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场如同狂风暴雨般的集体性精神亢奋过去之后,向阳村仿佛一个刚刚跑完马拉松的巨人,骤然松弛下来,陷入了一种奇异的、真空般的宁静与缓慢之中。
先前那种弥漫在空气里、几乎能嗅到的紧张、焦灼、以及夜半灯火下沙沙的书写声,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间仿佛一下子被拉长、调慢了发条,日子又回归到了往日那种按部就班、甚至有些无所事事的轨道上。
知青点里,不再有彻夜不息的灯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巨大期待和更深层次焦虑的沉默。书本被暂时束之高阁,人们眼神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村口那条通往外界的小路。村里的年轻人们,也失去了之前那股临时抱佛脚的劲头,恢复了往日聚在一起闲聊、晒太阳的状态,只是话题总也绕不开那场刚刚结束的考试和各种关于录取的猜测。
这种集体性的“精神懈怠”和无所事事,如同温床,恰好给了某些不安分因子重新活跃的机会。
安分了许久的许心艾,像一条冬眠醒来的毒蛇,开始觉得浑身不自在了。她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或者说,是一种不肯面对现实的自我欺骗。她觉得自己答得“挺好”的,虽然很多题目她连题意都没完全理解,幻想着自己即将拿到录取通知书,风风光光地离开这个鬼地方。
而这种莫名的自信,在她看到许知意每天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人淡如菊的样子时,就迅速发酵成了恶意的揣测和按捺不住的嫉妒。
许知意确实很平静。考完试后,她迅速切换回了母亲和村医的角色,每天按时去医务室,闲暇时带孩子散步,侍弄一下院子里的草药,脸上看不出任何志忑或者期待,仿佛那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高考与她无关一般。
这种超然的淡定,在许心艾看来,简直就是“考砸了”的铁证!
于是,她忍不住又开始在村里人多的地方,比如井台边、大槐树下,开始了她的“叨叨逼”表演。她故意拔高了音量,确保周围洗衣服、纳鞋底的婶子嫂子们都能听见:
“啧,你们看看许知意那个样子!” 她撇着嘴,用那种典型的、自己不行也巴不得别人更差的酸葡萄语气说道,“一天到晚装得跟什么似的,清高给谁看呢?要我说啊,她肯定是没考上!心里指不定多难受呢,在这儿强装镇定!她要是考上了,就她那嘚瑟劲儿,尾巴还不早翘到天上去了?还能这么安静?”
她越说越觉得自己分析得有理,声音也越发尖利起来,仿佛要通过贬低许知意,来印证自己那虚无缥缈的“成功”。
旁边正在用力捶打玉米粒的张婶子实在听不下去了,猛地抬起头,恶狠狠地瞪了许心艾一眼,手里的棒槌往石板上重重一杵,发出“砰”的一声闷响,没好气地呛声道:
“你以为许知青跟你一样啊?!有点什么事就恨不得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人家许大夫那是稳重,是心里有数!你以为谁都跟你似的,屁大点事就上蹿下跳?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其他婶子虽然没直接开口,但那鄙夷的眼神和无声的摇头,也充分表达了她们对许心艾这番话的不认同。
许心艾被张婶子怼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梗着脖子,色厉内荏地嚷嚷:“你……你们……你们等着瞧吧!她肯定考不上!到时候看你们还怎么说!” 她自觉没趣,又咽不下这口气,眼珠子滴溜溜地一转,一个念头冒了上来。
她跺了跺脚,转身就朝着大队部跑去,找到正在核算工分的大队长,脸上挤出一个自以为乖巧的笑容:
“大队长,我……我家里有点事,要进城买点东西,下午跟您请个假。”
大队长抬头瞥了她一眼,对于这个三天两头找借口偷懒的知青早已见怪不怪,不耐烦地挥挥手:“快去快回!别耽误明天上工!” 他压根没多想,只当她又想进城闲逛。
许心艾得了准许,立刻喜滋滋地跑到村口,正好赶上要去公社送东西的牛车,连忙爬了上去。她心里盘算着小九九:进城去,打听一下消息,或者……能“偶遇”自己的好消息!
这段时间,村里出现了一个极其规律且引人注目的现象:只要那个穿着绿色制服、骑着二八大杠、车后座驮着两个巨大邮包的邮递员小王的身影一出现在村口,立刻就会像在平静的池塘里投下了饵料,瞬间吸引来一大群“鱼儿”!
无论是知青点的知青们,还是村里那些参加了高考、心怀期待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纯粹看热闹的村民,只要看到那抹绿色,都会不约而同地、呼啦啦地围了上去!那场面,简直比听到开饭的钟声还积极!
“王同志!今天有我的信吗?”
“有从京市\/沪市\/省城来的信吗?”
“看看有没有我的通知书?!”
大家七嘴八舌,眼神热切,仿佛那绿色的邮包里装着的不是纸张,而是他们沉甸甸的未来和全部的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爹不疼娘不爱,下乡后我一胎双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