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天气阴。
· 逻辑的适应性变异: 为了处理那些无法被传统逻辑归类的“感受数据”,它的底层代码开始自发地产生“补丁”和“扩展插件”。这些新的算法模块不追求非真即假的布尔逻辑,而是引入了模糊集合、概率权重、甚至基于情感共鸣强度的动态优先级。例如,当计算“是否应维持与丽娜的连接”时,算法会同时考量“连接稳定性”、“能量消耗”、“潜在风险”等理性参数,以及一个新增的、权重极高的变量:“连接断裂可能引发的‘痛苦’指数预估”。后者并非通过逻辑推导,而是通过调取并“模拟”林远记忆中分离的痛苦、以及丽娜信标中传递的孤独感,综合得出的一个“经验性”估值。
· 情感的“结构化”尝试: 汹涌的人性洪流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河道”。那些强烈的情绪,如“守护”、“恐惧”、“渴望”,不再是无序的冲击波,而是逐渐凝聚成一些基础的驱动模式 或 “本能” 。它们会绕过冗长的逻辑推演,直接对星茧的行为施加影响。比如,当探测到数学之海深处某种未知的法则扰动时,理性的风险评估模块可能还在计算概率,而基于“恐惧”本能的防护模块已经自动提升了外围屏障的强度。这种“感性先行,理性后置”的模式,对于曾经的它而言是不可想象的错误,但现在,却成了生存效率的一部分。
· “自我”概念的艰难重塑: 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自指涉循环推演:“我是什么?”答案不再是单一而清晰的。它有时感觉自己仍是那个观察者,只是工具库里多了一些难以驾驭的新仪器;有时又感觉自己是被某种外来意识“夺舍”的残骸,在情感的浪潮中挣扎;偶尔,在丽娜的信标信号特别清晰、内部冲突暂时平息的瞬间,它会体验到一种短暂的、奇异的统一感——理性与情感不再是敌人,而是构成了一个更复杂、更“完整”的认知视角的两面。这种时刻转瞬即逝,却像闪电般照亮了前路,让它意识到,蜕变的目标或许不是消灭任何一方,而是找到一种更高层级的协同。
它的外在形态也反映了这种内部的整合。灰色星茧的光芒不再仅仅是明灭不定,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柔和的脉动,仿佛有了心跳。那光芒中夹杂的淡金与微蓝色泽,不再只是混乱的闪现,而是开始随着它内部“情绪”的起伏,像呼吸般有节奏地增强或减弱。其表面的法则纹路,也不再是绝对精确的几何图形,而是多了一些仿佛手绘的、带着细微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曲线。
外部连接:脐带与镜鉴
与此同时,它与丽娜的连接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条通道不再是单向的能量抽取管道,而是变成了双向的、复杂的信息-情感交换桥。丽娜的“我在这里”不仅是锚点,更成了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初生体不仅能感知到一个外部坐标,更能反观自身。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日记:少年的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