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治河方略,科学规划
晨光熹微,崇祯披着织金云纹披风,独立于文华殿外的汉白玉栏杆前。远处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盖着一层薄霜,在初升朝阳下泛着金红色光芒。他手中拿着一份刚送达的急报,眉头微蹙。
“陛下,河南八百里加急奏报。”王承恩悄步上前,低声禀报。
崇祯展开奏报,目光扫过字句时逐渐凝重。“黄河又在开封决口了,”他沉声道,声音里压着怒火,“淹没了十六个州县,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决堤了。”
王承恩躬身道:“陛下,天灾无常,非人力可抗...”
“不,”崇祯打断他,转身时披风扬起一道弧线,“这不是天灾,是人祸。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积,堤防脆弱如纸。若再不根治,年年水患,百姓何以为家?”
早朝时分,乾清宫内气氛凝重。
“陛下,黄河水患自古有之,”温体仁出列奏道,“当务之急是拨银赈灾,加固堤防,待来年再...”
“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在殿堂中回荡,“朕登基以来,黄河已决堤五次,每次都是拨银修修补补,结果如何?次年又决!这是在用银子填无底洞!”
户部尚书李邦华面露难色:“陛下,治河确是当务之急,然今岁战事刚息,国库虽略有盈余,仍恐难支撑大规模治河工程。”
“正因战事方息,更须抓紧时机治理内政。”崇祯目光扫过群臣,“今日起,成立治河总督衙门,朕亲自督办黄河治理事宜。”
朝堂上一片哗然。温体仁急道:“陛下万金之躯,岂可...”
“不必多言,”崇祯斩钉截铁,“传朕旨意,召徐光启、宋应星,及工部熟知水利的官员,午后至文华殿议事。”
午后的文华殿内,一幅巨大的黄河河道图铺展在长桌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历年决口位置和水文数据。
徐光启抚着白须,神色凝重:“陛下,黄河水患,根在泥沙。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遂成悬河。一旦汛期至,必然决堤。”
宋应星补充道:“臣查阅历代治河典籍,多是加高堤防,然堤防越高,隐患越大。一旦决口,危害更甚。”
崇祯点头,拿起一支朱笔,在图上画了几个圈:“诸位请看,这是近三十年黄河主要决口位置,大多发生在河道弯曲处。水流至此,速度减缓,泥沙更容易沉积。”
工部侍郎王文奎惊讶道:“陛下明察,确实如此!但不知陛下如何得知这些...”
崇祯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诸位可知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
见众人面面相觑,他继续道:“水流速度越快,携带泥沙能力越强;流速减慢,泥沙就会沉积。因此治河之道,不在一味加高堤防,而在调控水流。”
他拿起另一张纸,迅速画出几个图形:“这是朕设计的‘分流减淤’方案。在河道狭窄处拓宽河面,在弯曲处开挖引河,分流洪水;在险工段修建挑水坝,引导主流远离堤防。”
徐光启眼睛一亮:“妙啊!如此可保持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沉积!”
“不仅如此,”崇祯又画出几种新型堤防结构,“朕还设计了‘梯形堤防’,底面宽,顶面窄,稳定性远胜传统堤坝。关键段落可用水泥加固,并在堤岸种植柳树固土。”
宋应星若有所思:“陛下,此举虽好,但工程浩大,耗费甚巨啊。”
崇祯点头:“这正是朕要说的第二点——以工代赈。如今水患地区流民数十万,正好招募他们参与治河工程,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完成了工程建设。”
李邦华皱眉道:“陛下,此举虽好,但所需银两...”
“朕算过了,”崇祯从案上拿起一份奏折,“若采用旧法,年年修补,年均耗费约八十万两,且治标不治本。若采用朕的新方案,首期投入约需二百万两,但可保黄河三十年无大患。”
他环视众人:“三十年省下的治河款项,何止千万?更不用说避免的灾害损失。”
殿内一时寂静,只听见窗外风吹过松枝的沙沙声。
徐光启率先打破沉默:“陛下圣明!老臣以为此策可行。但治河工程复杂,需有详细测量数据支撑。”
“正是,”崇祯道,“明日便组建测量队,使用新式测量仪器,对黄河全线进行勘测。特别是高程测量,必须精确!”
他转向宋应星:“宋卿,格物院能否制造出水准仪和经纬仪?”
宋应星躬身道:“回陛下,伽利略望远镜原理已然掌握,制造精密测量仪器应当可行。臣可组织工匠连夜赶制。”
“好!”崇祯击掌道,“三日之内,朕要看到第一批测量仪器。王文奎,你从工部挑选一百名精通算学和测量的官员吏员,组成十个测量队,分赴黄河沿线。”
“臣遵旨!”王文奎激动应道。
崇祯又对徐光启说:“徐先生,请您主持编写《测量规范》,统一测量标准和方法。所有数据必须真实准确,这关系到治河成败。”
“老臣领旨!”徐光启声音洪亮。
十日后,黄河畔。
寒风凛冽,河面上漂浮着冰块。崇祯身着便装,亲自来到黄河边视察测量工作。河堤上,测量队员正在操作新制的仪器。
“这里高程多少?”崇祯问一名正在记录数据的年轻官员。
年轻官员见是皇帝,慌忙下跪:“回陛下,此处堤顶高程为五十七丈六尺,河床高程为五十四丈二尺,悬河高度达三丈四尺。”
崇祯皱眉:“三丈四尺,这意味着河床比两岸地面还高三丈多,真是悬在头顶的剑啊。”
他走近堤边,看向对岸。黄河水浑浊湍急,挟带着大量泥沙。“一日能带多少泥沙?”他自言自语。
徐光启在一旁答道:“老臣曾测算过,黄河水浊时,一立方河水含沙可达三十分之一。全年入海泥沙,足以堆成一座大山。”
“所以关键在减淤,”崇祯目光深邃,“朕在想,除了河道工程,能否在上游植树固土,减少泥沙来源?”
宋应星道:“陛下英明。但上游黄土广布,植被稀少,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那就从现在开始,”崇祯坚定地说,“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今日种下一棵树,十年后就能减少一分泥沙。”
他转向随行官员:“传朕旨意,黄河流域州县,每户每年须种十棵树,成活率达七成以上者可免部分税赋。此事由各地官府督办,锦衣卫暗房查验。”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道。
一个月后,文华殿内。
十支测量队带回的数据已经整理完毕,绘制成详尽的黄河高程图和河道形势图。
崇祯站在图前,神情专注。图上清晰标注了黄河全线的高程、险工段、泥沙淤积严重区域等信息。
“陛下请看,”徐光启指着图纸,“根据测量数据,泥沙淤积最严重的在这几段:郑州以下、开封段、徐州段。特别是开封段,河床已高出城外地面达三丈有余,险象环生。”
王文奎补充道:“测量队还发现,许多堤防内部已被獾鼠蛀空,外表看似完好,实则一触即溃。”
崇祯面色凝重:“如此看来,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危急。治河工程必须立即开始。”
他转向李邦华:“户部能拨多少银两?”
李邦华奏道:“回陛下,国库可拨一百二十万两,加上以工代赈节省的赈灾款,约可凑足一百五十万两。仍缺五十万两。”
崇祯沉思片刻,忽然道:“发国债。”
“国债?”殿内众臣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即由朝廷发行债券,许诺利息,向民间募集资金。”崇祯解释道,“黄河治理,利国利民,相信有识之士会愿意投资。”
温体仁摇头道:“陛下,自古未有朝廷向民间借债之理,有损国体啊!”
崇祯不以为然:“治国当务实,而非务虚。民间资本充裕,为何不能为国所用?朕决定发行五年期治河国债,年息五分,总额五十万两。由大明皇家银号承办发行。”
他看向沈廷扬:“沈卿,你在东南人脉广泛,此事由你协助办理。”
沈廷扬躬身道:“臣领旨。东南商贾苦于水患久矣,若知朝廷决心治河,必踊跃认购。”
“好!”崇祯目光炯炯,“现在说具体工程方案。朕决定分三步走:第一,加固险工段堤防,特别是开封段,采用新式水泥加固;第二,在郑州开挖引河,分流汛期洪水;第三,在徐州河道狭窄处拓宽河面,增加过水能力。”
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点:“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修建挑水坝,引导主流远离堤防。”
徐光启赞叹道:“陛下规划,科学严谨,远超历代治河方案。”
崇祯叹道:“这不过是基于基本物理原理的运用罢了。治河如治病,须对症下药,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环视群臣,语气坚定:“此次治河,朕要的不是临时修补,而是彻底根治。诸卿当齐心协力,为天下苍生,为大明万世基业,打好这一仗!”
“臣等遵旨!”殿内响起整齐的回音。
次日早朝,崇祯正式宣布《治河方略》,任命王文奎为治河总督,全权负责黄河治理工程。同时宣布发行国债计划,由大明皇家银号承办。
退朝后,崇祯单独留下徐光启。
“徐先生,朕还有一想法,”崇祯摊开一张图纸,“你看这种‘水库’设计是否可行?”
徐光启仔细观看图上结构,只见那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工程,有闸门控制进出水。
“陛下,这是...”
“这是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汛期蓄水,旱期放水,既可防洪,又可抗旱,还能灌溉农田。朕称之为‘综合水利工程’。”
徐光启震惊不已:“陛下思路,真是前所未有!然工程浩大,恐非现阶段所能及。”
崇祯点头:“朕明白,这需待黄河初步治理完成后,再逐步实施。但规划当有长远眼光。朕希望你带领格物院,开始相关技术研究。”
“老臣领旨!”徐光启激动道,“陛下深谋远虑,实乃万民之福!”
崇祯走到窗前,望向远方:“黄河清,圣人出。朕不敢自比圣人,但愿竭尽全力,让黄河水变清,让百姓安居乐业。”
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崇祯的目光坚定而深远,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条咆哮的大河被驯服,沿岸稻浪翻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条大河的治理,就是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更需要超越眼前利益的远见。崇祯知道,这只是开始,但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传旨下去,朕明日亲赴开封,视察河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