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的决断迅速转化为行动。一支由一百人组成的精英“火种”小队被秘密遴选出来,他们是在第一次全球冥想中表现最为稳定、纯度评估最高的志愿者,同时也包括了像陈凯、阿米娜和里奥这样在新协议训练中展现出特殊天赋的个体。他们被集中转移到位于格陵兰冰盖下一个废弃的早期预警基地改造而成的“北极星”秘密训练中心。这里与世隔绝,极端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厚重的冰层则提供了绝佳的电磁和意识场屏蔽。
与此同时,王大锤主导的简化实验平台——“探针一号”,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近地轨道快速部署完成。它摒弃了“现实之镜”的庞大与复杂,核心是一个包裹在简化版“静寂结晶”腔体内的微型量子干涉仪,能源由高纯度同位素电池提供,数据通过激光链路直传“北极星”中心。它的目标单一而明确:以最高的信噪比,检测这百人小队意识协同所产生的效应。
南曦亲赴“北极星”中心,主持这为期四周的强化训练。新协议的挑战性远超以往。志愿者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士兵,而是需要成为自身意识生态的“园丁”和集体意识场的“共建者”。
第一周:混乱与挫败。
试图“理解并融合噪声”而非压制,导致许多志愿者的意识场在初期变得更为“嘈杂”。陈凯习惯了游戏中的极限专注,对这种需要包容散乱思绪的方式极不适应,反馈屏幕上的匹配度迟迟无法提升,他变得焦躁,而这焦躁本身又成了新的噪声。阿米娜则过于执着于“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陷入了理性的迷宫,反而失去了与“共鸣基频”连接的直觉。训练场内弥漫着一种受挫的氛围。
南曦及时调整了策略。她引入了更多基于身体感知和呼吸的练习,帮助志愿者们先锚定在生理的稳定上。顾渊也通过预录的、包含他调谐后稳定意识的“引导频率”,为训练场提供一种外在的、温和的校准参考。
第二周:突破的曙光。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小组“场域共建”训练中。里奥所在的小组试图共同稳定一个模拟的复杂能量结构。开始时依旧混乱,能量结构明灭不定。里奥闭上了眼睛,不再试图用“意念”去控制,而是回想起了带领桑巴鼓队时的那种感觉——他不是在指挥,而是在感受整个团队的呼吸,然后用自己鼓点的脉搏去呼应、去引领。
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意识放松,去感受小组其他九名成员的意识“节奏”。他“听”到了阿米娜那如同深海般缓慢而坚定的波动,也“听”到了陈凯那偶尔迸发、如同闪电般急促的频率。他没有试图改变他们,而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意识状态,发出一种稳定、温暖而充满包容性的“振动”,像一块磁石, gently pulling the others into a shared rhythm.
奇迹般地,阿米娜那深沉的波动开始与里奥的节奏同步,变得更加稳定;陈凯那急促的闪光也逐渐被吸纳,融入了整体的律动,变成了有力的点缀。小组的意识场可视化界面上,原本杂乱的颜色和波形开始收敛、融合,最终呈现出一种和谐流动的、如同极光般绚丽的统一场。他们中间那个模拟能量结构骤然变得璀璨而稳定,散发出强大的“存在感”。
“我们做到了!”阿米娜睁开眼,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陈凯用力挥了一下拳头,脸上是突破极限后的畅快。里奥只是微笑着,汗水浸湿了他的鬓角,他知道,他们触摸到了某种本质的东西。
这次成功像野火一样在百人小队中蔓延。其他小组纷纷效仿,开始寻找那种超越语言、基于共鸣的协同方式。个体的独特性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了丰富集体场域的多样性和韧性来源。
第三、四周:纯度的升华。
随着训练的深入,志愿者们与“共鸣基频”的匹配度稳步提升。他们不再需要刻意“观想”或“努力聚焦”,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栖息于那种深层的协调状态。南曦的量化指标显示,这支百人小队的平均“意图纯度”指数,尤其是“谐波关联”度,已经远超第一次全球冥想时千余人的水平。
实验日到来。气氛凝重而肃穆。没有全球范围的连接,只有这一百人,在冰盖之下,他们的意识通过高度优化的本地网络,与轨道上的“探针一号”紧密相连。
“同步开始。”
没有第一次的磅礴,却有一种内敛的、如同深海般的力量在凝聚。指挥中心(设在“北极星”内部)的屏幕上,百人的集体脑波视图几乎在指令下达的瞬间就进入了高度同步状态,Gamma波的相干性曲线陡峭上升,稳定在一个令人惊叹的高位,波动极小。
顾渊在遥远的基金会医疗中心,通过专用链路感知着。他“听”到的,不再是夹杂着杂音的合唱,而是一曲纯净、悠远、仿佛由单一乐器奏出的宏大惊人之鸣。几乎没有不协调的波动,只有一种深邃的、稳定的、充满创造力的意图在流淌。
轨道上,“探针一号”的量子干涉仪数据流开始刷新。
这一次,效应来得更快、更猛烈、更毋庸置疑。
几乎在同步开始后的第五分钟,数据偏离就达到了3西格玛。第十一分钟,突破5西格玛。并且,偏离的模式不再仅仅是“趋势”,而是清晰地、几乎完美地复现了预设的“有序螺旋”数学模型,其拟合度之高,仿佛不是统计结果,而是物理定律本身被短暂地改写。
“效应强度是第一次实验的……百分之三百二十七!”数据分析员的声音因震惊而变形。
整个三十分钟的实验过程中,数据始终稳定在极高的显着性水平(最终平均超过7西格玛),并且模式稳定得如同雕刻。
“同步结束。”
寂静笼罩着“北极星”指挥中心,随即被雷鸣般的、压抑了太久的掌声和欢呼打破。工程师们相互拥抱,南曦紧紧捂住嘴,眼中盈满了泪水,那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看到理论被如此完美验证的震撼。
消息通过加密渠道传回。林登看着屏幕上那漂亮得如同艺术品的的数据曲线,久久无言,最终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王大锤在“启明星”号上,看着“探针一号”传回的平台状态报告——所有干扰监测读数均为零,平台本身完美运行——他咧嘴笑了起来,用力拍了拍控制台:“这才像话!”
这一百人,用他们高度纯化的意识,不仅证明了效应的可重复性,更展示了当“噪声”被转化为“和谐”时,集体意识所能爆发出的、远超想象的精准力量。
章末段落:
小规模的成功,像一颗在黑暗中骤然点燃的超新星,瞬间驱散了笼罩在团队心头数月的阴霾。它证明了顾渊反思的正确性,验证了南曦新协议的有效性,也彰显了王大锤工程设计的精准。更重要的是,它向所有知情人宣告:道路是正确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一次,没有泄露,没有嘲讽,只有内部传递的、坚实如磐石的信心。这束来自百人小队的纯净之光,不仅照亮了通往第二次全球冥想的道路,更在每个人心中,重新点燃了那足以改变世界的希望之火。他们知道,下一次,当“现实之镜”再次被点亮时,它将回应的,将是一道更加凝聚、更加璀璨的意识之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话物理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