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城下硝烟未散,尸骸枕藉,但震天的欢呼声却冲霄而起。孙传庭与满桂两路大军的及时赶到,如同两记重拳,狠狠砸在了代善所部清军的侧后,彻底粉碎了其夺取遵化的企图。
代善眼见明军援军势大,己方攻城受挫,士气已堕,只得恨恨下令全军后撤二十里,重新立寨,与明军形成对峙之势。遵化之围暂解。
孙传庭主力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遵化城,与守军汇合。当孙传庭看到城头惨烈的战况和疲惫不堪却眼神坚定的守军,尤其是看到那一身浴血、却依旧挺立如松的王小伟时,这位以沉稳冷峻着称的宣大总督,也忍不住动容,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王小伟的手。
“守诚(王小伟表字,孙传庭为其所取,取‘守土诚贞’之意)!辛苦了!此战,你当居首功!”孙传庭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若无王小伟奇袭破城、又血战坚守,焉有今日局面?
满桂也大步走来,这位以勇猛着称的总兵,看着年轻却战功赫赫的王小伟,眼中满是激赏:“王兄弟!好样的!老子在蓟州就听说你的大名了!杀得好!守得更好!真是痛快!”
王小伟抱拳行礼,不卑不亢:“督师、满总兵过誉。守城之功,乃姜将军与全军将士用命,非我一人之力。如今虏酋虽退,然主力未损,必不甘心,大战仍在后面。”
孙传庭点头,神色恢复凝重:“守诚所言极是。如今我军虽汇合,兵力仍逊于虏酋。皇太极得知遵化失利,必不肯干休。京畿之战局,关键仍在京城脚下。”
他随即下令:姜瑄部继续留守遵化,加固城防,看住代善这股清军,使其不能南下与皇太极主力汇合。而他则与满桂、王小伟,率领主力精锐,即刻南下,驰援北京!
大军休整一日,补充粮草器械后,即刻开拔。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士气高昂的明军,如同一条红色的巨龙,向着北京方向挺进。
途中,孙传庭与满桂、王小伟并辔而行,商议军情。
“据夜不收探报,皇太极主力仍在京城北面,猛攻德胜门、安定门一线,袁崇焕的关宁军被陛下勒令于广渠门外驻扎,与虏军时有交锋,但……”孙传庭说到这里,眉头紧锁,叹了口气。
满桂性急,接口道:“但皇上就是不让他进城!也不让他全力进击!娘的,这打的什么窝囊仗!袁蛮子也是,就知道在城外和鞑子磨叽!”
王小伟沉默不语。他知道历史上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已深,北京城下这番诡异布局,正是这种猜忌的体现。皇帝既需要袁崇焕挡敌,又怕其拥兵自重,甚至与清军勾结(这种荒谬的谣言在京城甚嚣尘上)。这种掣肘,让袁崇焕束手束脚,难以发挥。
“督师,当务之急,是尽快与袁督师取得联络,协调行动。”王小伟开口道,“我军新至,需与关宁军互为犄角,方可破敌。”
孙传庭颔首:“本督已派人设法与元素(袁崇焕字元素)联络。只是如今京城九门紧闭,通信极为不便,陛下那边……”他欲言又止,显然也对崇祯的固执和多疑感到无奈。
正说话间,前方一骑快马飞驰而来,乃是孙传庭派往京城的信使。
“报督师!京城消息!”信使滚鞍下马,气喘吁吁,“陛下有旨,令督师与满总兵率军入驻永定门外大营,与袁督师部互成犄角,相机破敌!另……另有旨意给王同知……”
信使取出一封密封的旨意,递给王小伟。
王小伟微微一愣,接过旨意打开。里面并非正式的圣旨,而是一道崇祯皇帝亲笔的手谕,字迹略显潦草,却透着一种急切:
“王卿守诚:闻卿光复遵化,朕心甚慰。今虏氛日炽,京畿震动,特谕卿协同孙、满二卿,并力破贼。京城安危,系于卿等之身。盼卿再立奇功,以纾朕忧。勉之勉之!”
手谕最后,还盖着皇帝的私人小玺。
这道手谕,言辞恳切,寄托厚望,与之前朝廷公文迥异,显是崇祯在巨大压力下的真情流露,也表明他对王小伟的信任和依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孙传庭和满桂看了手谕,对视一眼,神色复杂。皇恩浩荡,但也意味着千斤重担。
王小伟收起手谕,面色平静:“陛下厚恩,唯以死报国。督师,满总兵,我等加快行军,早日抵达京城战场吧!”
他知道,北京城下,才是真正的风暴之眼。那里不仅有凶残的清军,还有诡谲的朝堂风云和皇帝难以揣测的圣心。
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即将展开。
大军加快了速度,滚滚向南。
远处,北京城巨大的轮廓已然在望,而城北方向,硝烟弥漫,杀声隐隐,显然激战正酣。
王小伟握紧了缰绳,眼神锐利如鹰。
皇太极,我来了。
(第四卷第一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