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铅云低垂。京师德胜门外,三千新军将士排着整齐的队列,鸦雀无声。他们身着新发的棉甲(内衬铁片),背着燧发铳和行囊,虽然面容稚嫩,但眼神中已有了几分坚毅。数十辆大车装载着粮草、弹药和营帐辎重。
王小伟一身戎装,立于点将台上,没有冗长的训话,只是简短下令:“出发!”
大军开拔,沿着官道,向着西北方向迤逦而行。队伍纪律严明,斥候前出,两侧翼护,辎重居中,井然有序。王小伟采用了他所知的近代行军条例,规定了行军速度、休息时间、营地警戒,一切都力求规范。
天气严寒,路途艰苦,但对于经过数月严格训练的新军而言,尚可承受。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心理——对未知战场的恐惧。
王小伟深知这一点。他白天与士卒一同行军,晚上巡视营寨,与基层军官和士兵交谈,解答疑问,缓解紧张情绪。他用自己的冷静和自信,感染着整支军队。
“都督,咱们真能打得过蒙古鞑子吗?”一个年轻的士兵忍不住问。
“怕什么?”王小伟拍拍他的燧发铳,“你的家伙比他们的弓射得远,射得准,打得狠!只要你们听从号令,稳住阵脚,鞑子冲不过来!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是一个整体!”
他的话简单直接,却给了士兵们莫大的信心。
大军进入宣大地界后,气氛明显紧张起来。沿途村镇凋敝,时常可见被焚毁的残垣断壁。王小伟下令加倍警惕,营地一律采用标准的防御工事:挖掘壕沟,设置拒马,布置警戒哨和暗哨。
“夜不收”不断传回情报:小股蒙古游骑确实在边境活动频繁,但其主力动向不明。宣大总督府表现“正常”,接待也算客气,但王小伟能感觉到一种隐隐的疏离和敷衍。
他严格执行预定计划,并不寻求与蒙古骑兵主力交战,而是沿着边境线,选择几处要害之地,扎下坚固营盘,展示军威,并派出小股精锐部队,清剿了几股过于靠近的蒙古游骑,小试牛刀。
新军的火器在这些小规模接触战中展现了压倒性优势。往往蒙古骑兵还没冲到弓箭射程内,就被排枪打得人仰马翻,仓皇退却。几次小胜,极大地提升了新军的士气。
然而,王小伟心中的不安却越来越重。蒙古主力始终没有出现,这不符合常理。而且,他派出的“夜不收”发现了一些蹊跷的痕迹:似乎有不明身份的小股人马,一直在远远地窥视着新军的动向。
他知道,温体仁和蒙古人都在等待,等待一个最适合发动致命一击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雪中,悄然降临。大军孤悬在外,补给线拉长,天气极端恶化。王小伟下令收缩防御,固守大营。
也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骑快马冒着风雪,带来了“夜不收”拼死送回的一份紧急情报:一支数千人的蒙古精骑,正借着风雪掩护,绕过了前方哨卡,直扑新军粮草转运的一个关键节点——位于后方七十里的龙泉峪驿站!
一旦粮草被劫,大军将不战自溃!
温体仁的毒计,终于图穷匕见!他不仅要借蒙古人之手杀人,还要让王小伟败得彻彻底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