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的亚平宁半岛,沐浴在一种与数年前截然不同的氛围中。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筚路蓝缕的创业期,充满了试验、挣扎与不确定性,那么随着《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1867-1871)》在议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意大利的国家建设便驶入了一条更宽阔、目标也更明确的航道。一种沉稳而有力的脉动,正从都灵首相府的心脏,强劲地输送到王国日渐强健的四肢百骸。
都灵、米兰、热那亚的工业区,规模远超往昔。科斯塔集团的样板工厂旁,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着众多民营机械厂、纺织厂和化工厂,蒸汽机的轰鸣日夜不息,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效应。威尼斯地区,战后归附的创伤尚未完全抚平,但连接威尼斯与半岛腹地的铁路工程已全面铺开,来自南北的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根根沉重的钢轨铺设在被夺回的土地上,钢铁动脉正有力地搏动,将这片新领土与祖国紧密相连。塔兰托和那不勒斯的皇家造船厂内,船坞中新的铁甲舰和远洋商船的龙骨已然铺设,铆钉枪单调而有力的敲击声,奏响着向深蓝进发的序曲。甚至在南方,尽管阻力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农业合作社”在政府持续投入和高压维稳下挂牌成立,廉价化肥和新式犁具在补贴下艰难地推广,缓慢却坚定地改变着千年不变的土地和观念。
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的首相府,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他的日程表被会议、报告、谈判和视察填满,几乎没有喘息之机。利用普奥战争后从普鲁士获得的剩余贷款和从奥地利榨取的“无息贷款”首批款项,财政的绞索似乎暂时松动了一些,各项重点工程得以迅速上马。但亚历山德罗眉宇间的凝重并未减少分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杯水车薪。“二五计划”那雄心勃勃的重工业(钢铁、大型机械、造船)和海军扩张目标,每一个都是吞噬金币的无底洞。他必须像最精明的商人兼最冷酷的战略家一样,不断寻找和开辟新的财源,平衡这架高速奔跑战车的预算。
就在他全神贯注于国内宏大的建设图景时,来自欧洲外交舞台的两则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提醒着他世界格局从未停止演变。
维也纳的妥协:奥匈帝国的诞生。1867年2月,一份来自驻维也纳大使的紧急报告呈递到他的案头。曾经不可一世的奥地利帝国,在经历普奥战争的惨败和内部匈牙利民族主义的强大压力后,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贵族代表签署了《奥匈折中方案》,宣告奥匈帝国的诞生。
报告详细阐述了这一“二元制”帝国的奇特结构: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两个平行的政治实体,拥有各自的议会和政府(分别设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处理内政;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外交、军事和财政三大权由帝国中央政府掌管,但须受两方代表组成的代表团会议制约。
“呵,断尾求生…”亚历山德罗放下报告,嘴角勾起一丝冷嘲。哈布斯堡王朝通过向匈牙利人出让巨大权力,暂时缓解了帝国最大的民族矛盾,维系了这个多民族巨兽的生存。一个内部相对更稳固、实力依然不容小觑的奥匈帝国,取代了那个被普鲁士击败的、显得摇摇欲坠的奥地利帝国。这对意大利而言,意味着北方的邻居虽然受伤,但远未倒下。未来在的里雅斯特、巴尔干乃至地中海的竞争,将在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框架下进行。他指示外交大臣蒙特贝罗子爵,密切研究奥匈二元体制的运作及其对意大利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其在亚得里亚海的海军政策是否会变得更加激进。
斯德哥尔摩的巨响:诺贝尔的炸药。数月后,1867年7月,另一条消息则更像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其影响更为深远。它并非通过官方外交渠道,而是最先出现在科斯塔集团旗下新创办不久、但已凭借全球视野和犀利评论声名鹊起的《风云日报》的国际科技版块上。
“革命性突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获硝化甘油安全炸药专利。”醒目的标题下,文章详细介绍了诺贝尔如何解决了硝化甘油极其不稳定、易爆的危险难题,将其与硅藻土混合制成了一种可以安全运输和使用的烈性炸药。文章敏锐地指出,这项发明“将彻底改变矿业开采、隧道挖掘、铁路修筑等一切需要移山填海的领域,其军事应用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亚历山德罗几乎是瞬间就抓住了这条消息的价值。他几乎是立刻召见了科斯塔集团负责化工与军工生产的首席工程师以及集团研发部门的负责人。
“看到这个了吗?”他指着《风云日报》的报道,眼中闪烁着企业家兼国家领导人的锐利光芒,“这不仅仅是新闻,这是钥匙,打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
他语速飞快地下达指令:“第一,集团立刻通过我们在北欧的商业渠道,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到诺贝尔这项炸药专利在意大利的独家授权或优先授权。价格可以谈,条件可以优厚,但速度要快,绝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第二,拿到授权后,立刻在都灵或热那亚附近选址,建立高标准、高安全等级的专用炸药工厂,严格按照诺贝尔的工艺进行生产。同时,成立专项研发实验室,投入资金,围绕这种新炸药继续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威力?如何适应不同用途(矿山爆破、炮弹装药、工程爆破)?如何确保绝对安全?我要我们的技术始终走在最前沿。
第三,全面推广应用。与国家矿业公司对接,优先供应我们的铁矿、煤矿,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与公共工程部对接,用于铁路隧道(尤其是穿越亚平宁山脉的隧道)、港口疏浚、公路开凿。这能极大加快我们的基建速度。
第四,秘密启动军事应用研究。与科斯塔兵工厂和海军舰炮设计局合作,深入研究将这种高能炸药用于大口径炮弹弹头、水雷、甚至陆军攻城爆破的可行性。未来的战场,火力强度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要让意大利的炮弹,拥有前所未有的毁灭力。”
科斯塔集团的行动效率极高。巨额资金和亚历山德罗的亲自关注,使得谈判异常顺利。不久之后,意大利成为了欧洲大陆最早合法引进并大规模生产“诺贝尔安全炸药”的国家之一。很快,在意大利的矿山、铁路工地,沉闷的巨响之后是效率的倍增;而在都灵郊外高度戒备的实验室和试验场里,关于如何让这种力量为战争服务的秘密研究,也悄然展开。亚历山德罗深知,科技的力量,有时比一个师的军队更能决定国家的命运。
1867年,就在意大利埋头苦干、奥匈帝国完成诡异蜕变、以及一声来自北欧的炸药轰鸣中,悄然流逝。历史的齿轮,正被工业的力量、民族的诉求和科技的突破推动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旋转。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青铜账簿与铁王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