东海,然根基已固,潜力无穷,正需兄这般洞悉时局、善断大势之才,共襄盛举!主公求贤若渴,若知兄至,必倒履相迎,虚席以待!”
他深知戏志才性情高傲,不慕虚利,唯有以志向与实绩相邀,方能打动其心。因此,他在信中着重描绘了青州的潜力与刘衍的宏图,并真诚地发出邀请:
“庶知兄素重实务,不尚空谈。若兄尚有疑虑,不妨隐去姓名,亲来青州一观。平原郡城,兄可随意探访,观其政,察其民,验其军,便知庶言非虚。若觉青州果有可为,兄之才学得以尽展,则天下幸甚,庶亦幸甚!若觉非是明主,兄自可飘然远去,庶绝不相强,只当故友来访,把臂言欢,亦是快事。”
最后,徐庶以充满期待与情谊的语句结尾:
“风雪已过,春山在望。庶于青州翘首以盼,静候兄之佳音。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望兄珍重,早作决断。
弟 徐庶 敬上
中平元年冬于青州平原”
书信写毕,徐庶仔细封好,唤来一名心腹家人,此人机敏可靠,曾随他游学,认得戏志才。
“你持此信,速往颍川,务必亲手交到戏志才先生手中。若他问起青州情形,你可据实相告,但不可张扬。”徐庶郑重叮嘱。
“小人明白!”家人领命,小心收好信件,即刻出发。
望着家人远去的背影,徐庶心中充满期待。戏志才之才,他深为了解,若能将其招至主公麾下,与贾诩互为补充,青州的谋士团将更为完善,对未来应对复杂局势大有裨益。
这封自青州平原发出的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泛起的涟漪,或许将引来又一位顶尖的谋士,为这片潜龙之地,再添一份搅动风云的智慧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