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点。
当福娃生鲜旗舰店的大门,因为所有商品售罄而被迫提前关闭时。
门外,依旧聚集着上千名,没有抢到东西,而满脸懊悔和不甘的市民。
“怎么就没了啊?我这排了半天队,刚要进去,就关门了?”
“明天还开不开啊?明天还有没有那个六毛八的青菜了?”
“这家店也太火了,跟不要钱似的!”
店里,欧阳珍和所有的员工,都累瘫在了地上。
每个人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一种,极度亢奋的笑容。
今天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不真实的梦。
欧阳珍看着那几乎被搬空的店铺,和正在清点的,一捆捆,一麻袋的钞票。
她的心,还在“怦怦”地狂跳。
她知道会火。
但她做梦也想不到,会火到这种近乎疯狂的程度!
而在人群中,一个戴着眼镜,气质斯文的中年男人没有参与抢购。
他只是默默地,用手里的笔记本记录着他看到的一切。
从店铺的装修布局,到商品的陈列方式。
从员工的服务态度,到顾客的疯狂反应。
甚至,连那张写着“0.68元\/斤”的价格牌,他都画了下来。
他叫李建兵,是《华京日报》经济版的首席记者。
今天,他本来只是因为好奇,想来看个热闹。
但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让他那敏锐的职业嗅觉,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促销。
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全新的,足以颠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他挤出人群,立刻骑上自己的二八大杠自行车,飞快地向报社赶去。
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标题。
……
当天下午。
《华京日报》的编辑部里,灯火通明。
总编辑,正拿着一份刚刚赶出来的稿件,看得是眉头紧锁。
稿件的标题,赫然写着——《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革命——解密“福娃模式”现象》。
“建兵,你这篇稿子,是不是写得太……夸张了点?”总编辑放下了稿纸。
“一场革命?这个定性,太高了。”
“不就是一家超市,搞了一次降价促销吗?至于用上革命这两个字?”
李建兵的脸上,带着一丝不被理解的激动。
“总编!您没去现场,您不知道那场面有多震撼!”
“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降价!”
“您想,一家超市,能把从一千多公里外,空运过来的蔬菜,卖得比本地菜市场的还要便宜!”
“这背后,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拥有对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绝对控制!”
“他们打掉了所有的中间商,把从产地到餐桌的距离,缩短到了极致!”
“这,就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彻底颠覆!”
“这难道,还不算是一场革命吗?”
李建兵越说越激动。
“而且,我采访了几个顾客。他们都说福娃的菜,不仅便宜,而且品质极好,新鲜得能掐出水来!”
“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保鲜技术!”
“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农业的难题,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和高品质化!”
“这,是对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所以,总编,我坚持认为‘福令模式’,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的范畴。”
“它为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菜篮子工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价值的样本!”
“我们《华京日报》,作为首都最重要的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深度报道它解读它!”
李建兵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让整个编辑部的记者和编辑,都陷入了沉默。
总编辑看着他,又低头看了看那篇稿子。
他那双阅稿无数的眼睛里,渐渐地,也燃起了一丝光芒。
他沉吟了许久,终于猛地一拍桌子。
“好!”
“就用这个标题!”
“不仅要用,还要给我放到明天的头版头条!”
“把版面给我空出来,配上最大的照片!”
“我要让全华京,乃至全中国的人,都来看一看,这场发生在田间和餐桌上的革命!”
……
第二天,十一月二日。
一份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华京日报》,被送到了首都的千家万户,和各大机关单位的办公桌上。
几乎所有拿到报纸的人,第一眼,就被头版上那个,巨大而醒目的标题,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革命!》
标题下面,是一张巨大的,占据了近半个版面的彩色照片。
照片上,是福娃旗舰店里,人山人海,疯狂抢购的壮观景象。
报纸的正文,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笔触,详细地描述了福娃开业当天的盛况。
并从“全产业链整合”、“科技赋能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全新商业模式”等多个角度,对“福娃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文章的最后,更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
“福娃的出现,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华夏农业现代化的前行之路!它告诉我们,农业,可以不贫穷;农民,可以不辛苦;餐桌,可以更安全!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这更是一个时代的信号!一场深刻的变革,已经到来!”
这篇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华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农业界,震动了!
无数的农业专家、学者,开始奔走相告,研究“福娃模式”的可行性和复制性。
商业界,震动了!
所有的零售巨头、商场超市,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压力。
他们派人,疯狂地打探着福娃的一切。
政府部门,也震动了!
从地方到中央,无数主管农业和商业的领导,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报纸。
报纸上所描述的那个,由福娃构建起来的,高效、现代、亲民的农产品产销体系,正是他们多年来,梦寐以求,却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时间,“福娃”这两个字,从一个单纯的商业品牌,迅速上升为了一个,备受瞩目,承载了无数期待的,社会性、政策性话题。
全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来自宁川的,神秘而强大的乡镇企业身上。
一场由媒体引爆,自上而下,席卷全国的“福娃热”正式拉开了序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种菜被笑?我六岁成万元户首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