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山川为棋,民心如水
庞大的队伍离开了衢州平原,如同一条伤痕累累却意志坚定的巨蟒,缓缓游入武夷山脉北麓的层峦叠嶂之中。
与以往被清军铁骑追亡逐北的仓皇不同,这一次的转移,虽带着放弃重镇的遗憾,却更多了几分战略主动的沉凝。
赵高翔严令斥候前出百里,如同一张无形的蛛网,密切监视着周边一切风吹草动,尤其是东南方向仙霞关的动静。他要确保这条退路,是一条能进能退的活路,而非被人堵死的绝路。
蜿蜒的山道上,军民同行,景象悲壮而感人。
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让儿孙搀扶着,一步一喘,却目光坚定;有壮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上面载着全部家当和懵懂的幼童;更有许多青壮百姓,自发地帮助军队运送粮草辎重。他们用脚步,投下了对赵高翔及其队伍最朴素的信任票。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故土难离,或是对前途充满恐惧,最终选择了留下,默默承受未知的命运。望着那些留下的身影,赵高翔心中并无责备,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民心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之趋下,非其性恶,乃择安流而居。
今日这些追随他入山的百姓,是将身家性命托付于他,他必须以更强的力量、更稳固的根基,来回报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这“水”能汇聚成潭,滋养新生,而非干涸在山野之间。
所幸,广信(上饶)周边诸县,早已归于赵高翔旗下。依托信江水系及其支流,翁之琪的水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小船只穿梭往来,将军队、重要物资和部分老弱妇孺,经由水路快速运抵铅山、玉山、广丰乃至上饶县城下,大大减轻了陆路行军的负担,也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相对顺畅。一到达指定地域,赵高翔便下令各部依托县城和险要处立寨,并督促翁之琪,水军训练不可一日松懈,不仅要熟悉内河操舟,更要开始演练如何在复杂水道、甚至近海区域进行警戒、运输与作战。这片以广信为核心,背靠武夷山的区域,开始呈现出一种紧张的活力。
与此同时,来自东南方向的军情也陆续汇总。勒克德浑与李成栋的部队,果然并未强攻严阵以待的衢州,而是如同预料的那样,自衢州南部的江山县境,沿着那条历史上北方政权进入福建最经典、也最便捷的“通京要道”——浙闽线,通过险峻的仙霞岭,直扑福建的浦城、建阳方向而去。那里,有博洛的主力,更有亟待收拾的郑芝龙旧部和平定福建的全盘战略。
“仙霞关……已然是铜墙铁壁,重兵云集了。”林锐将最新的侦察结果呈报上来,语气凝重,“我军若想由此入闽,难如登天。”
赵高翔看着舆图上那条被标注出来的、由江山经仙霞关入闽的路线,神色平静。他从未将希望寄托在强攻天险上。“北方入闽,岂止仙霞一途?”他手指移动,点向了江西与福建的交界处,“通知孙兆奎,他不必来广信汇合,直接按原计划,率精兵,携自愿百姓,西走杉关,进入福建!”那是赣闽中线,是客家人迁徙往来、商旅通衢之路,目标便是邵武、建瓯一带,在那武夷山中段,希望能开辟另一片天地!
他的手指最后落在了自己目前所在的铅山、上饶一带,划向南方那莽莽苍苍的群山:“而我们,要走的是赣闽西线,是昔年‘八姓入闽’的移民主干道!自铅山,过鹅湖古道,入武夷山,直抵崇安(武夷山市)、建阳!”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此路或许更为崎岖,开发程度更低,但正因如此,清军防备必然薄弱,且更易联络山民,凭借天险立足。夫用兵如水,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 鞑子重兵集结于仙霞,我等便从这西山、西线,如涓涓细流,渗入闽地!”
他深知时间紧迫,清军一旦在福建初步站稳脚跟,必然会回头梳理周边。必须在对方无暇西顾的窗口期,完成这次战略渗透和扎根。
“传令全军,马不停蹄,加快构筑营垒,安抚流民,整合各部!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赵高翔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令,林锐!”
“末将在!”
“加派你军情司最能干的干员,不惜代价,分多路,沿着我们计划进入福建的杉关道和鹅湖古道,深入侦察!我要知道每一条小路,每一处隘口,每一个可能结寨自保的豪强或山民部落!山川之险,在于知其险,更在于能用其险!”
林锐肃然领命而去。赵高翔独自走到大帐之外,眺望着南方那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武夷群峰。群山沉默,却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与力量。他想起一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放弃衢州,看似退缩,实则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棋盘——这横跨赣闽的千里武夷。清军占据着点和线(城市和主要通道),而他,要凭借这广袤的山川,布下一个面,一个充满弹性和生命力的面。
“以正合,以奇胜。”他喃喃自语,“鞑子以力取势,是谓‘正’;我借山川民力,以空间换时间,以扎根代流窜,此谓‘奇’。这盘棋,胜负还远未可知。” 深邃的思考在他眼中沉淀,化为更加坚定的行动意志。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然清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