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常有双重诱惑:一曰声色娱情,如急管繁弦,瞬息燃尽寂寞;二曰利荣驰念,似骏马竞逐,永无餍足之期。然昔贤有言:“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坐息顷;利荣驰念,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此非仅是雅士之趣,实乃穿透浮华直指生命本真的智慧光芒。在尘嚣蔽日的时代,重拾此番古意,或许正是我们安顿惶惑心灵的良方。
所谓“净几明窗,一坐息顷”,非谓顽空死寂,而是于纷繁世相中辟出一方心灵的飞地。明代李贽曾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然人若终日为物所役,心为形役,则与徇物丧己者何异?静坐之妙,在于使人从“逐外”转为“返内”。记得幼时见祖父每日晨起必于明窗下静坐片刻,当时不解其意。而今方悟,那非逃避,乃是一种精神的沐浴——在万物苏醒之际,先让内心澄明如镜,映照一日之来去。此种宁谧,胜过世间万千喧嚣之语。静坐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走进世界。
至于“名山胜景,一登临时”,则是对狭隘人间的精神超越。古人云“仁者乐山”,山岳之伟大,不仅在其巍峨,更在其能唤醒人心中的崇高与永恒。谢灵运踏遍千山而忘宦海沉浮,徐霞客行尽万里而不慕人间浮名,皆因自然之中蕴藏着比人世功名更为辽阔的维度。当我们立于山巅,看云海翻涌,群峰匍匐,彼时个人的得失荣辱忽然渺若尘埃。这种超越不是淡漠,而是获得了一种观照生活的更高视角: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壮阔,何必拘泥于寸土之争?
静坐与登临,一静一动,看似相反,实则同归:都是对异化生活的抵抗,对真实生命的回归。现代人困于数字围城,每时每刻被虚拟的声色所包围,为虚无的利荣而焦虑,恰如《庄子》所谓“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我们需要“净几明窗”的时刻,让信息爆炸的世界暂时静音,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需要“名山胜景”的洗礼,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在天地大美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坐标。
然并非人人可得终日静坐、常伴山水。其真谛实在于:纵处闹市,心中亦可有明窗净几;纵为俗务所困,精神亦可登临名山胜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靠的是“心远地自偏”的修养;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出的正是内在的山水之境。当我们能在日常中创造片刻宁静,在平凡中发现永恒之美,便已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名山固佳,明窗亦好,其本质都是为我们开辟一个超越功利计算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再是社会角色的傀儡,而是重新成为感受生命、体验存在的自由人。或许,真正的胜景不在远山,而在我们以闲适与真诚打开的内心世界里——那里有永不关闭的明窗,有不待跋涉即现眼前的山水。唯有在那里,我们才能如古人所启示的那般,在声色利荣之外,找到那片刻却永恒的安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华夏国学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