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就如同月亮倒映在寒冷的潭水中一样,清晰地映照出修行内心之道的微妙之处:昨日的过错就像残留的灰烬,只要还有一丝余温,就会重新燃烧起来,形成燎原之势;而今日的道理如果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即使是原本清澈的心泉也会凝结成欲望的根源。只有以不凝滞、不停留的流水般的智慧,才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昨日的错误就像黑夜中的余烬,如果将其留在心间,最终必然会重新燃起,形成燎原大火。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长达十年,最终一朝雪耻,吞并吴国,是何等的英明睿智啊!然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彻底清除心中的猜忌之毒。文种曾经献上了七条灭吴的计策,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成功地夺取了天下,但他却暗自思忖:“这个人的智谋太深了,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大患。”于是,他竟然赐死了这位对他有重要贡献的大臣。昨日“尝胆”时的坚忍本来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但由于没有彻底清除猜忌的根源,最终却变成了残杀功臣的凶器——那未被消除的猜忌余烬,终于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燃起了熊熊烈火,烧毁了他半生的英名。
今日之事若执为圭臬,则澄明之理亦将凝为新的欲根。这是一个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观点,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真理和现实时,常常会陷入一种固执和执念的状态。
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为变革信条,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变法举措在初期确实如同一把利剑,劈开了陈腐的迷雾,给北宋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当新法的弊端逐渐显现时,司马光等老臣恳切地劝谏王安石,希望他能够认识到问题并做出调整。
然而,王安石却执守“今日之是”,将其视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他对司马光等人的劝谏充耳不闻,甚至将苏东坡作的《上神宗皇帝书》斥为“腐儒之见”。苏东坡在书中直陈青苗法扰民的问题,但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不仅如此,当百姓因为无法承担免役钱而不得不“拆屋伐木”时,王安石仍然视若无睹,坚持推行他的变法政策。
王安石的变法初心原本是如朗月一般光明,他希望通过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由于他的执念太深,最终使得这一原本美好的理趣蜕变成了刚愎自用的欲根。他的固执和执念不仅让他失去了听取不同意见的能力,也让他的变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段历史在青史间投下了浓重的暗影,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道路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避免陷入执念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理趣的升华,而不是让它沦为欲根的束缚。
唯有以流水般灵动的智慧去洗涤内心的尘埃,才能使心灵的灵台永远保持清虚、明朗。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对这一道理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已经明白了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是未来还有机会去弥补。
陶渊明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误落尘网”的昨日之非,也不执着于“采菊东篱”的今日之是。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带着粱肉前来劝说他出仕为官时,他毫不犹豫地挥袖拒绝,并说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他既没有因为过去“为五斗米折腰”而自我束缚,也没有被现在“隐逸高名”所羁绊。
陶渊明的心境就如同山间的清溪一般,遇到石头就会转弯,遇到沟壑就会流淌,没有丝毫的停滞和执着。正因为如此,他的内心才能像那清澈的溪水一样,映照出“云无心以出岫”的天地大美。
《菜根谭》所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正是这不留不执的生动写照。昨日之非如风过疏竹,当令其声消迹灭;今日只是似舟行春水,莫使桨橹凝滞不前。心若能如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空,不存昨日暗影,不染今日尘滓,方显“本来无一物”的澄澈之境。
人生修行,贵在使心如流水。昨日之非随浪而逝,则根烬永绝;今日之理映波而现,却不滞形迹。如此,灵魂的河道方能愈行愈宽,终将生命之舟送入那万里无波、光明遍照的澄明之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华夏国学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