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竹海新声:跨越国界的手艺之约
清晨的春塘竹林还沾着露水,传习所的院子里却已摆开了长桌——大阪世博会组委会寄来的竹材样品摊了满满一桌,老阿伯正拿着放大镜,逐根查看竹纤维的纹路。“日本的桂竹质地更韧,但含水量比咱们春塘的毛竹高,碳化时间得再加半个时辰。”他边说边在笔记本上画圈,字迹旁还缀着小小的竹节图案。
小宇的电脑屏幕上,“竹编樱花纹”的3d模型正与世博会场馆的结构图纸做适配。忽然,视频电话那头传来大阪设计师的声音:“能不能在樱花花瓣的编法里,加一点你们春塘‘万字纹’的回环感?我们想让观众看到两种文化的呼应。”阿瑶立刻凑过来,指尖在触控板上飞快滑动:“我把万字纹拆成细竹丝,像叶脉一样织进樱花里,这样既不抢主次,又能藏住咱们的手艺根脉。”
正讨论着,小虎拿着一份快递冲进院:“尼日利亚侨胞艺术团寄来的!”拆开一看,是用春塘竹编技法编的非洲面具挂饰,面具额头上还编着小小的“春”字。附信里写着:“当地部落首领看到竹编后特别喜欢,想请你们派师傅来教编法,还说要把竹编和他们的木雕结合,做新的文创品。”老阿伯捏着挂饰,指腹摩挲着熟悉的编纹,忽然笑了:“以前是咱们学别人的元素,现在别人也想学咱们的编法,这才是真的‘织’到一块儿了。”
可新的难题很快冒了出来——派谁去尼日利亚?老阿伯年纪大,长途飞行吃不消;阿瑶要盯世博会的设计,走不开;小宇刚把竹材处理标准译成日文,正忙着对接海外加工厂。众人正犯愁时,门帘被掀开,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小林举着实习证明跑进来:“我申请去!去年跟着阿瑶做过‘竹编蝴蝶’的纹样,还学了基础编法,而且我会说简单的法语,跟尼日利亚侨胞沟通也方便。”
老阿伯盯着小林看了半晌,忽然起身走进里屋,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年轻时用的篾刀,刀柄上包着磨得发亮的牛皮。“这刀认手艺不认人,你记住,不管编什么纹样,‘一压二挑三绕’的基础步不能错。”他边说边演示,竹丝在指间翻飞,转眼就编出一个迷你的“万字纹”挂坠,“遇到解不开的编法,就看这个,比视频里说得清楚。”
与此同时,阿明正对着跨境物流清单皱眉。尼日利亚的雨季即将到来,竹编运过去怕受潮,可之前的软木缓冲层成本太高,批量运输不划算。“能不能用当地的材料?”朵朵忽然开口,她指着电脑上的尼日利亚特产清单,“那里的棕榈纤维韧性好,还防潮,咱们可以教当地侨胞用棕榈纤维做缓冲层,既降低成本,又能让他们参与进来。”
一周后,小林背着装着篾刀和编法口诀的背包,登上了飞往尼日利亚的飞机。临行前,小宇把一个便携式VR设备塞进她手里:“这里面存了老阿伯演示的所有编法,还有双语解说,遇到复杂的步骤,直接让他们看VR就行。”
飞机降落在拉各斯机场时,侨胞艺术团的负责人早已举着“春塘竹编”的牌子在等候。车子驶进部落聚居地,小林远远就看见,村口的大树下已经摆好了十几张竹编工作台,当地村民正围着侨胞,好奇地翻看竹编样品。
第一天教学,小林刚拿出篾刀,一个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就凑过来,指着刀背上的木纹比划:“我们的木雕刀,也选这样的老木料做柄。”小林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竹编纹样图,和老人一起研究——他们试着把木雕里常见的图腾,用竹编的“缠枝纹”技法表现出来,当第一片带着非洲图腾的竹编片完成时,围观的村民都鼓起了掌。
而此时的春塘,传习所里正忙着准备大阪世博会的预展。阿瑶把小林从尼日利亚发来的照片,做成了动态展板——照片里,当地孩子正跟着小林学编简单的竹节,老阿伯的篾刀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才是最好的展品。”省文旅局专员看着展板,笑着说,“非遗出海不只是把东西卖出去,更是把手艺的温度传出去。”
夜幕降临时,小林给传习所发来视频。镜头里,部落的篝火旁,村民们用新编的竹篮装着水果,小林则教他们用竹丝编“春塘竹林”的小景。风穿过远处的树林,传来沙沙的声响,和视频里竹丝碰撞的声音叠在一起,像一首跨越山海的歌。小宇看着屏幕,忽然想起老阿伯说的话:“手艺走得远不远,看的不是编了多少东西,是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学、跟着编。”
视频挂断前,小林举起一个刚编好的物件——那是用非洲图腾和春塘万字纹编在一起的挂饰,中间还嵌着一片小小的竹篾,上面刻着“联结”两个字。屏幕这头,老阿伯轻轻点了点头,把手里的编法口诀又翻了一页,在空白处写下:“下一站,教他们编竹编灯笼,等过年时,让春塘和拉各斯的灯笼,一起亮起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之逆流职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