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法委大楼的夜晚,通常只有值班室的灯光和个别加班同志的办公室还亮着。
祁国栋刚处理完手头一份关于基层治安综合治理的报告,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准备关电脑下班。
他所在的处室,负责部分内部事务协调和文件流转。隔壁办公室,是后勤保障科的副科长,姓王,大家都叫他王科。
王科这人,平时看着挺和善,对谁都笑眯眯的,尤其擅长搞接待,安排车辆、物资采购之类的事务,据说上面有些领导对他印象不错。
祁国栋收拾东西时,无意间瞥见王科办公桌底下垃圾桶里,露出半张被揉皱的票据。他本没在意,但一阵穿堂风吹过,将那张纸吹到了他脚边。他弯腰捡起,准备扔回去,目光却在那张餐饮发票上顿住了。
金额不小,三千多元!开票单位是本市一家颇有名气的高档海鲜酒楼。日期是上周三。
祁国栋记得很清楚,上周三处里并没有安排公务接待,而且,以王科一个副科长的级别和科室职能,即便是公务接待,这个标准也明显超标了。
他心里掠过一丝疑惑,但没声张,只是不动声色地将票据重新扔回王科垃圾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然而,“不对劲”这三个字,已经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接下来的几天,祁国栋留了心。他利用处理部分内部报销单据的初审的职务之便,开始有意无意地留意经王科手,或者与后勤保障科相关的票据和采购清单。
他发现,类似的高档消费票据,偶尔会出现,虽然频率不高,且往往混杂在合规票据中,但金额都颇为扎眼。
更让他起疑的是,有几笔办公用品和电子设备的采购,供应商相对固定,价格似乎也比市场均价高出一些。王科总能拿出看似合规的比价单或说明,理由无非是“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好”云云。
祁国栋没有贸然向处领导汇报。他知道,这些只是零散的疑点,缺乏直接证据,王科又是个“人精”,轻易动不了,打草惊蛇反而不好。
祁国栋决定自己先查一查。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像个私家侦探一样,开始了低调的调查。
他去了那几家高档酒楼,以“单位对账”的名义,小心翼翼地向服务员打听王科消费的情况。
起初并不顺利,但在一次,他巧妙地提到了一次具体的日期和大概人数,一个年轻的服务员回忆了一下,隐约记得好像是有这么一桌,“好像是请客,挺热闹的,不像单位普通聚餐……”
他又根据采购单上的供应商信息,去电子市场、文具批发市场暗访,询问同类产品的实际批发和零售价格。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王科采购的那些东西,价格确实虚高了不少。
最关键的一步,是他通过一位信得过的、在工商部门工作的大学同学,悄悄查询了那几家固定供应商的工商注册信息。
发现其中一家的法人代表,竟然姓王,而且注册地址,与王科一个远房亲戚的住址高度吻合!
证据链渐渐清晰起来:利用亲属开设公司,充当“白手套”,虚高报价,套取单位资金;同时,涉嫌用公款进行个人吃喝消费。
祁国栋的心情有些沉重。他没想到,在自己身边,在看似平静的机关里,真的藏着这样的蛀虫。
他知道,仅凭自己私下查到的这些,还不足以形成铁证,尤其是公款吃喝,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具体的招待对象和事由是否虚假。
一天晚上,祁国栋加班到很晚,办公室里又只剩下他和王科。王科正准备锁门离开,心情似乎不错,哼着小曲。
祁国栋站起身,状似随意地走到王科办公室门口,倚着门框,开口道:“王科,忙完了?”
“哟,小祁还没走啊?”王科回过头,脸上堆起惯常的笑容。
“有点问题想请教一下王科。”祁国栋语气平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正是那张他从垃圾桶里捡起来过的高档酒楼发票的复印件。
“这张票,上周三的,金额三千八。处里那天好像没接待任务吧?是您个人消费,还是……?”
王科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强自镇定:“哦,这个啊……是……是之前一个项目协调,请兄弟单位的几个朋友吃了顿便饭,忘了走流程了,我正准备补手续呢。”
“便饭?海鲜酒楼,三千八?”祁国栋笑了笑,目光却锐利起来,“是哪家兄弟单位?具体协调什么事?我正好要写个报告,可能需要附上相关说明。”
王科支吾起来,脸色渐渐变得难看:“小祁,你这是什么意思?怀疑我?”
“不是怀疑,”祁国栋向前一步,压低声音,但每个字都清晰无比,“是觉得你不对劲!”他紧紧盯着王科的眼睛,“还有,xx文具店、xx数码公司,这几家的采购价格,好像也比市场价高出一大截啊。我打听了一下,听说那家数码公司的老板,好像姓王?”
王科的脸色彻底变了,汗珠从额头渗出。他试图狡辩:“你……你胡说什么!价格都是比过价的!那家公司老板姓什么我怎么知道!”
“是吗?”祁国栋不再给他机会,从文件夹里又拿出几张纸,是他记录的市场询价对比,以及那家公司法人信息的打印件,“王科,这些你怎么解释?需要我找当时参与‘比价’的同事,还有那家公司的‘王老板’一起坐下来聊聊吗?”
看着祁国栋手中那叠厚厚的“证据”,王科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腿一软,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他明白,这个平时不声不响、埋头工作的年轻人,早已掌握了他的要害。
“小祁……祁主任……误会,都是误会……”王科语无伦次地求饶,“你看,这事……能不能私下……”
“不能。”祁国栋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明天一早,我会把所有这些材料,连同我的初步判断,一并呈报给处领导和纪委的同志。王科长,你好自为之。”
第二天,祁国栋如他所言,将整理好的、条理清晰的疑点说明和相关证据复印件,直接递交给了处室主要负责人和委里的纪检监察部门。
此事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委里迅速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
在祁国栋提供的扎实线索基础上,调查组很快查清了王科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亲属公司虚开发票、套取公款以及违规报销个人消费等违纪违法事实,涉及金额虽然不算特别巨大,但性质恶劣。
最终,经省政法委党委研究决定,并报上级批准,王科被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其涉嫌犯罪的问题线索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审判。
这件事在委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年轻的副主任科员,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声不响就挖出了一个隐藏在身边的“蛀虫”,让很多人对祁国栋刮目相看。有欣赏他敢于碰硬、坚持原则的,也有觉得他“太愣”、“不懂人情世故”的。
处领导找他谈话,既肯定了他的成绩和勇气,也委婉地提醒他以后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护好自己。
祁国栋听着领导的教诲,表情平静。
他心里清楚,发现不对就要查,查到问题就要管,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性格。他不会因为对方的职位高低、或者可能遇到的阻力而改变。
走出领导办公室,他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不对劲”,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挑战。但他心中的那杆秤,那份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祁国栋的进部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