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研究所内,气氛如火如荼,却又弥漫着焦虑与挫折感。银钱消耗的速度让负责账目的书记官手都在发抖,而成品却依然遥遥无期。
燧发机括小组的工棚里,地上铺满了各种形状的失败弹簧和撞针。老师傅愁眉不展:“都督,这精铁已是上品,淬火也试了无数次,不是太脆就是太软,这小小弹簧,怎地如此难做?”
王小伟拿起一枚断裂的弹簧,仔细观察断口。他知道问题出在钢材的含碳量和热处理工艺上,但这需要大量的实验积累,急不来。
“换思路。”王小伟果断下令,“不要只盯着一种钢材和一种淬火方式。李匠头,你带人,将能找到的不同产地的铁料、甚至收集一些海外来的‘镔铁’(大马士革钢的泛称,此时少量流入),都拿来试!淬火也不止用水,试试油淬,甚至试试用铅水!记录下每一次的成分、火候、淬炼方式和结果!我们就是在无数失败里找那条对的路!”
他引入了现代科研的“试错法”和“数据记录”概念,虽然笨拙,却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径。
同时,他大刀阔斧地改革生产模式。他将原本一个工匠负责从头到尾制作一件东西的“慢工出细活”模式,强制改为“流水作业”。他将燧发枪的制造分解为十几个环节:锻打钢坯、钻膛、拉来复线(他尝试性提出)、制作枪托、锻造击锤、绕制弹簧、制作燧石夹、组装调试……每个环节由专门的工匠小组负责,只精通一道工序,熟能生巧。
起初工匠们极其不适应,抱怨连连。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只需要反复练习一个动作,速度和质量果然开始提升时,才逐渐体会到这种模式的高效。生产效率肉眼可见地提高了。
转机在一个午后悄然来临。
一名年轻工匠在尝试用新的油淬法处理一批来自闽地的铁料制作的弹簧时,无意中延长了回火时间。当他将这批弹簧装上测试夹具时,惊讶地发现其弹性和耐久度远超之前的所有作品!
“成了!好像成了!”他激动地大喊起来。
消息立刻传到王小伟耳中。他亲自赶来,反复测试那批弹簧,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已堪使用!
“就是这条路!”王小伟大喜,“赏!重赏这名工匠和整个小组!按照这个配方和工艺,立刻扩大生产!”
弹簧问题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紧接着,负责燧石夹的工匠也改进了设计,增加了调节螺丝,使燧石能更紧密地贴合药锅盖上的击砧,大大提高了打火成功率。
枪管小组在李三蛋的带领下,改进了钻头材料和冷却方式,并采纳王小伟的“标准化”建议,制作了统一的量规,使得枪管的内径和壁厚一致性显着提高。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研究所的核心工匠们齐聚一堂,气氛紧张而又兴奋。所有改进后的部件被小心翼翼地组装起来。
第一支完全由大明工匠自主研发的燧发枪,诞生了。
它看起来还有些粗糙,木托甚至没有打磨光滑,但结构已然完整。
“试枪!”王小伟亲自下令。
靶场被火把照得通明。李三蛋深吸一口气,按照训练了无数次的动作:咬开纸壳定装弹(简易版,将定量火药和弹丸用油纸包在一起),将火药倒入药池并合上盖子,再将剩余火药连同弹丸从枪口倒入,用通条压实,然后举枪瞄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李三蛋扣动了扳机!
击锤在强劲弹簧的驱动下猛地落下,燧石重重划过击砧!
嗤啦!一簇耀眼的火星迸射入药池!
轰!
一声清脆而爆烈的轰鸣声响起!远比鸟铳沉闷的响声更具威慑力!枪口喷出长长的火焰和白烟!
远处的木靶应声出现一个破洞!
成功了!虽然烟雾依旧很大,后坐力也不小,但它成功击发了!而且射速,远比需要点燃火绳的鸟铳快得多!
“再试!”王小伟强压激动。
连续试射了十次,仅有两次因燧石质量问题未能成功打火,其余八次全部成功!这个可靠性在初期已经堪称奇迹!
“万岁!”
“成功了!”
工匠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欢呼!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王小伟抚摸着那支还发烫的燧发枪,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这关键的一步,终于迈出去了!大明军队的武器装备,即将迎来质的飞跃!
他立刻下令:“以此枪为基准,继续优化细节,尤其是可靠性!同时,开始小批量生产,优先装备我的亲卫队,进行实战化测试!”
军工的火种,已然点燃。而与此同时,王小伟开辟财源的“商业帝国”,也传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第五卷第三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