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的春天,天津卫码头的气象已与往年大不相同。新建的海关总署大楼矗立在码头旁,楼顶飘扬着象征海洋的深蓝色龙旗。沈惊鸿与海军提督黄龙站在楼顶露台,俯瞰着港口内繁忙的景象。
阁老请看,黄龙指着港内新到的几艘奇特舰船,那是从澳门聘请的葡萄牙造船匠师,正在指导我们建造的新式飞剪船。据说这种船型速度极快,从广州到马尼拉只需半月。
沈惊鸿微微颔首,目光却投向更远处正在装货的镇海号铁甲舰:西洋舰队的筹备如何了?
回阁老,西洋舰队已选定福建月港为母港。首批十艘战舰下月即可启程,前往满剌加建立补给点。黄龙顿了顿,压低声音,只是......朝中对此非议颇多,说这是劳师远征,空耗钱粮。
沈惊鸿冷笑一声:他们懂什么?海洋才是大明的未来。
......
乾清宫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户部侍郎出列奏道:陛下,去岁海军耗费白银二百余万两,占国库岁入一成有余。如今又要远征西洋,臣恐国库难支啊!
沈惊鸿不慌不忙地展开一份账册:王侍郎只看见支出,可看见收入?去岁海关税收八十五万两,海外贸易特许权拍卖得银一百二十万两,商船护航收费三十万两。仅此三项,已抵海军大半开支。
他转向御座,朗声道:陛下,海洋非是无底洞,而是聚宝盆。如今商路初开,便有如此收益。待西洋舰队打通印度航路,利润何止倍增?
天启帝若有所思:沈爱卿言之有理。只是这海军开支确实庞大,可否稍缓图之?
陛下,沈惊鸿深深一揖,西洋诸国如今在海外竞相开拓,葡萄牙占满剌加,西班牙据吕宋,荷兰人更是野心勃勃。若我大明不趁早布局,待他们势力稳固,恐怕将来出海都要看他人脸色啊!
这番话触动了天启帝。他沉吟片刻,终于拍板:准奏!西洋舰队按计划出航。不过......他看向沈惊鸿,海关税收要优先保证北疆防务和水利工程。
臣领旨。沈惊鸿知道,这已经是皇帝能做出的最大支持。
......
就在西洋舰队准备启航之际,苏卿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夫君,医学院的青霉素提纯工艺有了突破。她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琉璃瓶,现在制出的药粉,效力比之前强了三倍,而且更容易保存。
沈惊鸿仔细端详着瓶中白色粉末,心中激动不已:太好了!立即在太医院设立制药坊,优先供应海军。远洋航行最怕疫病,有了这个,将士们的性命就多了一份保障。
还有,苏卿卿取出另一份文书,这是吴有性整理的《海航卫生条例》。他建议所有出海船只必须配备医官,定期消毒,建立隔离舱室。
好!就以海军令的形式颁布。沈惊鸿当即批准,告诉吴有性,让他挑选二十名优秀学员,随西洋舰队出航,专门研究热带疾病。
这时,亲兵送来急报:台湾基隆港来讯,首批移民已经抵达,但与原住民发生了冲突。
沈惊鸿眉头紧锁:传令给基隆守备,严禁与土着冲突。要以安抚为主,贸易为辅。告诉他们,可以用铁器、布匹交换土地,绝不可强取豪夺。
他沉思片刻,又补充道:让海军派两艘战舰前往台湾巡逻,保护移民安全,但也务必约束官兵,不得滋扰土着。
......
四月十八日,月港晴空万里。西洋舰队在此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十艘新式战舰在港湾内列队,其中既有传统的福船改进型,也有新下水的蒸汽辅助战舰。
沈惊鸿亲自为舰队提督郑芝龙送行。这位曾经的海南枭雄,如今已是大明海军西洋舰队提督。
郑将军,此去西洋,有三件事要紧。沈惊鸿郑重嘱咐,其一,在满剌加建立稳固的补给点;其二,探索通往印度的安全航线;其三,与当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莫卧儿帝国。
末将明白。郑芝龙躬身领命,阁老放心,芝龙必不辱使命!
还有,沈惊鸿取出一封密信,如果可能,设法接触西洋各国的学者,特别是精通天文、算学、造船的。告诉他们,大明欢迎真正的人才。
舰队在礼炮声中缓缓驶出港湾,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欢呼。沈惊鸿望着渐行渐远的船队,心中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贸易远征,更是大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
舰队出征后,沈惊鸿将重心转向内部改革。这一日,他邀请太子朱慈烺参观新建的格物院航海学堂。
年仅八岁的太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特别是那座巨大的地球仪。
沈师傅,我们大明真的在这边吗?太子踮着脚,努力地想同时看到大明和西洋的位置。
殿下请看,沈惊鸿耐心讲解,我大明在此,西洋在此,中间相隔万里海洋。但只要有坚船利舰,再远的地方也能到达。
他借机教导:所以太子要学好算学、格物,将来才能造出更好的战舰,让我大明水师驰骋四海。
参观结束后,首辅叶向高找到沈惊鸿,神色凝重:沈阁老,福建布政使来报,月港开海后,私贸猖獗,不少商人逃避关税。长此以往,恐怕海关形同虚设啊。
沈惊鸿早有准备:首辅大人放心,下官已命海关总署制定新规:所有出海商船必须领取,注明船主、货物、目的地。返航时凭完税凭证方可入港。同时设立海上巡检司,配备快船巡逻。
他取出一份章程:这是新拟的《大明海关则例》,请首辅过目。
叶向高翻阅着厚厚的则例,不禁感叹:沈阁老思虑周详,老夫佩服。只是......如此严管,恐怕商贾会有怨言。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沈惊鸿语气坚定,待航路畅通,贸易繁盛,他们自然会明白,规范的管理对大家都好。
......
六月,就在朝中为海关新规争论不休时,西洋舰队的第一批快船送回了消息。
郑芝龙在信中详细汇报了航行见闻:舰队已抵达满剌加,在当地建立了补给点;与葡萄牙人达成了临时协议,允许大明商船停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通往印度的航线。
随信还送来了一批珍贵的礼物:印度的棉布、阿拉伯的香料、还有几箱西洋书籍。
最让沈惊鸿感兴趣的,是郑芝龙在信末提到的一件事:在满剌加遇泰西传教士数人,通晓天文历法,愿往大明。末将已允其随船队返回。
太好了!沈惊鸿难掩兴奋。这些传教士带来的不仅是宗教,更是西方的科学知识。他立即回信,要求郑芝龙务必礼遇这些学者,安全护送他们来京。
与此同时,台湾也传来好消息。在海军巡逻舰队的威慑和安抚下,移民与原住民的冲突逐渐平息。双方开始通过贸易交换物品,基隆港周边的开垦工作进展顺利。
阁老,从台湾返回的官员汇报,基隆周边已开垦良田万亩,全部种植番薯、甘蔗。预计明年就能实现粮食自给,还能向外输出蔗糖。
沈惊鸿满意地点点头:告诉基隆守备,要继续善待土着。可以设立集市,教他们种植技术,邀请他们的子弟入学堂读书。要让台湾成为大明的乐土,而不是战场。
......
秋去冬来,当西洋舰队的主力带着满载货物的商船返回月港时,朝中所有的质疑声都烟消云散了。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仅这一趟远航,就带来了价值二百万两的货物,征收关税三十万两。更重要的是,与印度各邦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为未来的商贸往来打下了基础。
这一日朝会上,天启帝特意让郑芝龙上殿,详细禀报航行见闻。当听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富庶,阿拉伯商人的精明,以及西洋各国在东南亚的明争暗斗时,满朝文武无不震撼。
众卿现在可明白了?天启帝环视群臣,海洋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大明若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抛弃。
沈惊鸿趁热打铁:陛下,臣请扩大海军规模,在月港、基隆设立造船厂,同时开办更多航海学堂,培养人才。
这一次,再没有人反对。就连最保守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开海带来的利益远超他们的想象。
退朝后,沈惊鸿与郑芝龙并肩走出大殿。
郑将军,下一步有何打算?
回阁老,郑芝龙意气风发,末将准备明年开春再下西洋,这次要直达阿拉伯,或许......还能到非洲看看。
沈惊鸿拍拍他的肩膀:好!不过在此之前,要先把你这一路的见闻整理成书。要让更多大明人了解海外,向往海洋。
末将明白。
望着郑芝龙远去的背影,沈惊鸿心中充满希望。大明的海洋时代,终于拉开了序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探索,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
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这个古老的帝国,必将在这片蔚蓝的疆域上,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