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的宁德,海风带着咸湿的暖意拂过海面,成片的渔排像蓝色棋盘上的格子,在波光里铺开。渔民陈阿海驾着小渔船穿梭在渔排间,捞起一网肥美的大黄鱼,眉头却没舒展:“这鱼养得再好,也怕‘等’——去年有批鱼要运去北京,路上堵了两天,到地方一半都不新鲜了,赔了不少钱。”林舟站在码头,手里的调研笔记记着宁德海鲜的核心难题:活体运输损耗高、产销信息不对称、渔排养殖缺乏智能监测。
团队一扎根就忙开了。第一步先解决“活体运输”的关键痛点。工程师联合水产专家,定制了“活水运输箱”——箱体自带氧气循环系统和水温控制系统,手机能实时调节参数,还在箱底装了缓震装置,避免运输途中鱼体受伤。同时对接物流平台,开通“海鲜专线冷链”,从码头直接装车,全程GpS定位,确保48小时内送达全国主要城市,把大黄鱼的运输存活率从60%提升到95%以上。陈阿海第一次用活水箱发鱼,跟着物流车到了福州中转站,看着箱子里的大黄鱼还在欢快游动,激动地给林舟打电话:“活的!鱼全是活的!”
接着破解“产销信息差”。团队在“山地农产品产销系统”基础上,新增“宁德海鲜专区”,开通“渔排直供”功能——渔民可以实时上传当天的捕捞量、海鲜品种和报价,收购商、餐厅、电商平台能直接在线下单,还能通过直播看渔排实景,确认海鲜品质。有次上海一家连锁餐厅通过平台下单500斤大黄鱼,陈阿海当天捕捞、当天装箱发货,第二天餐厅就收到了新鲜的鱼,后续还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以前要到处找收购商,现在坐在渔排上就能接单,省心多了!”陈阿海拿着手机展示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智能监测也很快落地。团队给渔排装上了“水质监测终端”,实时监测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含量,数据异常时手机会立刻报警;还帮陈阿海等渔民的渔排装了“智能投饵机”,能根据鱼的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投饵量和时间,既节省饲料,又能让鱼长得更均匀。有天夜里,陈阿海的手机收到水质报警,赶到渔排时发现溶解氧偏低,赶紧启动增氧设备,避免了一次鱼群缺氧风险:“以前全靠经验,现在有了‘电子眼’,睡觉都踏实了!”
为了进一步提升海鲜附加值,团队还帮渔民打造“宁德生态海鲜”品牌。设计统一的包装标签,印上渔排编号和质检信息,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海鲜的养殖过程;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海鲜品鉴会”,邀请外地采购商、美食博主来宁德,实地体验渔排养殖,品尝新鲜海鲜。去年年底,陈阿海家的大黄鱼通过品牌包装,每斤售价比往年高了5块钱,光这一项就多赚了3万块。
清明时节,宁德的海面上渔排连片,码头边的活水运输箱整齐排列,物流车来来往往。陈阿海驾着渔船,给林舟送来了一筐刚捕捞的梭子蟹:“这蟹鲜,你带回去尝尝,咱宁德的海鲜能卖遍全国,多亏了你们!”林舟接过蟹,看着远处忙碌的渔民和穿梭的物流车,心里格外踏实。
他掏出手机,看着地图上下一个标记——云南普洱的茶山,那里的茶农正愁着春茶的销路和品质管控。他给团队发消息:“宁德的海鲜‘活’了,咱们去普洱,茶农把春茶卖得更远、更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之逆流职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