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苍白的光线,如同稀释的银粉,透过工坊高窗上积年的污垢,勉强驱散了角落的深影,却带不来丝毫暖意。空气里通宵工作的痕迹浓重——焊接的金属腥气尚未散尽,与浓咖啡的焦苦、冷却的泡面油脂味,以及那几盆异变植物散发出的、混合着腐败甜腻与过度生机的不自然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属于探索前沿的、独特而疲惫的氛围。
王大锤安全系统的建造已进入攻坚阶段。刺耳的角磨机切割声与沉闷的金属敲击声间歇性响起,厚重的钢板被他熟练地弯折、焊接,一个围绕着mark-I装置的、雏形初现的法拉第笼骨架逐渐成型。他像是守护巢穴的工蜂,专注而高效,偶尔用沾满油污的袖子抹一把额头的汗水,灌下一大口功能饮料,便又投入工作。
而在相对安静的“理论区”——由几张拼凑的桌子围成,上面铺满了打印出来的波形图、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以及顾渊那台显示着复杂数据库的笔记本电脑——南曦和顾渊正进行着另一场无声的“攻坚”。他们面对的,是昨夜实验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那令人心悸的、窗台上的“共鸣”所提出的严峻挑战。
数据是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他们首次间接捕捉并放大了那个神秘的“神话频率”,并获得了其与宇宙信号、远古神话模板高度关联的强有力证据。但窗台上那几盆植物的剧变,则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闪烁着危险红光的警示符。它迫使他们的思考,必须超越单纯的数据关联,深入到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去构建一个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初步的、哪怕极其粗糙的理论框架。
“我们不能停留在‘它存在’和‘它很危险’这个层面。”顾渊的声音因为熬夜而有些沙哑,但逻辑依旧清晰如刀锋。他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上南曦标记出的、那段可能与生物效应相关的极低频波包络图。“我们需要一个工作假设。一个能够将宇宙信号、神话符号、信息编码,以及……这种匪夷所思的生物效应,统一起来的逻辑链条。”
南曦凝视着屏幕上并排显示的三条曲线:她捕获的原始宇宙射频信号核心段(经过压缩显示)、mark-I放大后的声波\/场扰动振荡波形、以及顾渊提供的、与“生命加速”神话意象匹配度最高的模拟模板。三条曲线在关键节点起伏呼应,如同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神秘乐谱的不同声部。
“它们共享一个‘底层结构’。”南曦缓缓开口,组织着思路,“就像同一段dNA序列,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蛋白质。这个宇宙信号,可能是这段‘序列’在电磁波领域的表达;mark-I捕捉到的,是它在局部时空‘应力场’中的表达;而神话模板,则是古人通过观察其效应(可能是极度弱化或扭曲后的),在叙事层面进行的‘隐喻性表达’。”
顾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这个‘底层结构’是什么?它如何能承载‘信息’,又能释放‘能量’,甚至干涉生命这种高度复杂的系统?”
他站起身,在白板空余的地方开始书写关键词:
· 信息载体?
· 能量转换?
· 时空耦合?
· 意识\/生命关联?
每一个词背后,都代表着现代物理学尚未完全征服的艰深领域。
“我们先从最保守的可能性开始。”顾渊用笔圈住了“信息载体”和“能量转换”,“假设这个‘神话频率’,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压缩的‘信息包’。它本身可能不直接携带巨大能量,但它蕴含的‘信息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与某种‘共振体’耦合时——能够触发或引导本地能量的重新分布和转化。”
他看向窗台上那几盆植物:“植物的生长、开花、凋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极其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由基因编码调控,需要能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驱动。如果这个‘信息包’中,恰好包含了某种能够……我们姑且称之为‘重写’或‘加速’特定生物化学进程的‘指令模式’,当它被mark-I放大,并与植物的生物场(如果存在的话)或某些关键生物大分子(比如dNA本身)发生共振时,就可能强行‘注入’这些指令,打乱其正常的节律,消耗其储存的能量,导致我们看到的剧变。”
这个假设让南曦脊背发凉。如果成立,那就意味着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未知的宇宙现象,更可能是一种潜藏在宇宙背景中的、能够直接编程物质和生命的……“底层代码”或“宇宙级ApI(应用程序接口)”的碎片!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文明的神话中,会反复出现‘神创造生命’、‘神赐予力量’、‘神降下瘟疫’的意象。”顾渊继续推论,语气凝重,“或许,并非古人虚构了‘神’,而是他们模糊地感知或记录下了这种‘宇宙信息包’偶然干预现实世界时所造成的、超越他们理解的现象。他们将这种无法理解的、强大的‘编程能力’,人格化为了‘神’的行为。”
“那么,信号的源头呢?”南曦追问,感觉自己的想象力正在被推向极限,“是谁,或者是什么,‘编写’了这些信息包?是某种宇宙尺度下的自然规律?还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早已存在的‘文明’遗留的痕迹?”
顾渊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基于现有证据,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妄下结论。源头问题,是终极问题。我们当前的工作假设,应该聚焦于现象本身和其作用机制。或许,当我们将这种‘信息包’的编码规则破译得足够多时,源头的线索自然会浮现。”
他转向白板,开始勾勒一个初步的模型框架:
【神话频率工作假设 (v0.1)】
1. 核心定义: “神话频率”是一种具有特定复杂结构的、非随机的宇宙信息模式。它可能是一种基础性的“时空印记”或“信息场”的涨落。
2. 信息属性: 该模式采用高度压缩和隐喻性的编码方式,其“语法”可能基于分形几何、素数序列或某种未知的拓扑不变量。它能够存储和传递关于物理过程(尤其是高能事件)乃至生命进程调控的“指令性信息”。
3. 交互机制:
· 探测: 可通过特定方式(如射电天文观测、场扰动传感)间接探测。
· 共振: 当与具有相似“结构签名”的物理系统(如特定几何的古代遗迹、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人工设计的谐振器如mark-I)耦合时,会发生共振,使其效应显化。
· 效应: 共振可导致局部能量重排、时空度规微扰,或在极端情况下,干涉微观量子过程,进而影响宏观物质状态(如生命进程加速\/扭曲)。
4. 神话关联: 远古人类可能通过直觉、梦境或直接经历(在信号强度远高于现代的条件下),被动记录了这种信息模式干预现实所产生的效应,并将其编码为神话叙事。不同文明的神话,是对同一套“宇宙物理语言”的不同文化翻译和扭曲记录。
5. 潜在源头 (待验证): 未知。可能为:
· A. 宇宙早期物理过程的残留印记(如暴胀期量子涨落的宏观表现)。
· b. 某种尚未发现的宇宙背景信息场(类似希格斯场)的特定激发态。
· c. 史前超文明或地外文明遗留的“信息基础设施”或通讯信号。
写完最后一点,顾渊放下笔,看向南曦:“这是一个起点,一个需要我们用后续实验去验证、修正甚至推翻的假设。它很粗糙,充满了未知,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坐标系。”
南曦深深吸了一口气,消化着这个假设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和冲击力。它将她的宇宙信号、顾渊的神话物理学、王大锤观测到的生物效应,以及那些跨文化的符号关联,全部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尽管仍显模糊的逻辑框架内。这个框架指向了一个可能性:人类文明,乃至生命本身,可能一直存在于一个由某种“宇宙信息场”编织的、看不见的背景之中,而神话,则是这个场在人类意识中投下的、扭曲而遥远的倒影。
“如果这个假设哪怕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南曦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的震颤,“那意味着我们认知中的宇宙,只是冰山一角。物理定律可能并非永恒不变,它们本身可能就是这种‘宇宙信息场’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解’。而生命和意识,或许也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与这个场存在着某种更深刻的、我们尚未理解的纠缠。”
就在这时,王大锤那边的噪音停了下来。他拎着焊枪,走到理论区,看着白板上那个刚刚成型的架设框架,脏兮兮的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聊出啥结果了?咱们搞出来的那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他指着mark-I问道。
顾渊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向南曦复述了刚刚构建的工作假设。
王大锤听完,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信息包?宇宙代码?能给生命‘加速’?……听起来比我想的还玄乎。”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要验证这玩意儿,光靠猜不行。咱们得继续做实验,但是得按咱们刚立的规矩来,安全的搞。”
他指了指已经初具规模的法拉第笼和旁边堆放着的潜艇电池组:“我的‘安全屋’快弄好了。等完工了,咱们就可以在里头,小心翼翼地‘调试’一下这个‘宇宙代码’,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编译器’或者‘调试模式’啥的。”
他的工程师思维,总是能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挑战。
最初的假设,如同一颗投入黑暗沼泽的火种,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他们前方一小片区域,也指明了下一步需要跋涉的方向。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但它代表着人类理性向一个全新未知领域迈出的、试探性的第一步。
三角团队不仅确立了合作形式,更在认知层面上,达成了第一个共识性的探索纲领。他们知道,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无人知晓,但他们至少有了一个用来辨识方向、尽管还十分简陋的罗盘。
晨光愈发明亮,工坊内,理论的沉思与工程的实践继续交织。安全系统的建造在继续,数据的深度分析在继续,而对那个隐藏在神话与星光背后的、冰冷而强大的宇宙真相的追寻,也将在更加审慎、却也更加坚定的步伐中,继续向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话物理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