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九章 格物致远,蒸汽轮船
文华殿暖阁内,那幅巨大的《大明寰宇海疆全图》依旧静静地悬挂着,其上悬吊的微型舰船模型,仿佛仍在无声地诉说着皇帝那跨越重洋的雄心。然而,与昨日那场旨在开阔视野、震撼人心的战略宣导不同,今日的暖阁偏殿内,气氛则显得更为专注和……务实。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炭燃烧后的硫磺味,混合着金属摩擦产生的独特腥气,还有一种油脂的腻香。这里临时被辟为一处展示场所,中央铺设着厚实的防火毡布,四周站立着寥寥数人,除了皇帝朱由检,仅有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以及两位格物院最顶尖的机械大匠。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毡布中央那个不断发出“呼哧……哐当……呼哧……哐当”怪响的铜铁造物上。
这便是格物院根据皇帝所提供的“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原理图,耗费数月心血,反复试错,最终捣鼓出来的第一个能够持续运转的蒸汽机模型。
它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一个硕大的铜制锅炉被架在砖石垒砌的简易灶台上,下方炉火正旺,保证着锅炉内拥有足够的水蒸气。一根粗壮的铜制活塞缸体与之相连,随着蒸汽的进入与冷凝,带动着一个巨大的木质横梁如同疲惫的巨兽般一起一落。横梁的另一端则连接着复杂的杠杆和曲轴,最终驱动着一个小小的明轮,略显笨拙但坚持不懈地转动着。
每一次活塞的运动,都伴随着金属的摩擦声、蒸汽的喷溢声,以及水流被抽吸又排出的哗啦声。它效率低下得令人发指,粗陋的冷凝装置让大部分热能白白浪费,庞大的体积与其输出的微弱动力相比,更是显得滑稽。在孙元化这等见惯了战场杀伐效率的统帅眼中,这玩意儿甚至不如一组训练有素的骡马来得实在。
然而,就是这样一台嘈杂、笨重、低效的机器,却让在场的所有技术核心人员,包括年迈的徐光启,都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光芒。
“陛下,您看!”宋应星几乎是扑在机器旁边,也顾不得官袍被溅上的点点油污和煤灰,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它…它真的能自己动!持续地动!不靠水力,不借风力,无需畜力,仅凭这石炭之火,清水之气,便能产出源源不断之力!这…这简直是巧夺天工,不,是窃取了造化之力啊!”
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究万物机理的大学者而言,亲眼见证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动力方式从图纸变为现实,哪怕它再简陋,所带来的心灵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徐光启颤巍巍地想要凑近些,看得更仔细,却被一股喷出的灼热蒸汽逼得后退半步,孙元化赶忙上前搀扶住他。
“玄扈先生小心。”孙元化提醒道,他的目光也紧紧盯着那往复运动的活塞,作为精通火炮和工程学的专家,他比宋应星更直观地理解这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的震撼更深,“诚如陛下昨日所言,西夷之强,根植于其器利。若此物能得以完善,其力岂止于驱动明轮?锻打铁器、牵引重物、甚至…甚至推动更巨大的舰船逆风而行!这…”他深吸一口气,看向朱由检,“陛下,此乃国之重器,其潜力,恐远超我等想象!”
朱由检站在一旁,面色平静,但微微扬起的嘴角和眼中那簇跳动的火焰,暴露了他内心的澎湃。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眼前这台吵闹不堪的丑家伙,以及它所代表的“蒸汽”概念,对于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工业革命的号角,是真正将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推向工业时代的原动力之一!
他缓步上前,无视了那喷涌的热浪和噪音,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活塞缸体,感受着其内部传来的、规律而有力的搏动。
“是啊,国之重器。”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机器的嘈杂,传入每个人耳中,“元化看到了关键。它现在还很弱小,很笨拙,效率低下,如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孩,孱弱不堪。但是,”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过众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日之一豆烛光,安知异日不能普照天下?今日之涓涓细流,安知他朝不能汇成江海?”
他的手指向那缓慢转动的明轮:“眼前此物,朕称之为‘蒸汽机’。它现在或许只能带动这小小的模型明轮。但诸位爱卿可敢想象?若有朝一日,我们能造出比这大上十倍、百倍的蒸汽巨兽,将其置于一艘坚船之内,驱动远超人力所能及的巨大明轮甚至…水下螺旋!届时,我大明之舰船,将无需再看老天爷的脸色!无论有无风力,无论顺流逆流,皆可劈波斩浪,朝发夕至,驰骋于万里海疆之上!”
他描绘的景象,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狂想,让徐光启等人呼吸骤然急促起来,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艘艘喷吐着浓烟白汽、无惧风浪的钢铁巨舰,航行在昨日那幅海图所描绘的蔚蓝之上。
“陛下…陛下所言…真乃…真乃神乎其技!”徐光启声音发颤,花白的胡须都在抖动,“若真有此日,则我大明水师,真可成为陛下手中无坚不摧之海上长城!四海之大,何处不可去得?”
“然其路漫漫啊。”朱由检从憧憬中收回目光,重新变得冷静务实,“此机缺陷甚多。气密如何解决?冷凝效率如何提升?如何将往复之力更平稳高效地转化为旋转之力?材料能否承受更大的压力?锅炉如何确保安全,不至炸裂?诸多难题,皆需格物院诸位贤才,殚精竭虑,一一攻克。”
他看向宋应星和那两位眼神发亮、满是工匠求知欲的大匠:“长庚,还有你们二位,做得很好!此乃万里长征第一步,虽稚拙,却意义非凡!朕不会要求你们立刻造出巨舰所用之机,那是不切实际。朕要你们,以此模型为基,继续钻研,不断试错改良。朕要你们记录下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总结出规律,形成…图纸和数据!”
他特别强调了最后几个字。“数据”, 这是他反复向格物院灌输的理念,一切设计、改进,不能只凭经验和感觉,必须基于可测量、可重复、可比较的数据。
“臣等遵旨!”宋应星和两位大匠激动得满脸通红,轰然应诺,仿佛接到了无比神圣的使命。对他们而言,能亲手触碰并改进这种蕴含“天道之力”的机器,本身就是无上的荣耀。
朱由检又看向孙元化:“元化,你兵工局能工巧匠众多,精于铸锻。蒸汽机欲做大做强,离不开优良的钢材和精密的加工。此后,格物院与兵工局需通力协作,资源共享。你需要什么新式机床工具来加工零件,亦可提出,让格物院协助研制。”
“臣明白!”孙元化立刻抱拳,“此物若成,其用于军工锻锤、重型牵引,亦前景无限!臣定当全力配合宋院长!”
最后,朱由检看向徐光启:“徐师,此物之原理,关乎热力、力学、材料学,乃格物之大道显化。可将其纳入格物院教材,择优秀学子观摩学习,让更多人理解此力之根源。未来,需要无数聪慧头脑投身于此。”
“老臣…老臣这就去办!”徐光启激动得连连点头,“此乃真正之‘格物致知’,老臣有生之年能见得此物,能参与其中,死而无憾矣!”
看着几位臣子那充满干劲和激动的面容,朱由检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科技的种子已经播下,并且开始发出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新芽。他并不指望一蹴而就,工业革命的根基需要一步步夯实。但重要的是,方向已经指明,最顶尖的人才已经理解并为之着迷。
“好!”朱由检最终拍了拍那还在“呼哧哐当”作响的机器模型,如同拍打一匹尚未完全驯服、却已显露神异的骏马,“今日之功,朕心甚慰。赏格物院蒸其项目组白银千两,绢帛百匹,望诸位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朕期待下一次,能看到一个更有力、更精巧的‘小家伙’!”
皇帝的肯定和重赏让宋应星等人更是干劲十足,恨不得立刻钻回工坊继续捣鼓。
众人告退后,暖阁内只剩下那台蒸汽模型仍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单调的响声在空旷的殿内回荡。
朱由检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站在那里,凝视着那一起一落的横梁,旋转不休的明轮。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这粗糙的模型,看到了遥远的未来:钢铁厂里巨锤轰响,由更强大的蒸汽机驱动;铁轨铺向远方,喷吐着白色烟柱的机车拉载着如山货物奔驰;而在那无垠的大洋之上,艨艟巨舰如移动的山岳,桅杆上飘扬着大明旗帜,巨大的明轮或是水下螺旋桨搅动着浪花,无视风向往来穿梭,将大明的威名与文明,带向地图上每一个遥远的角落。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他低声自语,嘴角噙着一丝自信的笑意,“但这第一步,终究是迈出去了。而且,迈得很稳。”
昨日是放眼寰宇的战略宏图,今日是脚踏实地的基础钻研。既要仰望星空,也需脚踏实地。 这便是他引领大明走向复兴的道路。
蒸汽机的轰鸣虽显稚嫩,却已然奏响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序曲。而他,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便是这首宏伟乐章的指挥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