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停歇,反而在波折中持续着,如同一场漫长的、不知疲倦的风暴,席卷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四合院在这三年里,也仿佛被按下了某种重复键,表面的“平静”与底下的“暗流”循环往复,但有些东西,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然而,在这变幻的底色上,有一个身影却始终如一,如同激流中的礁石,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那就是何雨柱。
67年, 风暴最为酷烈的时候,厂里院外贴满了各种标语,**会时有发生。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有人上蹿下跳寻求机会。何雨柱却依旧稳坐食堂钓鱼台。他的成分是天然的护身符,他的手艺是硬通货,工人兄弟们依旧认他这把勺。外面闹得再凶,到了饭点,工人们依旧老老实实排在他的窗口前,只为那一口实惠又可口的饭菜。他也依旧我行我素,看谁不顺眼照样呲哒,对某些试图在食堂抖威风的“积极分子”,他照样敢掂着炒勺把人轰出去。他的“疯批”人设,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反而成了一种另类的保护色——谁都知道他是个浑不吝的滚刀肉,没事谁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免得沾一身腥。
68年, 风向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最初的狂热有所降温,但气氛依旧紧张。何雨柱的“地下经济活动”更加娴熟。他接私活的渠道更加稳固,筛选客户更加谨慎,黑市交易(频率极低)也更加得心应手。他的小金库稳步增长,生活品质持续提升。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样板戏他早就听腻了,偶尔会偷偷调试,捕捉一些模糊的、来自远方的短波信号,听着里面截然不同的声音,嘴角露出讥诮的笑容。他依旧穿着那身“标志性”的中山装(虽然又添置了替换的),但内里的衬衫、袜子,吃的喝的,早已是另一个层次。这种“外朴内奢”的状态,他维持得恰到好处。
69年, 一种普遍的疲惫感开始在社会层面蔓延。四合院里也是如此。最初的激情和恐惧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更多是麻木的应付和求生的本能。但何雨柱的精气神却依旧饱满。他甚至有闲心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周氏食单》里一些更复杂的古法菜式,结合现有的条件进行“现代化改良”。他对厨艺的追求,成了他在这个压抑年代里,保持内心鲜活和优越感的重要方式。院里禽兽们那些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他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开始觉得有些乏味。许大茂的阴郁,刘海中的不甘,秦淮茹的酸楚,阎埠贵的算计,易中海的无奈……这些情绪如同陈旧的老唱片,反复播放,再也激不起他太大的兴趣。
年复一年,风云变幻。
有人倒下了,有人沉寂了,有人麻木了。
但何雨柱,这个信奉“我爽就行”的疯批,却如同院中那棵老槐树,看似寻常,却扎根极深,风雨难摧。
他依旧每天上班掂勺,下班研究菜谱,偶尔“顺手”做点利己不损人(或者轻微损点他看不顺眼的人)的小事,享受着凭借手艺和头脑换来的优渥生活。他的逻辑始终简单而坚定:拒绝内耗,对外发疯(必要时),享受缺德(自认为的)人生。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大多数人踉跄前行,而何雨柱,却仿佛找到了在这洪流中独自畅游的秘诀。他的“疯批”,经过岁月的打磨,少了几分最初的张扬,多了几分沉静的自恃和冰冷的洞察。
他冷眼看着院里院外的一切,知道这虚假的平静和弥漫的疲惫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时代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下一个拐点或许就在不远处。
但他无所畏惧。
因为他知道,只要这身手艺在,只要这套逻辑在,他何雨柱,就能一直这么“疯”下去,一直这么“爽”下去!
年复一年,疯批依旧!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新傻柱的外耗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