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营房的晒谷场,一早就被圈出了一块空地,地上整齐码着刚从马车上卸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是从贵州运来的一千支汉阳造。晨露还沾在箱子的缝隙里,就有士兵围着打转,踮着脚往里瞅,连训练的哨声都没让他们挪开步子。
王锐背着账本,正跟几个后勤兵清点数目,手指划过箱子上的编号:“一营三百支,二营三百支,三营四百支——新兵多,得多给些。”他嗓门大,周围的士兵听得真切,三营的新兵罗二柱忍不住凑过来:“王排长,俺能拿到新枪不?”王锐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只要你好好练,保证有你的份。”
陈砚和吴剑平走过来时,晒谷场已经围了不少人,却没一点乱子——之前借粮、护物资的事让士兵们信了陈砚的规矩,知道按秩序来才能轮上。吴剑平拄着拐杖,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枪箱,眼里亮得很:“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咱们121师全员配枪,不容易啊。”
陈砚点点头,走到最前面的箱子旁,弯腰打开一个——黑亮的枪管、崭新的枪托,还带着淡淡的木香味。他拿起一支,拉动枪栓,“咔嚓”一声脆响,周围的士兵都屏住了呼吸。“都是正经汉阳造,能打能扛。”陈砚把枪递给身边的石刚,“你带弟兄们先验验,有问题的挑出来,别让新兵拿到次品。”
石刚接过枪,掂量了两下,又让阿木他们几个苗族弟兄也试试。阿木拿起枪,学着之前陈砚教的动作,瞄准远处的树,嘴里还念叨:“有这玩意儿,下次遇鬼子,俺们不用光靠苗刀了。”士兵们都笑了,之前苗族弟兄总说苗刀锋利,现在有了新枪,连他们都盼着能在战场上试试手。
分发从上午开始,按营队来领。一营的老兵赵老栓领着新兵来,他自己手里还拿着那支打了不少补丁的旧步枪,看到新枪,忍不住摸了摸枪托:“这枪比俺那支强多了,新兵们可得好好护着,别磕着碰着。”新兵们齐声应着,拿到枪的人立刻蹲在地上,用布仔细擦枪托,连枪膛都要对着光看几遍。
罗二柱拿到新枪时,手都在抖。他之前一直用一支借来的旧枪,枪栓都不太灵光,现在握着新枪,眼泪差点掉下来:“俺终于有自己的枪了!以后能跟鬼子好好拼了!”旁边的老兵马小虎拍了拍他:“别急着高兴,先跟俺学验枪,不然上了战场卡壳,可就麻烦了。”
王锐在一旁登记,账本上记满了名字和枪号,他时不时抬头叮嘱:“都记好自己的枪号,丢了枪要按军规处置!子弹每人先领三十发,省着用,后续还有补充。”之前全师人均不到二十发子弹,现在能到三十发,虽然不算多,但足够应对小规模战斗,士兵们都知足得很。
到了下午,晒谷场的枪箱空了,营地里却更热闹——到处都是擦枪的士兵,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靠在树干旁,布子擦得“沙沙”响。石刚带着几个老兵,在训练场教新兵用枪:“瞄准要三点一线,扣扳机别太急,不然准星就偏了。”新兵们跟着学,虽然动作生涩,但眼里满是认真。
陈砚和吴剑平在训练场边看着,吴剑平感慨:“以前咱们黔军在贵州,哪有这待遇?都是拿着老套筒,子弹还得省着用。现在有了这些枪,再好好训练,咱们121师就能真成铁军了。”
陈砚望着远处的士兵,心里也有底了。之前全师三千二百人,只有一千三百支能正常使用的步枪,现在加上这一千支汉阳造,再补上从日军那儿缴的二十支,差不多能做到人手一支枪,子弹人均三十发——虽然跟嫡系部队比还差得远,但至少不用再让新兵拿着木棍训练了。
“接下来就是好好练。”陈砚对吴剑平说,“让石刚负责射击训练,王锐把后勤再理顺,等士兵们熟悉了新枪,咱们就能扩编,把之前收拢的残兵都编进战斗部队。”
正说着,就见林晚从医疗站过来,手里拿着几包草药:“刚用周先生送来的草药配了些药膏,给训练时擦伤的士兵用正好。”她看到士兵们都拿着新枪,也笑了:“有了新枪,你们训练可得更小心,别伤着自己。”
陈砚点点头,接过药膏递给身边的卫生员:“分下去,让弟兄们训练时注意安全。”
夕阳西下时,训练场上传来整齐的枪声——是新兵们在进行第一次实弹射击。虽然很多人都打偏了,但没人气馁,反而更兴奋,围着报靶的士兵问个不停。罗二柱打了个五环,高兴得跳起来:“俺打中了!下次肯定能打十环!”
陈砚站在土坡上,听着枪声和士兵们的欢呼,心里清楚,装备升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训练、扩编、应对日军可能的袭扰,还有很多事要做。但看着眼前这些握着新枪、眼里有光的士兵,他突然觉得,不管以后有多难,只要弟兄们团结一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夜色渐浓,营地里的灯光亮了起来,不少士兵还在借着灯光擦枪,嘴里聊着以后打鬼子的事。王锐提着账本,在各个营房间穿梭,核对武器登记情况;石刚还在训练场,教几个没练够的新兵瞄准;阿木他们苗族弟兄则围着篝火,用苗语聊着新枪,偶尔还比划两下持枪的动作。
这一晚,合肥营房的灯亮到很晚,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股劲——有了新枪,有了粮,他们就能更有底气地守着合肥,等着跟鬼子再好好较量一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