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的余热尚未散去,海外的舆论攻势已如预料般袭来。
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几乎同时刊登了德里克、玛格丽特等人的系列文章,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重新审视大明:一个被高估的原生帝国?》、《中亚血脉:明朝军事技术的真正源泉》、《论全球史视野下东亚文明的被塑造过程》。
文章旁征博引,堆砌了大量看似专业的术语和模糊的考据,核心论点高度一致:极力淡化夏国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和原创性,将诸多重要成就归因于来自西方或中亚的关键性外部输入。他们甚至隐晦地提出,夏国所在的东亚文明圈,在历史上更多是文明的接受者和改良者,而非创造者和输出者。
这些论调通过某些国际媒体和网络水军的放大,开始在国际舆论场制造杂音。虽然尚未形成主流,但其用心险恶——试图在《洪武大帝》海外发行前,预先给全球观众植入一个怀疑的种子。
西山基地,凌云看着刘晓汇总过来的舆情简报,眼神平静无波。这种手段,在他预料之中。
“凌老师,这些人太无耻了!”苏圆圆气得脸颊鼓胀,“明明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他们非要说是别人的!”
刘晓相对冷静,但眉头也紧锁着:“关键在于,普通国际受众缺乏分辨能力,这种看似学术的言论很容易先入为主。”
凌云放下简报,走到窗前,望着基地内飘扬的旗帜。历史的真相,文明的源流,岂是几句混淆视听的谎言能够掩盖的?对方想玩学术,想拼历史纵深?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之源”!
他闭上双眼,意识沉入识海深处。这一次,他的意念坚定而清晰:
需要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不是讲述一朝一代,而是追溯整个夏国文明的源头、发展与世界性贡献。
要用无可辩驳的考古实证、严谨的学术共识和震撼的视听语言,彻底廓清迷雾,展现这片土地如何独立孕育出璀璨不朽的文明,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系统,请助我梳理脉络,汇聚证据!
系统回应了。
不再是单纯的乐谱或剧本,而是一部浩瀚的文明史卷在脑海中轰然展开!
无数考古发现的高清影像、碳十四测年数据、古籍文献的记载、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同百川归海,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迅速梳理、整合、提炼,凝聚成一条清晰而雄辩的叙事主线。
他“看”到了——
贾湖遗址的骨笛,七千年依旧能吹响的古老乐章;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堪称史前工程的奇迹;
甲骨文上刻画的符号,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仍在使用的文字;
青铜器上狞厉的花纹,承载着远古的信仰与权力……
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把握住了那些夏国文明独一无二、并向外辐射影响世界的关键节点:
丝绸,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第一条全球化纽带;
瓷器,如何让“china”成为一个国家的名字;
茶叶,如何引发世界性的消费潮流与文化交融;
以及,那改变整个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它们的源起、成熟、应用以及西传的清晰路径,如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乃至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纪录片的名称也随之浮现——《华夏:文明之源》。
凌云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炬。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包括赵刚导演和寰宇文化的刘总。
“我们要拍一部新的纪录片,”凌云开门见山,将初步构思投射到大屏幕上,“不是回应,是呈现。用事实说话,让文明自身的光芒,照亮所有的阴霾。”
他快速阐述着《华夏:文明之源》的宏大架构:从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到多元一体的“华夏”概念形成;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大爆炸,到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重点展现那些源于夏国,最终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创造。
“我们要用最顶级的特效,复原古代发明的制作流程和使用场景。”凌云指着概念图,“比如,展示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每一个步骤,对比当时世界其他地区使用的笨重材料;再现毕昇的活字印刷,如何比古登堡早了数百年;演示宋代水罗盘和指南鱼的应用,如何支撑起郑和庞大的远洋舰队;呈现火药从炼丹炉到战场,再到庆典烟花的传奇历程……”
赵刚导演听得心潮澎湃:“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吵不闹,把家底亮出来,让大家自己看!”
刘总也立即表态:“寰宇文化将调动所有国际发行资源,确保这部纪录片以最高规格在全球范围内播出!”
项目火速启动。凭借凌云提供的清晰脉络和系统整合的海量资料,脚本创作和前期筹备效率惊人。拍摄团队奔赴全国各大考古遗址、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用最新的拍摄技术,捕捉文明的细节。
几个月后,《华夏:文明之源》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寰宇全球网络同步首播。
第一集,聚焦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当画面展示出贾湖骨笛、良渚玉琮、殷墟甲骨时,那种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冲击力,让国内外观众都为之震撼。
而真正的高潮,出现在系列中段,集中展现“四大发明”及其世界影响的篇章。
镜头跟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脚步,出示了确凿的证据:
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刻本,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年代;
南宋典籍中关于“指南浮针”用于航海的详细记载;
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药配方“火炮火药法”,比欧洲最早的火药记录早了不止一个世纪;
还有那沿着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逐渐西传的清晰路径图,以及欧洲学者自己着作中的相关引用和描述——他们承认这些技术来自遥远的“塞里斯”(Seres,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称呼)。
纪录片的解说词沉稳而有力,引用了大量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
“当欧洲还在使用昂贵的羊皮卷时,中国的纸张已经让知识的传播变得平民化……”
“古登堡并非活字印刷的第一人,他的灵感或许正来源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东方智慧……”
“没有从中国传来的指南针技术,哥伦布的远航或许将失去最重要的导航依托……”
“火药的西传,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模式与社会结构……”
没有激烈的驳斥,没有情绪化的呐喊。纪录片只是平静地、自信地、一件接一件地展示着铁一般的历史物证和文献链条。
最后,在一段展现夏国古代辉煌成就与世界影响的混剪画面中,解说词掷地有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我们从不否认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但历史的真相不容扭曲。
追根溯源,我们所展示的,并非狭隘的自夸,而是对人类共同文明历程的客观回溯。许多被后世、包括西方世界所推崇、所依赖的文化基石与关键技术,其最初的曙光,确实点燃自东方,源自这片被称为‘华夏’的土地。
这不是竞争,这是贡献;这不是排他,这是共享。了解真正的来源,是为了更清晰地看清我们共同走过的路,也是为了更自信地迈向共同的未来。”
这段话,如同洪钟大吕,在全球观众的心中回荡!
夏国国内,群情激昂。
“太提气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历史!”
“看看!都好好看看!谁才是文明的老师!”
“用事实打脸,最爽!”
而在海外,这部纪录片引发了更剧烈的震动。许多原本被误导的观众恍然大悟,开始重新审视东方文明。
“上帝,原来我们用的很多东西,根源在中国!”
“这证据链太完整了,无法反驳。”
“那些所谓的学术文章,在这样扎实的纪录片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德里克等人的言论,在《华夏:文明之源》出示的如山铁证面前,瞬间变得苍白无力,成了学术圈的笑柄。艾琳娜在日内瓦的办公室里,看着国际舆论的逆转,脸色铁青,她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被对方以这种降维打击的方式,轻易瓦解。
文明的光芒,终究刺破了人为的迷雾。
凌云在基地,看着全球范围内对纪录片的积极反馈和引发的深入讨论,他知道,这一步走对了。文化的自信,源于历史的深处,源于对自身文明贡献的清醒认知与自豪。
王斌的新信息到来:
“舆论危机已化解。但艾琳娜方面未有放弃迹象,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活动加剧。与东亚国家接触频繁,意在抢注!”
新的战场,似乎已在酝酿。
但此刻,文明之源的光芒,已普照大地。
注:1、【欧洲学者在着作中明确承认技术来源。例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次引用《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指出欧洲农业革命中的犁具、播种机等核心技术源于中国。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将中国犁具带回欧洲,经改良后成为英国 “罗瑟勒姆犁” 的原型。此外,欧洲文献中 “塞里斯”(Seres)一词长期指代中国,古希腊罗马学者如老普林尼、托勒密等均在着作中提及中国的丝绸、铁器等技术产品。】
2、【北宋《武经总要》(1044 年成书)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军用火药配方:火球火药方、蒺藜火球火药方和毒药烟球火药方。这些配方以硝石、硫黄、木炭为基础,加入其他成分以实现燃烧、发烟、放毒等功能。例如,火球火药方包含晋州硫黄、焰硝等 14 种成分,虽与现代黑火药配比(硝 75%、硫 10%、炭 15%)存在差异,但已具备火药的基本要素。欧洲最早的火药记录出现在 1267 年罗杰?培根的《大论》中,其描述的 “硝石、硫、柳炭混合爆炸” 与《武经总要》配方高度相似,但时间晚了 223 年。阿拉伯文献《焚敌火攻书》(约 13 世纪)中的火药配方甚至直接引用了中国技术,进一步证明中国火药技术的开创性。】
3、【指南浮针用于航海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成书于 1119 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南宋时期,这一技术进一步普及。赵汝适的《诸蕃志》(成书于 1225 年)记载:“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124 年)也提到:“若晦冥,则以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这些文献表明,至迟在 12 世纪初,中国航海者已将指南针作为重要导航工具。欧洲关于磁针的最早记录见于 1195 年英国亚历山大?内卡姆的《论物质的本性》,其描述的浮针装置与中国宋代完全一致,印证了指南针由中国传入欧洲的路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