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调研会议上的这股“春风”,几乎是以光速吹遍了明珠大学的校园。
尤其是物理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
当天下午,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就“突然”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
会议由德高望重的委员会主任,一位早已半退休的老院士亲自主持。
会议上,老院士罕见地发了火,拍着桌子质问秘书处,为什么一份“论证充分、需求迫切”的少年班项目申请报告,被积压了数日之久?强调学术委员会必须秉持公心,不能成为某些人搞“学术小山头”的工具!
秘书处那位面色冷淡的女秘书,这次再也无法保持淡定,脸色煞白,连连解释是“工作疏忽”,“流程不熟”。
几乎是同一时间,学校设备管理处的处长,亲自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来到了少年班那间略显寒酸的计算机房,态度前所未有的客气。
“周老师,各位同学,实在抱歉!之前的工作存在一些沟通不畅的地方。”处长满脸堆笑,“你们申请的那批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我们已经协调好了!刘教授那边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愿意优先保障少年班项目的需求。
设备今天晚上就可以完成调试,分配给你们专用的计算节点!后续如果有任何技术问题,随时联系我,我亲自督办!”
这前后反差巨大的态度,让周铸和在场的学生们都有些懵了。
尤其是赵文武,看着前几天还高高在上的处长,此刻赔着笑脸的样子,心里简直爽翻了天,忍不住偷偷对袁凡竖了个大拇指,低声道:“哥们儿,牛逼!肯定是你的报告起作用了!不对,是……是你家……”他后面的话没敢说出来,但眼神里的意思很明显。
袁凡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只是对处长礼貌地点了点头:“谢谢处长,麻烦您了。”
他心里清楚,仅仅凭他们那份报告,或许最终也能解决问题,但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如此彻底。
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来自更高层面的、那场会议上看似不经意却力道千钧的“关注”。
爷爷袁泽,并没有直接出手干预,他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恰当的问题,便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这就是“势”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却足以让冰封的河面,悄然开裂。
……
设备问题迎刃而解,项目组欢欣鼓舞,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模拟中。
新服务器的效率远超预期,原本需要数天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周五上午,袁凡接到了辅导员宋婉婷的通知,让他去一趟陈庚院士的办公室。
陈庚院士的办公室在物理学院老楼的最顶层,房间不大,堆满了书籍和期刊,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咖啡混合的味道。
陈院士坐在宽大的书桌后,看到袁凡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
袁凡依言坐下,姿态端正。
陈庚院士打量着他,目光复杂,有欣赏,有感慨,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设备的事情,解决了。”
“是,谢谢陈院士关心。”袁凡应道。
“不用谢我。”陈庚院士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我这个人,一辈子埋头书斋,不擅争抢,总觉得学术的事情,就该用学术说话。现在看来……是我太迂腐了,差点耽误了你们。”
他叹了口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那份申请报告,尤其是后面那份数据分析,是你主导做的?”
“是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做了整合和部分分析。”袁凡回答得很谨慎。
“很好。”陈庚院士点了点头,“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直指要害。比很多教授写的项目申请书都强。”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袁凡,“你很好,不仅学术上有灵气,做事也很有章法,懂得借力。这次……算是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袁凡听出了他话里的深意,没有接话。
陈庚院士也不再深究,转而说道:“下个月,学院有个青年学者论坛,本来都是博士、博士后甚至青年教师汇报工作。
我打算破个例,给你一个报告名额,就讲讲你们这个项目的一些思路,还有……你对资源分配优化的一些思考。你敢不敢接?”
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在那种场合报告,面对的都是学界前辈和同侪,压力可想而知。
袁凡几乎没有犹豫,迎上陈庚院士的目光:“谢谢陈院士给我这个机会,我愿意尝试。”
“好!”陈庚院士眼中闪过赞许,“那就这么定了。好好准备。”
离开陈庚院士的办公室,袁凡走在洒满阳光的走廊里,心情并未有太大的波澜。他知道,这次资源争夺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
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些许的“借势”,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也在少年班和部分老师心中树立了威信。
但更大的舞台和更复杂的挑战,还在后面。
刘一手教授团队绝不会就此罢休,高校体系内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更非一次会议敲打就能瓦解。
爷爷推动的高教改革,也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湛蓝的天空,目光坚定而清澈。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后,是万物勃发的季节。
而他这棵幼苗,已经在这片看似肥沃却也暗藏荆棘的土壤中,扎下了第一缕深根。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向上生长,用自己的枝叶,去触摸更高的天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