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讲个故事给人民听’老爷的打赏!为此特意加更一章!
感谢老爷的鼓励与支持!!!
……
高育良心头猛地一凛!
来了!
完全不同于张林安书记那种…刀刀见血的实务拷问。
陈良省长…这是…要走另一条路啊。
——以史观人,以史鉴今!
看似探讨风花雪月、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
实则考校的是历史视野、辩证思维、政治洞察力。
以及对权力运行、王朝兴衰规律的深刻理解!
其难度与深度,丝毫不亚于前者!
高立刻收敛心神,将刚才因“联合执法、执纪办案中心”构想…获得认可而产生的微许激荡强行压下。
同时把自身的姿态,变得更加谦恭而专注:“陈省长,您过誉了。”
“育良我…主修是法学。”
“对于历史,尤其是明史…研究可谈不上。”
“顶多…只是个人兴趣罢了。”
“我的妻子是历史学教授,精通宋史、明史,在这个领域,建树颇多。”
“夫妻同心嘛,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难免爱屋及乌。”
“闲暇时…我喜欢翻翻史料,倒也算有些…粗浅的思考。”
高育良的回答得滴水不漏。
既大方承认了是‘兴趣使然’,又不至于显得自己狂妄。
“粗浅?!”
“哈哈!”
“育良同志是读书人,学历、学识,比起我们…可是高多了。”
“你都说自己是粗浅,那我们岂不是连皮毛都算不上?”
陈良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古井投石,漾开一圈意味深长的涟漪。
“历史这面镜子,照得清兴衰,更映得出人心呐。”
“正好!”
“我们几个‘大学生’,也听听‘老师’高见。”
“育良同志啊,不如…就聊聊大明吧。”
“这个朝代,从初代布衣天子,到末代煤山自缢。”
“三百载风云啊!”
“真可谓是:起伏跌宕,兴亡教训,尤为深刻。”
“你且说说!”
“对于有明一朝的:建立、发展、兴盛、衰落、灭亡,你有何见解呢?”
?!
可以说,陈良的这个问题,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历史漩涡、大杂烩。
明朝是什么?
陈良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背后的真实想法和要求是什么?
那是要将:
洪武开国的铁血!
永乐盛世的雄浑!
仁宣之治的短暂!
土木堡的惊变!
嘉隆万时期的党争!
崇祯末路的悲凉!
……等等等等!
横跨三百年的厚重画卷,瞬间铺展在高面前!
这绝非…简单的复述史实。
而是要在这浩瀚烟云中…
提炼出脉络、洞悉规律、映射现实!
张林安、宁致远、李坤远的目光也同时聚焦过来,空气再次凝滞。
祁同伟也紧张地屏住呼吸。
他知道,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场“大考”。
其分量,或许关乎更深层次的接纳与定位。
但是,他对老师——有信心!
他相信,此时此刻。
大明王朝两京一十三省!
三百年的厚重历史!
就在老师高育良的肩膀上——扛着!
……
“呼~”
只见高育良,又深吸了一大口气。
历史的尘埃!
智慧的光芒!
二者,在他深邃的眼眸中交织、沉淀。
他略作沉吟。
他精心组织着语言。
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就如同一位站在历史长河边的智者,开始娓娓道来:“日月~山河!”
“第一!”
“洪武开基,得位至正,铁血奠基,亦埋隐忧。”
“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元末天下,为之震动,更让四方云动。”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
“从乞丐、和尚,到投奔红巾军起义。”
“最终横扫群雄,北伐蒙元,光复汉家山河。”
“日月重开唐宋天啊!”
“其‘得位之正’,在历代开国帝王中,堪称无出其右者!”
高育良开宗明义。
高度肯定了朱元璋起兵的正义性与政权的正统性。
也奠定了接下来整场论述的基调。
“重典治乱世,却失之过刚!”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元末弊政积重难返,豪强盘踞,吏治腐败。”
“明太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整饬吏治,‘重典治国’。”
“如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
“虽有效震慑了贪腐,强化了中央集权,恢复了社会秩序…”
“却也因株连过广、手段酷烈,导致朝堂人人自危,勋贵名将凋零殆尽。”
“为后来…埋下了文武人才断层、尤其是能征善战的高威望宿将…稀缺的隐患。”
“家国之痛与制度之困,二者交织其中,无法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洪武中后期,先是发妻马皇后病逝,紧接着嫡子,同时古今第一太子朱标英年早薨。”
“紧接着,精心培养、手握重兵、统御九边的二子、三子,秦晋二王相继离世。”
“还有…真正的皇长孙朱雄英夭折…”
“可以说,这一连串锥心刺骨的家门不幸,对明太祖打击巨大,使其性情愈发多疑严酷。”
“这些对于他是家事,但对于大明来说…是国殇!”
“同时,他废除丞相,事必躬亲,虽强化了皇权。”
“却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一身。”
“后继者若无其精力与手腕,极易导致权力失衡或旁落。”
“原本分封诸子诸王,是为拱卫边疆,本为巩固朱家天下。”
“却也为后来的藩王坐大、骨肉相残埋下了祸根。”
“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建文削藩,以及靖难之役!”
……
“第二点!”
“永乐大帝,雄图伟岸!”
“文治武功耀绝千古,却也穷兵黩武耗空国本。”
“建文削藩与靖难之役,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根基未稳。”
“又在文官集团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激进建议下…仓促削藩。”
“然而他地位不稳,文官集团又手段失当,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武力支撑…”
“这时候,太祖朱元璋屠戮宿将的后遗症开始凸显。”
“最终逼反燕王朱棣。”
“然而…‘靖难之役’后,虽成就了永乐帝位。”
“但这场皇室内战消耗巨大,更加剧了中央与藩王之间的互相猜忌。”
“其‘奉天靖难’、‘清君侧’的所谓合法性外衣。”
“也为后世觊觎皇权者,提供了危险的先例。”
“再者…靖难之役,南军、北军乱战,损兵数十万,大大削弱了大明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南兵损失甚大,也为日后的海防孱弱,倭寇入侵,埋下了重大隐患。”
“永乐一朝,可以说是——盛世华章下的致命虚荣!”
……
(感谢‘讲个故事给人民听’老爷的打赏投喂,加更此章节!)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人民的名义:胜天半子,与天争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