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镇竹编厂的改制风波,如同夏日里的一场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但终究是滋润了干涸的土地,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气息。新成立的“青林竹艺股份合作社”挂牌运作后,生产效率明显提升,老师傅们有了技术分红,干劲十足,年轻学徒们也看到了盼头。那份由李腾主导、几易其稿的改制方案,不仅成了合作社的“根本大法”,其副本在送交县委县政府备案后,竟也悄然在县里几个面临类似困境的集体企业中流传开来,成了他们私下参考的范本。
李腾的名字,随着竹编厂的成功改制,不再仅仅局限于青林镇党政办那个写材料的笔杆子,而是在县里某些关注基层改革的领导心中,挂上了一个“懂经济、有思路、能干事”的标签。
这天上午,李腾正在办公室里整理近期收集的关于周边县市土特产销售渠道的信息,电话铃响了。是党委书记周德海亲自打来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同往日的郑重:“李腾啊,手头工作先放一放,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李腾心下微疑,周书记很少用这种语气叫他。他迅速整理好桌面,快步走向周德海的办公室。
推门进去,只见周德海正陪着一位四十岁出头、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坐在沙发上交谈。见到李腾进来,两人都停下了话头。周德海脸上露出笑容,介绍道:“东升科长,这就是李腾。李腾,这位是县委组织部的赵东升科长,你青干班的老班主任,还记得吧?”
李腾心头一跳,县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亲自下来,而且还是在他青干班结业后不久,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他连忙上前,恭敬地问好:“赵科长好!老班主任,怎么会不记得,在青干班期间受益匪浅。”
赵东升微笑着站起身,主动伸出手和李腾握了握,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才开口道:“李腾同志,不错,精神头很足,比在青干班的时候更显沉稳了。”他语气平和,却自有一股组织干部特有的气场。
“谢谢科长鼓励,在基层锻炼多,学的都是实在东西。”李腾谦逊地回答,心里快速盘算着这次谈话的可能议题。
周德海笑着打圆场:“东升科长这次来,主要是了解一下我们镇近期的一些工作情况,特别是企业改制方面的。你是具体经手人,就由你向科长详细汇报一下。”说着,他示意李腾在旁边的沙发坐下。
谈话的氛围看似轻松,但李腾知道,这绝非一次普通的汇报。组织部的考察谈话,往往于无声处听惊雷。
赵东升打开笔记本,拿出钢笔,姿态从容:“李腾同志,不必紧张。我们就是随便聊聊。竹编厂的改制,县里主要领导很关注,也肯定了青林镇敢于探索的精神。我这次来,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个人具体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
这个问题看似宽泛,实则精准地指向了干部的能力素质——执行力、破局力、思考力。
李腾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在脑海中复盘过无数次的改制过程,条理清晰地娓娓道来。他没有居功,首先强调了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周德海书记、吴国忠镇长的信任与支持,然后才切入自己在老书记点拨下,如何从最初的迷茫到深入调研,如何在与职工、老师傅的反复沟通中摸清痛点,如何在外出联系业务时“灵光一现”想到引入外部资本和股份合作制,以及在谈判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最终促成新方案落地。
他讲述的时候,数据准确,事例生动,既有对宏观政策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央提出的放开搞活乡镇企业,核心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也有对微观人性的洞察(“老职工们抵触,不是反对改革,是怕失去依靠,我们要给他们新的、更可靠的依靠”)。他没有回避钱卫东等人的冷眼旁观,但将其转化为改革必然伴随不同声音的客观现象,显得格局更大。
赵东升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几句,偶尔插话问一两个细节,比如:“当时想到联系县外那家文创企业,是基于什么考虑?”“在安置方案上,你们是如何测算,确保老职工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
李腾一一作答,思路清晰,论证扎实。
随着谈话的深入,赵东升的问题开始超越竹编厂本身,转向更广阔的层面。他合上笔记本,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李腾脸上:“李腾同志,竹编厂的改制,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了一个厂子。但是,站在全镇经济发展的角度,你认为青林镇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除了解决这些‘存量’问题,在培育‘增量’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触及了李腾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核心。他意识到,这是展现他战略眼光和未来工作潜力的关键时刻。
他略一沉吟,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郑重开口:“赵科长,周书记,关于青林镇的未来发展,我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竹编厂的成功改制,给了我们信心,但也提醒我们,单纯依赖传统手工艺,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弱。青林镇的优势在于生态,在于这片未经大规模工业污染的山林土地。劣势是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他顿了顿,见赵东升和周德海都露出倾听的神色,便继续道:“所以,我认为,青林镇的未来,不能走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而应该打好‘生态牌’和‘特色牌’。具体来说,有几个方向可以探索:
“第一,是做精做深特色农业。我们镇有几个村的土壤和气候,其实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茶叶。我查阅过资料,走访过一些老农,解放前我们这里是有过茶园的,只是后来荒废了。如果能引进合适的茶叶品种,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打造我们自己的‘青林云雾茶’品牌,其附加值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这不仅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也能与竹艺合作社形成联动,开发茶具、竹制茶叶罐等配套产品。” 这是他深入调研后发现的第一个潜在产业,此刻首次在正式场合向领导提出。
赵东升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高山茶叶?这个思路有点意思。继续说。”
“第二,”李腾受到鼓励,信心更足,“我认为可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我们青林镇确实没有名山大川,但我们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有清澈的溪流,有成片的竹海。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我们可以尝试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打造几条徒步、溯溪的生态旅游线路。比如,镇子往西十五里,有个叫‘月亮湾’的山谷,风景绝佳,几乎原生态,稍加改造,就是极好的露营地。前期可能投入不大,见效慢,但一旦形成口碑,就是可持续的绿色产业。” 这是他观察社会发展趋势和结合本地资源想到的第二个方向,也为后续剧情中旅游项目的开展埋下伏笔。
“第三,是关于招商引资的思路转变。我们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即使税收再高,我们也必须坚决拒之门外。我们应该瞄准的,是那些与我们的生态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绿色、健康产业。比如,利用我们的山林资源,引进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项目;或者利用洁净的水源,引进高品质的山泉水开发企业。我在经发办,接下来会着重梳理这方面的信息和潜在投资商。” 这是他基于对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研读后形成的理念,也预示了他未来在主政一方时坚守的“绿色Gdp”发展底线。
李腾一番话,既有具体项目设想,又有发展理念阐述,虽然有些想法还略显雏形,但展现出的视野和思考深度,显然超越了一个普通股级干部的范畴。
赵东升听完,久久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似乎在消化李腾的话。周德海则是面带微笑,眼神中带着赞许,显然李腾的这番思考,有些是和他汇报过的,有些则连他也觉得新颖。
“很好。”赵东升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欣赏,“李腾同志,你能在做好具体业务工作的同时,站在全镇乃至更长远的角度思考发展问题,这一点非常可贵。你提到的茶叶、生态旅游,还有绿色招商的理念,都很有前瞻性,也符合我们县未来强调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总体方向。这说明,青干班的学习,以及你在基层的实践,没有白费,真正做到了学思践悟。”
他转向周德海:“德海书记,你们青林镇有人才啊。像李腾这样年轻、有想法、又能踏实干事的干部,正是我们事业需要的。”
周德海笑道:“东升科长过奖了,主要还是靠组织培养和他个人努力。我们镇党委也一直鼓励年轻干部大胆思考,勇于实践。”
赵东升点点头,又对李腾说:“组织上培养干部,不仅要看眼前做了什么事,更要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看其是否具备带领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和视野。李腾同志,希望你继续保持这种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戒骄戒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作为。青林镇的发展,乃至我们县的发展,都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这番话,几乎是明示了组织对他的认可和期待。
“请科长和周书记放心,我一定牢记组织的教诲,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尽我所能为青林镇的发展贡献力量。”李腾立刻表态,心潮微微澎湃。
又闲聊了几句青林镇的风土人情和工作琐事,赵东升便起身告辞,说是还要去别的乡镇看看。周德海和李腾将他送到楼下,看着他坐上组织部那辆半旧的桑塔纳离开。
车子驶远,周德海拍了拍李腾的肩膀,语气欣慰中带着一丝感慨:“小李啊,这次谈话很成功。赵科长是部里有名的‘慧眼’,他亲自下来谈话,意义非同一般。你好好干,机会来了,就要牢牢抓住。”
“我明白,谢谢书记一直以来的培养和提点。”李腾真诚地说。他明白,没有周德海的支持和放手使用,他不可能有在竹编厂改制中施展拳脚的机会。
回到办公室,李腾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赵东升的谈话,像一面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像一盏灯,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期待。
他重新坐回桌前,拿出那份尚未完成的《青林镇特色产业发展初步构想》,在“高山生态茶”和“乡村生态游”两个条目下,又补充了几条刚刚在谈话中迸发的新思路。他意识到,之前的思考还停留在点子阶段,接下来,需要将这些点子转化为更具操作性的规划和项目建议。
同时,赵东升关于“存量”与“增量”的论述,也让他豁然开朗。处理像竹编厂这样的“存量”问题,是解决当下困境,考验的是执行和破局能力;而培育像茶叶、旅游这样的“增量”产业,则是谋划长远未来,考验的是眼光和布局能力。一个优秀的干部,必须两者兼备。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务实与务虚并重。”
窗外,阳光正好,青林镇掩映在绿意之中,静谧而充满生机。李腾知道,他人生的新阶段,或许就要随着这次组织的谈话,正式开启了。而他为青林镇勾勒的那些关于茶叶清香、山水美景的产业发展伏笔,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一步步从纸上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前行的脚步,却更加坚定有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何以为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