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自新大汉立国,定鼎长安,转眼已是五载春秋。
这五年,天下承平,海内安宁。在开国皇帝刘衍的励精图治与一众能臣干吏的悉心辅佐下,新朝如同一棵茁壮的大树,深深扎根于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得民生得以极大恢复;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各地仓廪日渐丰实;整顿吏治,广开言路,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清;疏通商路,安定四方,长安、洛阳等大邑再现“八方辐辏,客似云来”的盛景。真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国家根基日益稳固,册立储君,定鼎国本,便成为了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大事。而这个人选,毫无悬念。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修缮一新、更显巍峨壮丽的大汉皇宫正殿——承天殿(注:为新建的宫殿),迎来了又一重大典礼。
殿外广场,禁军甲胄鲜明,肃立如林;殿内,文武百官冠带整齐,肃穆以待。空气中弥漫着庄重与喜庆交织的气氛。
年仅十二岁的刘晟,身着特制的四爪蟒龙太子袍服,头戴远游冠,立于御阶之下。五年时光,已让那个在军前献策的聪慧孩童,成长为一个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眼神清澈而沉稳的少年。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举止从容,气度已然不凡,仿佛天生就该站在这个位置。
钟磬之声悠扬响起,大汉皇帝刘衍与皇后苏婉,并肩升座。刘衍帝威日重,目光开阖间更具掌控天下的气度;而皇后苏婉,凤仪天下,端庄温婉中亦透着一国母后的雍容。
内侍监展开明黄诏书,以浑厚的声音朗朗诵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
诏书中盛赞了大汉立国以来的治世景象,强调了储君之于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皇长子晟,天资聪颖,仁孝性成,英武类朕,幼而岐嶷,长而敦敏。孝友着于宫闱,贤德闻于朝野。名器所归,人情允协。兹恪遵天命,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晟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臣,刘晟,谨遵圣谕!叩谢父皇、母后隆恩!必当勤学修德,恪守储君之责,不负父皇母后期望,不负天下万民所托!” 刘晟的声音清越而坚定,他撩袍跪倒,行三跪九叩大礼,从内侍手中接过了那象征着储君地位的太子金册与宝玺。
这一刻,他正式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皇太子,未来的国君。
看着儿子沉稳的模样,刘衍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这五年,他不仅处理国政,亦从未放松对刘晟的教导。亲自传授其为君之道,令荀彧、贾诩等大儒名臣为其讲授经史子集、治国方略,甚至允许他旁听朝政,了解民间疾苦。刘晟亦不负众望,勤奋好学,举一反三,仁厚睿智之名,早已传遍朝野。
苏婉皇后看着儿子,眼角微微湿润,那是喜悦与自豪的泪水。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以荀彧、关羽为首的文武百官,齐刷刷向这位年轻的储君躬身行礼,声音汇聚成洪流,在承天殿内回荡。
礼成,雅乐再起,庄严肃穆。
刘衍携太子刘晟,步出承天殿,接受百官和远处代表的朝拜。阳光洒在父子二人身上,龙袍与太子服交相辉映,象征着帝国的现在与未来。
刘衍俯瞰着下方如山如海的臣民,对身旁的太子低语,声音中带着期许与重任:“晟儿,今日之后,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万里江山,兆亿黎民,将来都要托付于你。望你永远记得,何为君,何为臣,何为民心。”
刘晟郑重颔首,目光清澈而坚定:“儿臣铭记父皇教诲,必以天下为己任,夙兴夜寐,不敢懈怠!”
望着眼前繁荣昌盛的长安城,听着耳畔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千岁之声,刘衍知道,他开创的帝国,已经平稳地度过了最初的阶段,并且拥有了一个值得期待的继承人。大汉的国运,正如这中天的烈日,光芒万丈,其道大光。
册封太子,不仅定下了国本,更向天下昭示了大汉帝国的稳定与传承有序,为这盛世华章,写下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笔。未来的画卷,正等待这位年轻的太子,去挥毫泼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