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洒在凌尘略显疲惫的脸上。她轻轻揉着太阳穴,看着账本上寥寥无几的结余,不禁叹了口气。虽然小神医的名声日渐响亮,但每日求诊者中大半都是穷苦百姓,她不忍收取高额诊金,医馆的收支始终勉强持平。
凌大夫,您休息吧。小豆子端着热茶进来,关切地说,这几日您太劳累了。
凌尘接过茶盏,目光落在药柜上。那里存放着不少药材,但因保存不当或年份过久,药效已经大打折扣。在这个没有现代制药工艺的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材效用,成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既然无法获得现代药物,何不尝试用现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现代药剂?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她立即起身走向药柜,开始清点可用的材料。
小豆子,去把厨房那坛白酒取来。凌尘吩咐道,再找些干净的陶罐和纱布。
小豆子虽不解其意,还是照办了。凌尘则仔细挑选着药材:黄芩、黄连、大黄...这些都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她又取来些皂角和无患子,这些都是古代常用的清洁材料。
首先尝试制作的是简易消毒液。她记得乙醇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最佳,而古代白酒的酒精度大约在20-30%之间。她将白酒倒入陶罐,小心加热蒸馏,收集蒸发后的酒精。
凌大夫,这是要酿酒吗?小豆子好奇地问。
不,这是在提纯酒精。凌尘专注地控制着火候,提纯后的酒精可以用来消毒,防止伤口感染。
小豆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当看到原本浑浊的酒液变成清澈的液体时,他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接下来,凌尘将黄芩、黄连等药材研磨成粉,用提纯后的酒精浸泡。这是在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她向小豆子解释,酒精能更好地溶解药性。
等待浸泡的过程中,她开始制作简易的肥皂。将皂角和无患子捣碎取汁,加入少许盐和碱水,慢慢搅拌至凝固。虽然比不上现代香皂,但清洁效果远胜于这个时代常用的皂荚。
三天后,酒精浸取完成。凌尘用多层纱布过滤,得到深黄色的药液。她小心地将药液分装在小瓷瓶中,贴上标签。
恰在此时,街坊刘大嫂急匆匆跑来:凌大夫,我家铁柱砍柴伤了手,伤口红肿得厉害!
凌尘立即取出新制的消毒液。清洗伤口时,刘大嫂担心地问:这药水看着奇怪,管用吗?
大嫂放心,凌尘边操作边解释,这药水能杀灭...能祛除邪毒,防止伤口恶化。
她用消毒液仔细清洗伤口,又敷上消炎的药膏。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铁柱的伤口就开始结痂,红肿也消了大半。
神了!凌大夫的药水真神了!刘大嫂逢人便夸,比药铺买的金疮药还好使!
一传十,十传百,凌尘制作的很快在街坊间传开。不少人都来求购,特别是那些经常干粗活的工匠和农人。
凌尘趁机推出了系列产品:除了消毒液,还有提纯后的药膏、药丸,甚至根据现代营养学理念,用红枣、枸杞、山药等制作了补气养血的药膳包。
她特意改进了包装,用小巧的瓷瓶分装,贴上红纸标签,写着二字。虽然成本略高,但显得精致许多,很快成为送礼佳品。
凌大夫,您这药水怎么卖?这天,一个衣着体面的商人走进医馆,我走南闯北,需要常备些伤药。
凌尘报了个公道价格。商人试用后大为惊喜,当即订了二十瓶:这药水携带方便,效果又好,肯定好卖!
有了稳定收入,凌尘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提纯工艺。她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蒸馏装置,用铜管连接陶罐,可以更有效地提取药材精华。
最让她得意的是提纯后的麻黄碱。通过反复试验,她成功从麻黄中提取出较纯的麻黄碱粉末,对治疗哮喘效果显着。
这...这简直是仙丹啊!一位老哮喘患者用药后呼吸立刻顺畅了许多,激动得就要下跪道谢。
凌尘连忙扶住老人:老人家使不得。这只是提纯后的药材,算不得什么仙丹。
虽然嘴上谦虚,但她心里明白,这些小发明在这个时代确实堪称革命性的突破。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持,全靠对药理的深刻理解和反复试验,才取得了这些成果。
收入增加后,凌尘首先改善了医馆条件。她添置了新的药柜,修缮了漏雨的屋顶,还专门隔出一间净室用于配药。
最让她开心的是,终于有能力帮助更多穷人。她定期免费发放一些基础药品,还开办了简单的卫生讲座,教大家基本的清洁消毒知识。
凌大夫真是菩萨心肠。街坊们感激地说,不仅医术好,心地更好。
然而凌尘始终保持着清醒。她知道这些放在现代根本不算什么,在这个时代却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果然,不久后就有人找上门来。这次不是地痞,而是仁心堂的赵大夫。
凌小友近日推出的新药,颇有些意思。赵大夫打量着药柜上的瓶瓶罐罐,不知可否请教制药之法?
凌尘心中一凛,谨慎地回答:不过是祖传的一些改良方子,谈不上什么新药。
赵大夫却不肯罢休,追问提纯的细节。凌尘只好含糊其辞,推说是凌家不传之秘。
送走赵大夫后,凌尘陷入沉思。她知道,这些简单的制药方法迟早会被模仿。要想保持优势,必须不断改进,同时保护好核心技术。
她开始将关键步骤分开操作,由小豆子负责研磨,她自己进行提纯和配比。还在配药室加了门锁,非请勿入。
尽管如此,凌氏神药的名声还是越传越远。不仅普通百姓,就连一些富户也派人来采购。凌尘趁机推出精品装,用更好的包装,价格也相应提高。
这天,城中最大的药铺百草堂派人来谈合作,想要批量采购她的消毒药水。
凌大夫若愿提供配方,百草堂愿出这个数。来人比了个手势,是个相当诱人的价格。
凌尘沉吟片刻,还是拒绝了:抱歉,这是祖传秘方,不便外传。
来人悻悻而去。小豆子不解地问:凌大夫,为什么不同意?那么多钱呢...
小豆子,你要记住,凌尘正色道,医者仁心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这配方若是给了他们,很快就会被仿制,到时候我们就失去立足之本了。
她望着街上来往的行人,轻声说: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精进,让两个字成为质量的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凌尘的制药工艺越来越纯熟。她不仅制作外用药品,还开始尝试内服药的提纯。通过反复试验,她成功制作出纯度较高的黄连素片剂,对痢疾等肠道疾病效果显着。
最让她自豪的是,她根据现代药学知识,建立了一套简单的质量控制标准。每批药品都要经过测试,确保效果稳定。
凌大夫,您这些本事都是从哪儿学来的?小豆子忍不住问,我看其他医馆都没这些新奇玩意儿。
凌尘微微一笑:都是从医书里琢磨出来的。只要你肯用心,也能学会。
她没有说实话。这些知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积累,是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但她很享受这种将现代知识应用于古代实践的过程,仿佛在两个时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渐渐地,凌氏医馆不再只是一个看病的地方,更成了一个小型制药厂。凌尘雇佣了两个街坊妇女帮忙处理药材,小豆子则负责送货和照看店面。
收入稳定后,凌尘开始有余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她专门整理出一间书房,收集各种医书药典,尝试将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医实践相结合。
有时她会想,如果祖父看到这些变化,会作何感想?那位严谨的老医者,是否能够理解这些离经叛道的创新?
这日傍晚,凌尘正在记录新的实验数据,忽听前院传来小豆子的惊呼声。她急忙走出去,只见一个黑衣人倒在院中,身下是一滩暗红的血迹。
小豆子吓得脸色发白:凌、凌大夫,这人突然从墙头摔下来...
凌尘快步上前检查。黑衣人意识模糊,胸前一道深深的伤口还在渗血。最让她心惊的是,那人手中紧握的长剑,在月光下闪着寒光。
这是一个江湖人,而且伤得不轻。
凌尘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安。无论来人是什么身份,医者的本分是救死扶伤。
小豆子,快去准备热水和纱布。她冷静地吩咐,再把新制的消毒药水和止血粉拿来。
夜色渐深,医馆内的灯火再次亮起。凌尘专注地处理着伤口,完全没有注意到,街角阴影中,另一双眼睛正静静注视着这一切。
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转动。而小神医的名声,已经传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人耳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医念关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