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浸在微凉的秋风里,护城河畔的柳叶褪尽了翠绿,泛着淡淡的鹅黄,随着风势轻轻摇曳,像极了谢浩楠此刻虽疲惫却清明的心境。送嫁二妹谢研归来后,他未及卸下一身风尘,便径直赶往府衙。苏墨与谢玥已在偏厅等候多时,案上的清茶早已凉透,却无人有心思触碰。
“大哥,刘三及其党羽的供词已整理妥当。”见谢浩楠推门而入,苏墨率先起身,将一叠厚重的卷宗递了过去,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凝重,“这伙人盘踞江南数年,作案手段隐秘,牵扯甚广。”
谢浩楠接过卷宗,指尖触及纸面的凉意,仿佛透过文字感受到了那些被拐家庭的刺骨伤痛。他在主位坐下,谢玥随即补充道:“刘三嘴硬得很,起初百般抵赖,多亏苏墨用了些法子,才让他松了口。只是这伙人分工明确,下线遍布各州府,许多被拐的女子孩童,早已被转卖至更远的地方。”
谢浩楠一页页翻阅着供词,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被拐者的姓名、年龄,以及大致的去向。有被卖至偏远村落为童养媳的少女,有被转手多次沦为仆役的孩童,更有甚者,被拐至海外,生死未卜。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血泪交织的过往。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喉间泛起一阵苦涩:“这些百姓,皆是无辜之人,却遭此横祸,实在令人痛心。”
“刘三等人罪大恶极,秋后问斩已是定局。”苏墨沉声道,“只是眼下,还有许多失踪人口尚未寻回,仅凭我们现有的力量,想要逐一追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谢浩楠放下卷宗,目光扫过二人:“我亦是这般想法。此案虽有进展,但拐卖之风未绝,失踪百姓仍在受苦。若只是就案办案,终究难以根除这顽疾。”他站起身,在厅中踱了几步,脑海中一个念头逐渐清晰,“不如,我们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专职打击拐卖行径,同时协助百姓寻亲。如此一来,既有专人专办的效率,也能给百姓一个盼头。”
苏墨与谢玥闻言,皆是眼前一亮。谢玥眼中闪过一丝希冀:“大哥这个主意好!以往百姓失踪,只能报官,可官府事务繁杂,往往难以全力追查。有了专门的机构,便能集中力量,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只是此事非同小可,需得与我父亲商议,更要奏请朝廷批准。”苏墨冷静地补充道,“毕竟设立新的机构,涉及人力、财力,并非我们私下便能决定。”
谢浩楠点头:“所言极是。明日我便登门拜访苏伯父,共商此事。”
次日清晨,谢浩楠备了薄礼,前往苏府拜见苏文渊。此时苏文渊正因拐卖案的后续事宜烦忧,听闻谢浩楠的来意,当即抚掌称善:“浩楠,你这个想法,正合我意!这些年江南拐卖案频发,官府虽有打击,却始终缺乏系统性的举措,致使罪犯屡禁不止。若能成立专门机构,集中力量打击拐卖、协助寻亲,实乃民生之幸!”
“只是不知,朝廷是否会批准此事?”谢浩楠略有顾虑,“设立新署,需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恐遭朝中大臣非议。”
苏文渊沉吟片刻,道:“此事关乎民生福祉,乃是积德行善之举。当今圣上体恤民情,只要我们将其中的必要性阐述清楚,想必会予以批准。至于人力物力,我们可以联名上书,恳请朝廷拨款,同时也可自筹一部分资金,确保机构能顺利运转。”
二人一拍即合,当即着手草拟奏折,详细阐述了拐卖案的严重性、成立专门机构的必要性,以及机构的职责、运作方式等。奏折中,他们列举了近年来苏州及周边地区的拐卖案例,字字句句皆是血泪,字里行间满是根除顽疾的决心。
夜幕降临,谢浩楠回到家中,餐桌上早已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谢承业、林婉清、周云溪正等候着他,见他归来,周云溪连忙起身:“浩楠,一路辛苦,快坐下歇歇,饭菜都要凉了。”
谢浩楠坐下,却无心进食,将今日与苏文渊商议成立专门机构的事,一五一十地说给大家听。
谢承业闻言,手中的筷子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随即化为坚定:“此事做得好!拐卖人口,丧尽天良,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成立专门机构打击这种恶行,是积福积德的大事,我全力支持!”
林婉清也连连点头,眼中满是不忍:“那些被拐的孩子、女子,想想都让人心疼。若是有机构能帮着寻亲,也能让许多家庭少些痛苦。”
“只是设立机构,需要不少启动资金,朝廷拨款恐怕难以即刻到位。”谢浩楠道。
不等他说完,谢承业便朗声道:“此事你不必担心!我谢家虽非富可敌国,但拿出些银子支持此事,还是绰绰有余的。明日我便让人准备五千两白银,作为机构的启动资金,务必让此事早日落地!”
五千两白银,对于寻常人家而言,已是天文数字,足以见得谢承业对此事的重视与决心。谢浩楠心中一暖,起身拱手:“父亲大义,孩儿代那些被拐的百姓,谢过父亲!”
“自家父子,何须多礼。”谢承业摆摆手,“只要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让那些作恶之人得到惩处,让失散的亲人得以团聚,这些银子便花得值!”
林婉清也道:“是啊,浩楠,此事你尽管放手去做,家中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
谢浩楠重重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了家人的支持,有了苏文渊的相助,他对成立专门机构之事,更有信心了。
几日后,谢浩楠与苏文渊联名写就的奏折,由快马送往京城。二人每日都在期盼着朝廷的回复,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苏州城内的百姓,在得知刘三等人即将伏法的消息后,虽人心大快,但想到那些尚未寻回的亲人,心中仍有牵挂。不少被拐家庭的亲属,纷纷前往衙门,询问是否有亲人的下落,言语间满是殷切的期盼。
谢浩楠与苏文渊一边安抚百姓的情绪,一边派人根据刘三等人的供词,初步排查被拐者的去向,尽量收集更多线索。那些日子,苏州府衙人来人往,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焦急与期盼,每一声询问都像重锤般敲在谢浩楠的心上,让他愈发觉得,成立专门机构已是刻不容缓。
十余日后,京城的圣旨终于送达苏州。传旨太监高声宣读,声音穿透了苏州府衙,也传到了闻讯赶来的百姓耳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南拐卖案频发,残害民生,危及社稷。谢浩楠、苏文渊所奏,设立专门机构打击拐卖、协助寻亲,乃体恤民情之举,朕心甚慰。现批准苏州官府设立‘打击拐卖寻亲署’,由谢浩楠牵头负责,统筹相关事宜。朝廷拨款一万两白银,以作经费。望苏文渊、谢浩楠不负朕望,尽心履职,严打拐卖恶行,助失散亲人团聚,以安民心。钦此!”
“臣苏文渊、臣谢浩楠,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苏文渊、谢浩楠跪地接旨,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传旨太监离去后,消息迅速传遍了苏州城的大街小巷。
“太好了!朝廷设立专门的打拐办了!”
“有了这个机构,我那被拐的孩儿,说不定就能找回来了!”
“苏大人、谢大人牵头负责,我们就有盼头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希望,不少人甚至自发地来到府衙门前,拍手称快,欢呼声、感激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散。有年迈的老者,热泪盈眶地对着衙门的方向拱手:“老天有眼,终于有专门的衙门为我们这些苦主做主了!”
谢浩楠站在衙门前,望着眼前欢呼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圣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设立打拐办,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无数的硬仗要打,还有无数的亲人等待团聚。
他转身回到府衙中,当即召集苏墨、谢玥等人,商议打拐办的筹备事宜。“如今朝廷已批准,启动资金也已到位,我们要尽快选定办公地点,招募人手,制定章程。”谢浩楠神情严肃,目光坚定,“人手方面,既要挑选武艺高强、熟悉江南地形的捕快,也要吸纳心思缜密、擅长查案的文书。章程方面,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办案流程,确保每一件案子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大哥放心,办公地点我已初步选定,就在城南的一处闲置宅院,收拾一番便能启用。”苏墨道,“招募人手之事,我明日便与苏州知府商议,从官府抽调精干力量,同时也可张贴告示,吸纳民间有识之士。”
谢玥也道:“我负责整理此前收集的线索,将被拐者的信息分类登记,以便后续逐一追查。”
“好!”谢浩楠点头,“时间紧迫,我们分头行动,务必尽快让打拐办正式运转起来。记住,我们肩上扛着的,是无数家庭的希望,万万不可懈怠!”
众人齐声应道:“遵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被偷的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