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大营的喧嚣与各自为政的混乱,与洛阳城冲天的火光和绝望的哭嚎,形成了末世般的图景。诸侯们或在为玉玺勾心斗角,或在为地盘兵戈相向,唯有刘衍,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焦土上最无助的人群和即将湮灭的文明之火。
“传我命令!”刘衍的声音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前响起,盖过了远处的嘈杂,“青州军全体,以都伯为单位,分散引导、收拢洛阳难民!于洛阳东门外设立粥棚,分发干粮,救治伤患!凡愿随我青州军离去者,皆可登记造册,供给路途食宿!”
此令一下,青州军这台高效的机器立刻运转起来。不同于其他诸侯部队的劫掠或冷漠,青州军士兵在将领的指挥下,开始有组织地进入残破的城区,搜寻幸存者,帮助老弱妇孺撤离火场,维持秩序。一袋袋粮食被搬出,架起大锅,熬煮稀粥,那升腾的热气与米香,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成了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的希望。
无数面黄肌瘦、惊魂未定的难民,如同涓流汇海,从废墟的各个角落涌向东门,眼中重新燃起了生的光芒。
“是刘青州!是攻破虎牢关的刘青州在救我们!”
“青州军仁义啊!”
“愿随刘青州!求一口饭吃!”
民心,在这混乱的时局中,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开始向刘衍汇聚。
与此同时,刘衍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迂腐”,却影响深远的决定。
他亲自带领一队精锐,由徐庶陪同,冒着尚未完全熄灭的余火和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冲入了曾经象征着帝国文化中枢的东观、兰台等藏书之所。
入目之处,断壁残垣,焦黑的木梁与书简灰烬混杂在一起,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无数竹简、帛书化为焦炭,数百年的文明积累毁于一旦。饶是刘衍心志坚定,见此情景,也不由得心痛如绞。
“快!搜寻还未被完全焚毁的典籍!竹简、帛书,哪怕只剩残卷,也要小心收集起来!”刘衍蹲下身,亲手从灰烬中扒出一卷边缘焦黑,但内容尚存的《史记》残简,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尘。
“主公,此举……”有将领不解,觉得在此危局下耗费人力物力收集这些“无用之物”,实属不智。
“你懂什么!”徐庶厉声斥道,“此乃华夏之文脉,先贤之智慧!董卓焚书,意在愚民,断我汉家根基!主公此举,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基!其功不在攻城略地之下!”
贾诩也感慨道:“金银珠玉,毁之可再得。典籍孤本,焚之则永绝。主公远见,庶等不及。”
在刘衍的坚持和带领下,士兵们开始在一片狼藉中仔细搜寻。他们找到了部分未被大火波及的偏殿藏书,也从灰烬中抢救出不少残卷,甚至在一些机要石室中,发现了密封较好、得以幸免的律法、农桑、水利、兵法等珍贵典籍。所有找到的书籍、竹简,都被小心翼翼地用油布包裹,装箱打包。
数日之间,青州军收拢洛阳难民超过五万余人,抢救出的各类典籍装了近百大车。这支庞大的队伍,与那些忙着争权夺利的诸侯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自汴水败退回后,目睹此景,沉默良久,对左右叹道:“刘青州,非常人也。既得猛士之心,又收黎庶之望,今更欲承文明之续……其志,岂在一州一郡乎?”他心中对刘衍的忌惮与敬佩,同时加深了几分。
袁绍等人对此则嗤之以鼻,认为刘衍迂阔,徒耗钱粮,带着一大堆“累赘”和“废简”,能成什么大事?
刘衍对此浑不在意。在确认洛阳已无可为,且联军彻底崩溃后,他果断下令,全军开拔,携难民与书卷,东归平原。
这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却秩序井然。青州军护卫两侧,难民居中,车队垫后。沿途,刘衍命令部队尽可能就地筹集或购买粮草,继续吸纳流离失所的百姓。
谋士徐庶望着身后绵延不绝的队伍和满载书籍的车辙,对刘衍道:“主公,此次虽未竟全功,未能手刃董卓,然我军实力未损,反得数万民心与无价典籍。更借此与曹操结下善缘,显露仁德于天下。回归平原,消化所得,不出一年,我军根基将更为雄厚!”
贾诩补充道:“经此一役,天下知有刘青州,亦知主公乃真心匡扶汉室、心系黎民之人。未来招贤纳士,必事半功倍。”
刘衍骑在马上,回望那渐渐远去的、依旧冒着缕缕青烟的洛阳故地,目光坚定。
“董卓之乱,暴露的不仅是朝纲崩坏,更是天下秩序的解体。欲重造大汉,非仅凭武力可成。需有民心所向,需有贤才辅佐,亦需有文明传承,制度重建。这些难民,是未来生产的根基;这些书籍,是重建秩序的蓝图。而平原,将是我们实践这一切的起点。”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走吧,回我们的根基之地。这乱世,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已握有了不同于任何一路诸侯的、最宝贵的资本。”
夕阳下,这支承载着人口、文明与希望的队伍,向着东方,向着那片等待他们去开创的全新天地,坚定前行。历史的车轮,因刘衍的选择,悄然偏转了一个微妙而关键的角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