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梗事件像一根导火索,虽然没有立刻引爆更大的冲突,却让我彻底看清了这个院子的本质——弱肉强食,欺软怕硬。光是被动防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易中海躲在暗处,贾家冲在前面,还有那个不知名的窥视者,我必须掌握主动权。
那笔埋在地下的五百块钱,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我的思绪。恐惧依旧存在,但一种“必须做点什么”的冲动更加强烈。这笔钱放着不用,就是一堆废纸,甚至是个定时炸弹。但如果能用它来改变现状,或许能化险为夷。
怎么用?
首先排除挥霍。在这个物资匮乏、人人盯着别人家锅底的年代,突然大手大脚花钱,无异于自寻死路,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
也不能用于明显的投资或投机,风险太大。
那么,用来提升自己?这是最稳妥,也最根本的出路。
原主只是个食堂学徒,厨艺有基础,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高度。我穿越前的那点厨艺知识,放在这个年代是超越时代的,但需要合适的契机和平台才能展现。
或许……可以用这笔钱,悄悄地“投资”在自己的技能上?比如,买些市面上难以见到的烹饪书籍?或者,托人从南方捎带些特殊的调味料?甚至,找机会去拜访一些隐于市井的老师傅?
但这个念头很快又被我按下。在这个信息闭塞、人员流动严格控制年代,做这些事情难度太大,容易留下痕迹,引起不必要的怀疑。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个方向,是改善生活和工作的“硬件”。
目光在简陋的屋子里扫过,最后落在空荡荡的墙壁上。信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信息和渠道。院里的人之所以容易被易中海蒙蔽、拿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闭塞,只能听他的一面之词。
如果……我能有一个获取外界信息的独立渠道呢?
收音机!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
五十年代初,收音机还是稀罕物,整个四合院恐怕都找不出一台。拥有收音机,就意味着能直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能了解国家政策、时事新闻,甚至能听到一些文艺节目。这不仅能开阔眼界,提升认知,更是一种无形的地位象征和精神优势。
在院里,当易中海再想用他那套陈旧观念和模糊信息来糊弄人时,我就可以用收音机里听到的权威信息来反驳他!在厂里,如果能对时事政策有所了解,或许也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更重要的是,拥有收音机,能让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个院子带来的精神压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连接外部的窗口。
买一台收音机,需要多少钱?需要什么手续?
我回忆着这个年代的记忆碎片。一台普通的电子管收音机,大概需要一百多块钱,这还只是机器本身的价格。更重要的是,购买收音机需要“工业券”,这玩意儿比钱还难弄,是按职工工资比例发放的,数量极少。我一个学徒工,哪来的工业券和这么多钱?突然去买,根本无法解释来源。
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
我烦躁地揉了揉额角。有钱不能花,有劲无处使,这种感觉憋屈得要命。
难道就只能继续忍耐,等着别人出招,我再被动接招吗?
不,一定还有别的办法。
我重新冷静下来,开始梳理自己现有的资源和优势。
厨艺——这是立身之本,也是目前唯一能正大光明提升和变现的能力。
厂里的初步认可——李副处长对我有印象,刘班长和杨师傅态度有所改观。
拿回的五百块钱——虽然烫手,但毕竟是笔巨款,关键时刻或可一搏。
对未来的先知——虽然细节模糊,但大方向和历史事件是知道的。
街道办王主任的认可——他认为我有责任心,是潜在的可依靠对象。
如果……能将其中几点结合起来呢?
比如,利用厨艺在厂里争取更多机会,同时适当展现对政策的了解(借助先知),赢得领导更多重视,从而获得更好的待遇和资源?甚至……争取到购买收音机所需的票证?
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谨慎操作的过程,但似乎比直接动用那笔黑钱要稳妥得多。
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当前首要任务,依旧是稳固厂里的地位,寻找提升机会。那笔钱,先按兵不动,作为最后的底牌和应急资源。
至于院里,继续保持强硬姿态,但对易中海的深层调查暂时停止,避免打草惊蛇。重点防范贾家和那个可能的窥视者。
想通了这些,心里的焦躁感减轻了不少。
我知道,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我别无选择,只能一步步走下去。
先从明天厂食堂的工作开始吧。或许,可以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再“琢磨”出一点新花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