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重来的决定,如同在“先锋小组”内部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短暂的震惊和沉默之后,是近乎窒息的压力和铺天盖地的质疑。时间表的倒计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而他们要做的,是拆掉承重墙,在废墟上重建一座更坚固的大厦。
质疑不仅来自内部。当陈曦将决定和风险评估报告提交给周启明时,电话那头是长达一分钟的沉默。那沉默比任何斥责都更让人心悸。
“陈曦,”周启明的声音终于响起,听不出情绪,“你知道失败的后果吗?”
“我知道。”陈曦握着话筒,指节有些发白,“但带着隐患前进,是更大的失败。我请求上级给予我们时间和信任。”
“信任?”周启明轻笑一声,带着一丝冷意,“信任是消耗品,陈首席。你已经用掉了很多。我给你两周时间。两周后,我要看到新架构的可行性验证报告,必须是颠覆性的,足以说服所有质疑者的报告。否则……”
他没有说下去,但陈曦明白。否则,不仅他的首席位置不保,整个“先锋小组”都可能面临重组,甚至更严厉的审查。
两周,十四天,三百三十六个小时。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疯狂赛跑。
小组内部的气氛达到了冰点。钱老等几位老专家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几乎不眠不休地重新推导核心公式;赵磊带着年轻成员疯狂编码,搭建新的模拟环境;陈曦则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在宏观架构和微观调试间不断切换,协调着所有人的进度,同时还要顶住来自上层无形的压力。
他们屏蔽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实验室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咖啡壶永远满着,简易折叠床摆在角落,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那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迸发出的、近乎偏执的光芒。
就在陈曦团队在技术深渊中艰难跋涉的第十天,一个意想不到的内部冲突爆发了。
一位名叫孙立的中年工程师,是周启明后来推荐进入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新架构下一个关键的数据压缩模块。他技术能力过硬,但性格固执,对新架构中某个他认为“过于激进”的设计提出了强烈反对,坚持要求沿用更保守的方案,否则拒绝提交他负责的核心代码。
“孙工,这个设计是经过集体论证的,是保证新架构性能跃升的关键!”赵磊急得额头冒汗, deadline 迫在眉睫。
“集体论证?我看是你们年轻人的冒进!”孙立拍着桌子,毫不退让,“这个设计风险太大,一旦出问题,整个数据流都会崩溃!我不同意!必须改!”
会议室内吵得不可开交。陈曦看着孙立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又看了看赵磊和其他几位面露焦急的成员,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孙立是周启明的人,他的强硬反对,仅仅是技术分歧,还是代表了某种来自上层的试探或警告?强行压制,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导致孙立撂挑子,后果不堪设想。妥协?那意味着新架构的性能将大打折扣,他们这两周的拼命将失去意义。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压力如同实质般挤压着空气。
陈曦缓缓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将孙立反对的那个设计部分,以及他提出的保守方案,并排画了出来。
“孙工,”陈曦的声音异常平静,打破了会议室里的争吵,“我们不谈对错,只谈数据。你的方案,稳定性A,性能b。我们的方案,稳定性预估b+,性能A+。现在,我们缺的就是对你方案稳定性A的绝对信任,以及对我们方案稳定性b+的可行性验证。”
他转过身,目光直视孙立:“我们还有四天时间。我提议,我们兵分两路。你,带着你的人,按照你的保守方案,实现这个模块。我,带着赵磊他们,继续按原方案推进。四天后,我们用真实的模拟数据说话。谁的方案在综合评估中胜出,就用谁的。愿赌服输。”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还分散资源做两套方案?这简直是疯狂!
孙立也愣住了,他没想到陈曦会用这种近乎“浪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看着陈曦平静却坚定的眼神,那里面没有阴谋,没有压制,只有对技术的纯粹和对规则的尊重。
长时间的沉默后,孙立脸上的激动慢慢褪去,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好!就按陈首席说的办!四天后,用数据说话!”
紧张的空气瞬间缓和。一种基于技术和规则的公平竞争,取代了无谓的内耗和猜疑。
最后的四天,实验室里的灯火彻夜未熄。两个小组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赛,敲击键盘的声音如同密集的战鼓。
与此同时,巴黎的陈玥,在拒绝了“LAuture”的收购提议后,正面临着独立后第一次真正的生存考验。
失去了“LAuture”庞大的渠道和资金支持,“未来工作室”的现金流瞬间变得紧张。虽然“元初”系列赢得了口碑,但独立运营意味着所有成本——从租金、人力到高昂的材料费和样品制作——都需要她自己承担。摩纳哥皇室的那笔订单利润,在支付了高昂的维权和法律费用后,已所剩无几。
下一个系列的设计已经在她脑中成型,那将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将生物发光材料与智能织物结合,创造出能随环境或穿戴者情绪变化而改变光影的“活着的服装”。但研发投入将是天文数字。
几家之前表达过投资意向的风投,在得知她与“LAuture”决裂后,态度都变得暧昧起来。资本是现实的,他们看重她的才华,但也畏惧她不受控制的独立性。
“陈小姐,您的创意非常惊人,但我们担心……市场的接受度和回报周期。”一位硅谷来的风险投资人,在参观完工作室后,委婉地表示。
陈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才华和梦想,在现实的财务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她难道要为了生存,向资本低头,放弃刚刚赢得的自由吗?
深夜,她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工作室里,翻看着母亲林薇留下的那本旧笔记。指尖划过那句“与狼共舞,首先要确保自己不是羊,其次要记得自己不是狼”,心中渐渐有了决断。
她不能退缩,也不能变成只会吞噬利益的“狼”。她要走第三条路。
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份全新的商业计划书。她不再仅仅将工作室定位为一个高级定制时装屋,而是重新定义为一个“未来材料与视觉实验室”。她计划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放合作,不仅限于时装,还包括汽车内饰、高端电子产品界面、甚至建筑空间的光影设计。她要利用自己在数字艺术和材料创新上的核心技术,成为一个跨界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同时,她启动了一个名为“起源”的限量版艺术衍生品项目,将“数字肌理”和“元初”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转化为限量版的数字艺术品(NFt)和高级印刷品,直接面向全球的艺术收藏家和爱好者进行发售。她要绕过传统的商业渠道,建立属于自己的、更直接的粉丝经济体系。
这是一次冒险,一次将艺术、科技与商业进行全新融合的尝试。成败未知。
四天时间,转瞬即逝。
杭州,“先锋小组”实验室。
孙立团队和陈曦团队的两套方案,连同完整的测试数据,并排呈现在大屏幕上。所有成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数据跑完,结果清晰无比。陈曦团队的新架构方案,在稳定性测试中以微弱优势与孙立方案的预估A级持平,而在性能上,实现了碾压级的超越!
孙立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久久不语。最终,他转过身,对着陈曦,深深地鞠了一躬:“陈首席,是我狭隘了。新架构……确实更优。我服气。”
这一刻,所有因技术分歧而产生的隔阂,在冰冷的数据面前,烟消云散。信任,在公平的竞争中,得到了最坚实的巩固。
陈曦看着眼前这群疲惫却眼神炽热的同伴,心中百感交集。他们做到了。在不可能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技术的涅盘。
他拿起加密电话,向周启明汇报。电话那头,依旧是短暂的沉默,然后,只传来三个字:“知道了。”
没有赞扬,没有责备。但陈曦知道,他们赢得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继续前进的资格。
破晓的阳光,透过实验室厚重的窗帘缝隙,洒了进来。照亮了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数据,也照亮了每一张写满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
而在巴黎,陈玥的“起源”项目在官方网站上线不到十二小时,首批限量数字艺术品被抢购一空,高端印刷品的预订单也远远超出了预期。那份全新的跨界商业计划书,也终于吸引到了一家不以短期回报为唯一目的、真正看重长期技术价值的科技投资基金的目光。
黎明终于到来,照亮了东西方两个战场上,凭借智慧、勇气和坚持,硬生生从荆棘中开辟出道路的年轻人。黑夜漫长,但破晓时分的光芒,足以照亮他们继续前行的每一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之币战天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