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季,寒冷彻骨。取暖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和沉重的负担。富人家烧木炭,穷人家则只能烧廉价的、烟大呛人且热量低的劣质煤块甚至柴火。
王小伟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他的第二个商业项目,瞄准了蜂窝煤。
原料现成——京西就有丰富的煤矿,此时开采技术落后,煤价低廉。关键在于成型和配套炉具。
他再次发挥“借鉴”能力,画出蜂窝煤模具(铁制,带多个孔洞)和专用煤炉(内部有炉箅、通风口、可开关的盖板)的草图。炉具的关键在于烟道设计,要尽可能让煤燃烧充分,减少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风险。
制造相对简单。他另设一处工坊,招募流民,收购京西原煤,粉碎后混合黄土(作为粘结剂),用水搅拌,然后用模具压制成型,晾干即可。煤炉则由招募的铁匠铺批量打造。
成本极低,技术含量不高,极易大规模生产。
推广策略与肥皂不同,走的是“惠民”路线。王小伟奏请崇祯,以“体恤京营将士及百姓寒冬之苦”的名义,请求由皇家(实为他控制)设立“官煤厂”,平价销售蜂窝煤和煤炉。
崇祯正沉浸于肥皂带来的“内帑”收入增长的喜悦中,又觉得这是惠及军民的好事,自然准奏,甚至还特意下旨褒奖王小伟“心系黎庶”。
王小伟将蜂窝煤和煤炉的价格定得极低,仅略高于成本,利润微薄,但架不住销量巨大。他首先在京营中推广,改善士兵住宿条件,赢得军心。随后在京城各处设立销售点,平民百姓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让整个冬天变得温暖许多,且减少了中烟毒的风险。
“王青天”、“活菩萨”的称呼开始在京城的普通百姓中流传。王小伟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项生意虽然利润率不高,但巨大的销量依然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宝贵的民心。
与此同时,他的第三个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玻璃。
相比前两者,玻璃的技术门槛要高得多。主要难点在于高温窑炉的建造和玻璃配方的调试。
王小伟再次从军工研究所抽调了几名善于琢磨的工匠,给予重赏,让他们反复试验。建造能够达到足够温度的坩埚炉就失败了好几次。玻璃配方(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的比例更是需要无数次尝试。
经历无数次的炸炉、凝结、气泡、浑浊不清之后,终于有一天,一炉透明的、略带淡绿色的玻璃液被成功炼制出来!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其吹制成型,第一个粗糙的玻璃碗诞生了!
虽然还有杂质和气泡,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
消息传到王小伟这里,他立刻指示:透明玻璃优先制作窗玻璃和镜子(在平板玻璃后镀锡汞齐),彩色玻璃则尝试制作工艺品。
当第一面清晰度远超铜镜的玻璃镜被制作出来,送到周皇后面前时,再次引起了宫廷的轰动。贵妇们对能清晰映照容颜的玻璃镜毫无抵抗力。
随后,玻璃器皿(杯子、花瓶)、玻璃窗开始小规模出现在“玉洁斋”的高端定制区,价格被炒到了天价,成为继肥皂之后,新的身份象征和财富标志,利润高得惊人。
肥皂、蜂窝煤、玻璃(包括镜子和器皿),三管齐下,为王小伟带来了海量的财富。他严格遵守承诺,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军工和京营,小部分充实皇帝内帑,使得崇祯对他越发依赖和信任。
然而,巨大的利益也引来了更多的觊觎。温体仁集团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无法直接攻击王小伟,便开始从侧面下手。
一日,数名御史突然上本,弹劾京西煤窑主“与民争利”、“侵占民田”、“破坏龙脉”,奏请朝廷收回官营。而这几家煤窑,恰好是王小伟蜂窝煤原料的主要供应商。显然,温体仁是想从源头掐断王小伟的财路和惠民政策。
朝堂之上,风云再起。王小伟面临着他步入朝堂后,第一次来自文官集团正面的、有组织的攻击。
(第五卷第五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