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滔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他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急促地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此时,朝堂之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位帝王的决定。
“报——”又是一声急切的呼喊打破了平静,一名信使跌跌撞撞地冲进大殿,单膝跪地,“陛下,高句丽李世民听闻刘备与嬴政不和,正调兵遣将,似有挥师南下,染指青州之意!”
这一消息让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王诩脸色一沉,“没想到李世民动作如此之快,若让他得逞,青州落入其手,实力必将大增,日后更难制衡。陛下,支持刘备攻打嬴政一事,刻不容缓!”
王守仁却仍坚持己见,“陛下,高句丽出兵青州,同样是我们介入的机会。此时调解刘备与嬴政,促成他们联手抵御高句丽,既能化解眼前危机,又可削弱高句丽实力,还能让我们在诸侯间树立仁义之师的形象。至于曹操与袁绍那边,臣以为可先派人与曹操接触,摸清他的下一步打算。”
杨滔闭目沉思,权衡着利弊。许久,他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就依阳明先生所言,派使者前往青州调解刘备与嬴政,同时修书一封与曹操,探其口风。务必让各方知晓,朕不希望天下生灵涂炭,只想保一方太平。”
旨意一下,朝堂立刻忙碌起来。使者带着杨滔的亲笔书信快马加鞭赶往青州,而与曹操联络的任务则落到了足智多谋的狄仁杰身上。狄仁杰领命后,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曹操生性多疑,稍有不慎便会暴露意图。他精心挑选了随行人员,准备了丰厚的礼品,踏上了前往豫州的道路。
在青州,刘备与嬴政的军队已然在边境对峙,气氛剑拔弩张。杨滔的使者抵达后,双方虽心有疑虑,但还是同意了和谈。谈判桌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使者不慌不忙,先是陈述了天下局势,强调了高句丽的威胁,又巧妙地暗示双方若继续争斗,只会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利。一番言辞有理有据,让刘备与嬴政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狄仁杰来到了豫州。曹操得知他的来意后,不动声色地设宴款待。酒过三巡,曹操终于开口,“狄大人此次前来,莫非是杨滔想插手我与袁绍之事?”狄仁杰微微一笑,“曹将军说笑了,陛下只是心系天下苍生,不忍见将军与袁公两虎相争,让百姓受苦。如今北方局势巨变,将军想必也有长远打算。”曹操目光一闪,“狄大人不妨直言,杨滔到底有何想法?”狄仁杰不紧不慢地从袖中取出杨滔的书信,递了过去……
曹操接过书信,展开细看,脸上神色阴晴不定。狄仁杰则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曹操,心中暗自揣摩。片刻后,曹操仰头大笑,“杨滔倒是打的一手好算盘,想以仁义之名来制衡各方。不过,这天下之势,岂是他一封书信便能左右的?”
狄仁杰不卑不亢地回应道:“曹将军英明,陛下自然明白天下局势复杂。但如今高句丽虎视眈眈,若北方再陷入混战,恐给高句丽可乘之机。陛下之意,是希望曹将军与袁公能暂且放下成见,共御外敌,如此方能保北方太平,也符合将军您的大业。”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寒光,“狄大人,你觉得袁绍那等优柔寡断之人,配与我共御外敌?他如今败局已定,我岂会轻易放过这一统北方的良机?”
狄仁杰早知曹操野心勃勃,却仍试图劝说:“曹将军,袁绍虽兵败,但根基仍在,若逼得太紧,他狗急跳墙,联合其他势力,对将军您也未必是好事。况且,此时若能携手抗敌,日后将军收拾袁绍,名正言顺,天下人也不会说三道四。”
曹操陷入了沉思,手中把玩着酒杯,许久之后,他缓缓开口:“狄大人先在豫州住下,容我考虑几日。”狄仁杰知道,曹操这是在权衡利弊,也不便再逼,便起身告退。
而在青州的和谈现场,刘备与嬴政在使者的劝说下,虽未立刻达成共识,但也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双方约定,各自退兵十里,给彼此留出思考的时间。刘备帐中,诸葛亮手摇羽扇,对刘备说道:“主公,这杨滔派来的使者所言有理,高句丽南下,对我们皆是威胁。但嬴政此人野心极大,即便此次联手,日后也难保不会反目。”
刘备微微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可如今形势紧迫,若不联手,恐被高句丽各个击破。”
嬴政那边,谋士李斯也在进言:“大王,刘备向来狡猾,此次和谈,我们不可不防。但高句丽来势汹汹,我们也不能贸然开战。依臣之见,可先假意联手,待击退高句丽,再从长计议。”
就在双方都在斟酌之时,李世民的大军已逼近青州边境。他得知刘备与嬴政正在和谈,冷笑一声:“想联手抗我?没那么容易。”当即下令,让先锋部队发动试探性攻击,试图打乱他们的部署。
青州边境战火重燃,消息传到长安,杨滔召集王诩、王守仁等人商议对策。王诩建议:“陛下,此时我们应派一支精锐部队前往青州,表面上是协助调解,实则震慑各方,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王守仁则认为:“还需再修书给李世民,警告他莫要挑起大战,否则我们将联合各方势力,共同对抗高句丽。”
杨滔采纳了两人的建议,一边下令调兵遣将,一边让使者带着措辞强硬的书信奔赴高句丽。而此时的天下,各方势力如同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
长安城中,杨滔虽已做出决策,但内心的焦虑并未减轻半分。他深知,这每一个举措都如在钢丝上行走,稍有差池便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局势彻底失控。
而前往高句丽的使者赵岩,怀揣着杨滔的书信,心中忐忑不安。李世民性格果敢坚毅,野心勃勃,要让他放弃南下的计划绝非易事。当赵岩抵达高句丽营帐时,只见营中戒备森严,士兵们个个神情严肃,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战争气息。
见到李世民后,赵岩深吸一口气,恭敬地呈上书信。李世民接过,快速浏览一遍后,冷笑一声:“杨滔好大的口气,竟想凭一封书信就让我退兵?”赵岩赶忙说道:“大王,如今若贸然开战,中原各方势力联手,对高句丽也未必是好事。不如暂且休战,共商和平之策,如此方能保百姓安宁,两国皆可休养生息。”李世民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赵岩,似乎要将他看穿,许久才开口道:“你先下去吧,容我考虑考虑。”
在青州,刘备和嬴政得知李世民发动试探性攻击后,都意识到局势已刻不容缓。刘备再次召集诸葛亮等人商议,诸葛亮神情凝重地说:“主公,此时我们必须做出决断,若再不联手,青州危矣。至于嬴政,可先签订盟约,待击退高句丽,再设法应对。”刘备权衡再三,最终决定主动向嬴政示好,商讨联手事宜。
嬴政这边,李斯也在劝说:“大王,刘备既已示好,我们不妨顺势而为。先集中力量击退高句丽,再图大业。”嬴政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于是,双方迅速派出使者,再次展开和谈。这次,在共同的危机面前,他们很快达成了一致,决定联手抗敌,共同抵御李世民的进攻。
消息传到长安,杨滔心中稍安。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缓和,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解决。而此时,曹操那边也终于有了消息。他派人给杨滔送来一封信,信中言辞隐晦,既未明确拒绝联手抗敌,也未给出肯定答复,只是表示会根据局势再做定夺。
杨滔明白,曹操仍在观望,他在等待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而随着刘备与嬴政联手,青州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李世民得知消息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的先锋部队在与刘、嬴联军的交锋中并未占到便宜,若继续进攻,面对的将是更为强大的抵抗;若退兵,又心有不甘。
就在各方僵持不下时,南方的刘秀却有了新的动作。他见北方局势混乱,认为有机可乘,暗中调集兵力,准备对周边地区发动进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消息再次打破了短暂的平静,天下局势又一次陷入了新的动荡之中,杨滔不得不再次打起精神,思考应对之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