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海探七号”缓缓停靠在苏门答腊西北端的亚齐港——根据《岭外代答》记载,这里正是南宋时期的兰里港,中国海船首次横渡印度洋的起航点便坐落于此。程远站在古港遗址的珊瑚礁滩上,指尖划过平板电脑里《岭外代答》的电子影印本,“广州自中冬发船,四十日到兰里,次冬乘东北风,六十日到麻离拔”的字句,与眼前翻涌的湛蓝印度洋形成跨越八百年的时空对话。
“宋代是中国海船横渡印度洋的开创纪元,”林珊展开便携式激光投影屏,宋明印度洋航线对比图在晨光中清晰浮现,虚线标注的“兰里—麻离拔”航线如一条银带串联起亚非大陆,“周去非记载的‘六十日顺风’,是中国航海史上首次明确的横渡印度洋文字记录。我们此次联合印尼考古团队而来,核心任务就是寻找宋代航标遗迹,实证这条航线的存在,以及郑和对它的技术继承。”
郑海峰操控着最新升级的“狮子鱼-2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__LINK_IcoN],声呐扫描在兰里港外浅水区捕捉到异常反射信号:“程队!水下两米处有方形石质构件,边缘有人工打磨痕迹,极可能是宋代航标!”屏幕上,潜水器镜头穿透澄澈海水,一块青灰色石板逐渐显露,表面刻着简洁的“△”形纹路,边缘残留的灰白色物质经现场快速检测,确认为宋代特有的糯米灰浆。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穿戴好搭载实时监测系统的潜水装备,携带防水拓印工具潜入水中。亚齐海域的海水泛着翡翠般的光泽,阳光穿透水面在石板上投下粼粼波光。方美怿用钛合金软毛刷细细清理,几行模糊的宋楷渐渐清晰——“淳熙五年,广舶过此,设标以定航向”,落款“市舶司记”的字样虽已斑驳,却足以让在场众人屏息。
“绝对是宋代航标石!”方美怿的声音通过防水通讯器传来,难掩兴奋,“现场碳十四速测仪显示,石板年代为1178±3年,与南宋淳熙五年完全吻合,和《岭外代答》记载形成完美闭环!这直接证实了宋代海船以兰里为起点开辟横渡航线的史实!”
欧阳宗明在航标石侧方淤泥中发现半块宋代瓷片,底部“广州窑”款识清晰可辨,与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瓷器的胎釉特征完全一致:“这是广舶停靠的直接物证,说明当时兰里港已是横渡印度洋的枢纽码头。”
正当两人准备完成拓印时,一艘非法采砂船突然闯入遗址核心区,螺旋桨掀起的浊流瞬间掩盖了航标石,拖曳的钢缆险些勾挂住潜水器。“立刻上浮!我已联系印尼海事执法队!”程远在指挥台急声下令,欧阳宗明迅速用潜水刀斩断漂来的渔网,方美怿操控备用浮标标记航标石位置。
四十分钟后,印尼海事执法船呼啸而至,暂扣了非法采砂船。“这些人不知道,这块石头比他们挖十船沙子都珍贵,”郑海峰盯着屏幕里逐渐恢复清澈的水域,语气凝重,“要是航标石被破坏,我们就失去了宋代横渡技术的关键实证。”
当晚,考古队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在航标石周围布设了智能水下防护网,配备红外监测与声呐预警系统。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夜色中的印度洋,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宋代航海者靠星象与简陋航标完成横渡,这份勇气令人震撼。郑和后来能率船队纵横大洋,正是站在这些前人的肩膀上——这就是‘继承’最鲜活的注脚。”
2024年4月,“海探七号”沿宋代横渡航线继续西行,抵达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佐法尔港——《岭外代答》中记载的麻离拔古国所在地,也是宋代海船横渡印度洋的终点。程远站在古码头遗址的沙砾上,手中摩挲着一块刚出土的宋代青瓷残片,底部“广州窑”款识与瓷片上残留的乳香痕迹,印证着《岭外代答》“兰里至麻离拔,贸易用苏木、白锡、乳香”的记载。
“宋代横渡印度洋的核心驱动力是贸易往来,”林珊指着遗址旁的夯土货栈遗迹,脚下的沙地里还散落着零星的宋代铜钱,“周去非笔下‘麻离拔产乳香、没药’的记载,如今有了实物佐证。我们与阿曼考古队的联合发掘,就是要还原这种早期亚非贸易生态,探寻郑和贸易模式的雏形。”
郑海峰带领的联合考古队在佐法尔港遗址区布设探方时,于一处沙丘下发现宋代陶瓷窖藏。打开用珊瑚石封堵的窖穴,里面整齐码放着数百件瓷器:广州窑青瓷碗、泉州窑白瓷碟、越窑青瓷梅瓶,部分瓷器的内壁还残留着清晰的香料印记。“碳十四检测显示,这些瓷器集中产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是宋代横渡航线的兴盛期,”郑海峰用内窥镜仔细检查一件青瓷,“这是中阿早期贸易的直接物证,规模远超此前发现。”
欧阳宗明与阿曼考古学家穆罕默德在窖藏西侧的宋代古墓中,有了更惊人的发现:一具棕榈叶文书被完好地保存在密封性极佳的陶罐中,上面用阿拉伯文与中文混合书写着《广舶贸易记》。“淳熙七年,自广州出发,四十日到兰里,六十日到麻离拔,以瓷百件易乳香五十斤、没药二十斤,拟返广贩卖。”穆罕默德逐字翻译着,眼中满是惊叹,“这与《岭外代答》的记载完全吻合,是宋代贸易流程的活档案!”
清理古墓骸骨时,考古队员发现墓主人的股骨有明显的长期劳损痕迹,膝盖骨边缘存在骨质增生,随身木牌上“张记舶商”的刻字依稀可辨。“这位张姓商人,应该是世代从事横渡贸易的广州海商,”林珊看着骨科专家的远程会诊报告,语气沉重,“他的骨骼损伤符合长期在船上摇橹、掌舵的职业特征,一生往返于亚非海域,却最终客死异乡。他的故事,是无数宋代航海者的缩影。”
在中方提议下,阿曼文化部门为这位无名商人修建了简易纪念亭,程远题写的“宋代横渡开先河,亚非贸易传千年”匾额被悬挂在亭中。落成当日,当地老人萨利赫带着自家珍藏的宋代瓷碗前来:“祖先传下话说,这些‘东方瓷器’是和平贸易的象征,现在终于知道它们来自哪里。”
三、斯里兰卡南部的“郑和针路碑”与横渡技术的继承
2024年6月,“海探七号”抵达斯里兰卡南部的皮林格港——《郑和航海图》明确记载的横渡印度洋中转点,也是郑和船队继承并优化宋代航线的关键节点。程远站在古港遗址的礁石上,手中捧着刚完成的明代石碑3d扫描模型,“永乐十年,郑和率舟师过此,用庚酉针抵木骨都束”的铭文,与一旁宋代航线标记形成鲜明的技术递进印记。
“郑和对宋代航线的继承,绝非简单复制,而是系统性技术突破,”林珊操控投影屏展示宋明航期对比数据,“宋代兰里至麻离拔需六十日,郑和船队从南渤里(即宋代兰里)至佐法儿仅需三十九日,航速提升近一倍。我们与斯里兰卡考古队的目标,就是找到这种技术飞跃的实证。”
郑海峰的团队通过多波束声呐扫描,在皮林格港外五米深的海水中发现了异常信号:“程队!水下有带罗盘图案的石碑,疑似郑和船队立的针路碑!”“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随即下潜[__LINK_IcoN],镜头穿过略带浑浊的海水,一块刻有二十四向刻度的石碑逐渐清晰,“庚酉针”“一百五十更”的字样在探照灯下赫然可见。
欧阳宗明与斯里兰卡考古学家阿肖克潜入水下,在石碑旁的沙层中发现了一枚明代铜制罗盘。罗盘盘面的刻度精度达到0.5度,指针依然保持着指向“庚酉”方向(262.5度)的姿态,与《郑和航海图》中“官屿溜用庚酉针抵木骨都束”的记载完全吻合。“这是导航技术升级的铁证!”阿肖克兴奋地用英语说道,“宋代靠星象与简易航标,郑和则用精准罗盘定位,这就是航速提升的关键。”
方美怿在石碑附近的珊瑚礁缝隙中,发现了一块带有“龙江船厂”款识的船用铜钉,经检测与南京龙江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造船构件材质一致:“这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在此停靠休整,石碑正是他们为后续船队留下的导航标记。”
阿肖克带来了一本祖传的僧伽罗文《航海手记》,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先祖协助郑和船队的经历:“永乐十年,郑和至皮林格,问横渡之法。吾告以‘冬月东北风劲,可偏西航行,省二十日航程’。和大喜,立碑记之。”
“这本手记填补了文献空白!”程远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复刻本,“它印证了郑和船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结合当地经验优化航线——这种兼收并蓄,正是‘发扬’的核心要义。”阿肖克笑着回应:“过去我们只知道郑和来过斯里兰卡,现在才明白,他的伟大源于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创新。”
2024年8月,“海探七号”抵达马尔代夫马累岛——《郑和航海图》中的官屿溜,郑和船队横渡印度洋的关键导航点。程远站在古码头遗址的白沙上,手中捧着一套刚出土的明代牵星板复制品,板面上“北极星七指”的刻字,与《郑和航海图》的牵星数据完美对应。
“郑和对宋代技术的突破,核心在于‘牵星术与罗盘的结合’,”林珊展示着牵星导航原理动画,“宋代仅靠肉眼观测星象,误差极大;郑和则用牵星板测量星辰高度,结合罗盘针路,实现了深海精准定位。我们此次发掘,就是要找到这套技术体系的实物证据。”
郑海峰的团队在马累岛东北部的沙丘遗址中,发现了一座明代水手古墓。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块牵星板(从一寸至一尺二寸不等)、一枚铜罗盘,以及一本用棉纸抄写的《牵星口诀》。口诀中“官屿溜北极星七指,古里北极星六指,木骨都束北极星五指”的记载,经换算与现代纬度数据完全吻合:“七指对应约4°N,正是马累岛的纬度,”郑海峰推了推眼镜,“这套设备的精度达到0.1寸,比宋代导航技术精准十倍以上。”
方美怿在古墓侧壁发现了一幅彩色壁画,虽已部分褪色,但仍能清晰辨认出水手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的场景,旁边还标注着“庚酉针”“一百五十更”等关键数据。“这是技术应用的直观再现!”她用高清相机逐帧拍摄,“宋代航海者从未实现过‘昼看针、夜观星’的系统导航,郑和船队真正将横渡技术推向了巅峰。”
就在考古队准备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时,两名手持撬棍的盗墓者突然闯入遗址区,试图剥离壁画中带有牵星板图案的部分。“住手!”欧阳宗明立刻上前阻拦,与盗墓者发生肢体冲突,方美怿趁机启动遗址安保系统,警报声瞬间响彻整个沙丘。
马尔代夫文物警察五分钟内赶到现场,将盗墓者当场抓获。看着被撬棍刮花的壁画边缘,程远痛心疾首:“这幅壁画是航海技术演进的活化石,不是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我们马上启动数字化修复,绝不能让珍贵遗产毁于一旦。”随后,考古队使用便携式激光修复设备对壁画进行了紧急处理,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始信息。
2024年10月,“海探七号”抵达索马里摩加迪沙港——《郑和航海图》中的木骨都束,郑和横渡印度洋的终点,也是亚非贸易的重要枢纽。程远站在古码头遗址的珊瑚石堆前,凝视着一块刚清理完毕的双语石碑,中文“永乐十三年,郑和抵木骨都束,以瓷易象牙、犀角”与阿拉伯文记载的贸易场景相互印证,诉说着当年的繁盛。
“郑和对宋代贸易的发扬,是从私人零散贸易到官方主导的体系化升级,”林珊指着遗址周边的考古探方,“宋代多为海商个体经营,规模有限;郑和则以官方使团为核心,带动民间贸易,形成‘朝贡+商贸’双轨模式。我们与索马里考古团队的目标,就是找到这种模式转型的实物证据。”
郑海峰的团队在摩加迪沙港外珊瑚礁区,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残骸。“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取回的文物中,除了大量“永乐年制”款青花瓷、青瓷外,还有成批的象牙、犀角和龙涎香,与《星槎胜览》中“郑和船队抵木骨都束,易象牙、犀角”的记载完全一致。“这就是双轨贸易的直接物证,”郑海峰兴奋地说,“青花瓷是官方赏赐品,而民间贸易用瓷则多为实用器型,种类比宋代丰富三倍以上。”
欧阳宗明与索马里考古学家法图玛在沉船船长室发现了一本《西洋贸易账簿》,泛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永乐十三年,从官屿溜出发,用庚酉针三十更抵木骨都束,官方赐瓷二百件,民间贸易瓷三百件,易象牙一百根、犀角五十枚、龙涎香十斤。”“这数据太有价值了!”法图玛激动地说,“它清晰展现了郑和贸易的规模与结构,比宋代贸易提升了一个量级。”
在摩加迪沙文物修复中心,一位当地老人萨阿德带着一件祖传的明代青花瓷碗前来。碗底“永乐年制”款识与沉船出土瓷器完全吻合,碗沿还残留着修补的痕迹。“这是我的祖先从郑和船队换来的,”老人抚摸着瓷碗,眼中满是敬畏,“家族传说讲,当年‘东方大船’带来的不仅是瓷器,还有种子和医术。我们世代珍藏它,因为它代表着和平。”
程远握着老人的手,看着窗外湛蓝的印度洋:“宋代航海者开辟了贸易先河,郑和则将这份和平交流发扬光大。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它们跨越千年,依然在诉说着亚非人民的友谊。”
2024年12月,“从宋代到明代:中国横渡印度洋的继承与发扬”国际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展厅内,宋代兰里港航标石拓片、阿拉伯半岛宋代贸易瓷、斯里兰卡郑和针路碑3d模型、马尔代夫牵星板原件、东非郑和贸易碑复制品一字排开,辅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科考影像,清晰展现了中国横渡印度洋技术从宋代初创到明代巅峰的演进脉络。
程远站在展台前,向中外参观者介绍:“2024年我们与印尼、阿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索马里的联合考古,实证了宋代航海者以简陋设备开辟横渡航线的壮举,更揭示了郑和船队在罗盘导航、航线优化、贸易模式上的突破性发展。这种‘继承中突破,发扬中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开幕式上,为联合考古队颁发“世界航海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国考古人用2024年的重大发现,还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传承史,这些成果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它们证明了文明的进步永远建立在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与超越之上。”
特展期间,中阿联合考古论坛同步举行。阿联酋考古学家艾哈迈德展示着朱尔法遗址出土的宋代瓷片:“正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2024年延续的联合考古传统[__LINK_IcoN],这些文物见证了千年的文明互鉴。郑和的伟大,在于他把宋代的民间交流升华为文明对话。”
展览闭幕后,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七岁的儿子欧阳海禾,在泉州开元寺“郑和行香碑”前合影。海禾手里拿着一枚融合宋代航标纹与明代牵星板元素的纪念章,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原来伟大的航海家都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呀!”
程远望着一家三口的背影,又看向远处的泉州港——那里停靠着最新的“探索三号”考古船,正准备开启新的深海科考。海风掠过脸颊,他忽然明白,考古与航海一样,都是在继承中前行,在发扬中开拓,而这份传承,正是文明最坚韧的脉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考古浮海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