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门网络”的猜想,如同一道劈开混沌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恢弘到令人窒息的探索疆域。然而,猜想终究是猜想,需要如山铁证来支撑。幸运的是,三角团队并非空想家,他们手中正掌握着来自全球不同关键节点的、独一无二的宝贵数据。
吉萨高原的实地测量因“秩序与传承基金会”(基本可以确定是“熵减基金会”的马甲)的干扰而被迫更加谨慎和缓慢,但这反而促使他们将重心转向了内部整合。临时基地彻底变成了一个高度紧张的数据处理中心。
来自四个主要遗址的数据流,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向王大锤工坊的那组经过多次升级的服务器集群汇聚:
1. 美索不达米亚 (巴比伦): 主要是短暂的“共鸣”信号特征,证明了特定神话符号(恩基)与局部物理效应的关联性,以及“通天塔”共振猜想的初步佐证。数据量相对较小,但作为起点和符号学关联的关键证据,意义重大。
2. 昆仑山: 这是数据的重头戏,也是理论基石。包含了:
· 稳定的“恩基频率”主振荡及其复杂的内部调制(“呼吸”与“信息喷发”)。
· 那次短暂交互获得的、结构复杂的“回响”信号——那篇用物理参数书写的“天书”。
· 多吉老人歌谣的音频资料,以及南曦据此建立的、初步的“信号-旋律”映射语法。
· 环境背景数据(磁场、次声波基线等)。
3. 玛雅 (奇琴伊察): 侧重于动态和周期性现象。
· 春分日“光蛇”形成全过程的高精度同步记录:光影变化、伴随的次声波共振、电磁脉冲爆发、局部磁场扰动、以及那瞬间的异常能量峰值(t3时刻)和引发的空间微扰感数据。
· 雨林边缘遭遇的强电磁干扰信号特征,为“熵减基金会”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样本。
· 伊希切尔警告的定性记录。
4. 埃及 (吉萨): 目前主要是间接证据。
· 胡夫金字塔东南角探测到的、与“信息存储”共振模式吻合的异常谐波信号。
· 高原背景环境数据。
· “秩序与传承基金会”施加压力的记录。
这还仅仅是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去噪、增强、对齐时间戳后的衍生数据集,更是庞大到需要专门的数据管理系统。
王大锤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不仅要确保数据管道畅通和安全(采用了多链路加密传输和物理硬盘备份),还要负责搭建一个能够处理这种多模态、跨尺度、海量信息的综合分析平台。他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整合了高性能计算(hpc)模块、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库、自定义的基于“歌谣语法”的初步解码器、以及一个三维可视化引擎,能够将不同遗址的数据在统一的地理-时间-频率坐标系下进行叠加展示和关联分析。
南曦是数据整合与关联分析的核心。她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试图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物理载体(电磁波、声波、磁场、光影)的线索,编织成一幅连贯的图景。她将昆仑“回响”解析出的“文章结构”作为参考框架,尝试将玛雅的能量爆发模式、埃及的潜在空腔共振特征,甚至巴比伦的短暂共鸣,填充到这个框架的不同“章节”或“段落”中,寻找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顾渊则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和神话学背景支持。他将“星门网络”猜想细化为多个可验证的子命题,例如:
· 不同节点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谐波关系或特定的编码关联?(验证网络互联性)
· 玛雅的能量爆发模式,是否能在昆仑的理论框架中找到数学描述?(验证理论指导实践)
· 埃及潜在空腔的推测结构,是否与“信息存储”或“路由”的功能假设相符?(验证节点功能转化)
工坊的服务器日夜轰鸣,散热风扇嘶吼着驱散芯片产生的巨大热量。巨大的显示屏上,数据可视化图像如同活物般不断流动、变幻。时而显示全球地图上几个节点间能量波动的模拟传播,时而切换为不同信号在频域上的精细比对,时而又呈现出基于昆仑数学模型推演的、复杂到令人眼晕的高维几何结构。
进展是显着但艰难的。他们确认了昆仑“恩基频率”的某个特定谐波,确实在玛雅春分日能量爆发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强烈支持了网络节点间存在频率关联的猜想。他们也发现,埃及探测到的异常谐波,其调制方式与昆仑“回响”中描述数据压缩存储的段落存在模糊对应。
然而,更多的还是未解的谜团。那篇昆仑“天书”的大部分内容依然晦涩难懂;“星门”激活的具体条件和最终形态依旧停留在猜想层面;“熵减基金会”的真正目的和掌握的信息,依然是个黑洞。
数据的汇聚,没有立刻带来豁然开朗的答案,反而如同将无数条溪流引入一个巨大的湖泊,水面下隐藏的复杂与深邃,远超他们之前的想象。他们仿佛站在一个刚刚开始显露出轮廓的、无比庞大的拼图面前,手中握着越来越多、却依然零散的碎片。
但没有人气馁。每一次数据的成功对接,每一次关联性的确认,都让他们向那个隐藏在神话与星光背后的终极真相,靠近了一小步。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构建的,可能是一个能够重新定义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全新的认知范式。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这来自全球角落、跨越文明与时空、正不断汇聚而来的——数据的洪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话物理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