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帅帐的烛火已燃至深夜,案上摊着两份战报——一份是赵云、张嶷合兵后稳住寿春防线的捷报,另一份是吴懿传回的东吴水军仍在濡须口观望的探报。按说双线布防皆有成效,庞统却总觉心口发沉,指尖划过舆图上寿春与洛阳之间的空白地带,那份不安愈发浓烈。
“军师,夜深了,您已守了两夜,该歇息了。”亲兵端着温热的茶汤进来,见庞统仍对着舆图出神,忍不住轻声劝说。
庞统摆摆手,目光却未离开舆图:“司马懿攻城受挫,孙权按兵不动,看似局势平稳,可曹叡在洛阳怎会坐视不管?他若从荆州调兵,或从青州急援,我们此前的布局便会被打乱。”
他转身走到案前,铺开信纸,提起狼毫笔,却又顿了顿——自北伐以来,他鲜少这般犹豫,可此刻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竟生出几分需要印证的念头。最终,他落笔写道:“丞相台鉴:亮奉命北伐,幸得丞相后方统筹,先取长安外围三城,再夺寿春,然近日局势生变……”
信中,庞统详述了寿春攻防、东吴异动,以及自己分兵援寿春、防东吴的部署,更直言写下心中不安:“司马懿虽困于寿春,然其善藏后手;曹叡未出荆州援兵,反似按兵不动,恐有更大图谋。亮虽布防双线,却总觉漏算一处,唯念丞相久与曹魏周旋,洞悉其用兵之法,望能指点迷津,解亮心头之惑……”
写完信,庞统反复读了两遍,又添上寿春、长安、庐江三地的兵力分布,才折好封入木匣,交给亲信斥候:“星夜送往成都,务必亲手交给丞相,若丞相有回信,即刻带回,不得耽搁!”
斥候领命离去,帐内重归寂静。庞统走到帐外,望着夜空里的孤星,想起出征前诸葛亮的嘱托——“北伐之路,步步荆棘,若遇难决之事,切勿独断,速与成都联络”。彼时他只当是丞相的叮嘱,如今才懂,这份提醒里藏着对局势的深谋远虑。
“军师,您在担心什么?”马良不知何时也来到帐外,见庞统神色凝重,轻声问道。
“我怕我们盯着寿春和东吴,却忘了曹魏的根基在洛阳。”庞统声音低沉,“曹叡若舍寿春不顾,转而突袭汉中,断我们的后路,那我们在前线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马良心中一凛——此前众人皆聚焦于寿春攻防,竟真的忽略了汉中这条后路。他刚要开口,却见庞统摇头:“此事我已在信中向丞相提及,汉中守军虽足,但若曹魏倾全力来攻,仍有风险。丞相在成都统筹全局,定能看出其中要害。”
三日后,斥候终于带回诸葛亮的回信。庞统拆开一看,信中字迹依旧沉稳:“……汝之不安,亮亦察觉。曹叡按兵不动,非无援寿春之意,实乃在等羌人动向——亮已接汉中急报,曹魏使者正联络羌人,欲借其骑兵袭扰祁山道,断你粮道。汝需速调赵云一部回守祁山,再令吴懿加强庐江防御,防孙权趁粮道异动再生事端……”
读到“羌人袭扰祁山道”,庞统猛地拍案——这正是他漏算的地方!此前只防曹魏正面调兵,却忘了司马懿曾借羌人牵制蜀军的旧事。他当即转身传令:“让赵云领五千兵力回守祁山道,务必拦住羌人;再给吴懿传信,严密监视东吴,若其有异动,无需请示,可先出兵牵制!”
军令传出,帐内的凝重气氛散去大半。马良看着庞统舒展的眉头,笑道:“有丞相指点,果然解了燃眉之急。”
庞统将诸葛亮的回信小心收好,眼中满是感激:“北伐非一人之功,有丞相在后方掌舵,我们才能在前线少走弯路。接下来,该轮到我们应对羌人和司马懿了。”
烛火下,舆图上的红黑标记依旧密集,可庞统心中的不安已烟消云散——有诸葛亮的指点,再复杂的棋局,也能找到破局之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