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与认知疗法
如果说前三个策略是“外部引导”,帮大象避开诱惑、尝到甜头、找到乐趣,那冥想和认知疗法就是“内部调节”,帮骑象人增强“觉察力”和“引导力”,让它能更好地理解大象、安抚大象。
我们先来先说说冥想。
很多人觉得冥想是“装神弄鬼”,或者是“放空大脑”,其实不是这样的。
冥想的核心,是训练“觉察而不卷入”的能力——当大象产生各种情绪、各种想法时,骑象人不是跟着情绪走,也不是强行压制,而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静静地看着这些情绪和想法的起伏,不评判、不抗拒。
我刚开始冥想的时候,总是静不下来,脑子里全是各种杂念:“今天的工作还没做完”
“明天要记得买东西”
“刚才和同事说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甚至想到明天早上给孩子做什么早餐?
明天几点接孩子放学?
接完孩子顺便在学校旁边超市买点肉馅回来包馄饨!
后来我才知道,冥想不是要清空大脑,而是要学会和这些杂念和平共处。
当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不用自责,只需要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像把跑远的大象慢慢拉回来一样。
坚持冥想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觉察力”变强了。
以前大象生气的时候,我会跟着发脾气,等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在大象生气的时候,我能很快察觉到“我现在很生气”,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生气是正常的,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
慢慢的,我能在情绪爆发前多了一秒的停顿,就是这一秒的停顿,让骑象人有了引导大象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能改变大脑的结构,让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更发达,让我们更容易控制情绪,更不容易焦虑和抑郁。
就像训练肌肉一样,冥想能让骑象人的“觉察肌肉”越来越强壮,面对大象的各种情绪时,都能从容应对。
再说说认知疗法。
很多时候,大象的情绪爆发,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比如被领导批评了,大象觉得“领导讨厌我,我要被开除了”,就会陷入恐慌;
但如果骑象人能引导大象换个角度想:“领导批评我是因为工作没做好,不是针对我,我改了就好”,大象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
认知疗法就是教我们做这件事:让骑象人站出来,质疑大象的自动化负面思维,重构对事情的认知,从根源上调整大象的反应模式。
我以前是个特别敏感的人,别人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态度,我就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我给同事发消息,同事过了很久才回复,而且回复得很简短。
我当时就觉得特别难过,觉得同事不喜欢我。
后来我用认知疗法的方法,给自己列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同事可能在忙工作,没看到消息”“同事可能当时心情不好,不想多说话”“同事可能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不用多回复”。
这么一想,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片面了,大象的难过也慢慢消失了。
如果你也经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
每天晚上花10分钟,记录下当天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当时的情绪,以及你当时的想法。
然后试着质疑这些想法:“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换个角度,我会怎么想?”。
慢慢的,你会发现,很多负面情绪都是因为大象的“想当然”,只要骑象人稍微引导一下,大象就能平静下来。
冥想和认知疗法,就像给骑象人配备了“望远镜”和“指南针”。
望远镜让骑象人能更清楚地看到大象的情绪和想法,不被表象迷惑;
指南针让骑象人能更准确地引导大象的方向,不被负面思维带偏。
两者结合,就能让骑象人更有力量,让大象更温顺。
幸福的源泉:超越自我的爱与意义
当我们学会了引导大象,内心的冲突会减少很多,但这还不是幸福的全部。
就像乔纳森·海特说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与他人、与世界的共舞。”
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孤立的自我满足,而是源于超越自我的爱与意义,源于与他人、与事业、与世界的深度联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满足的时刻,往往是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刻: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家常菜,和朋友一起聊聊天,和爱人一起散散步。
这些简单的瞬间,比任何物质享受都更能打动我们,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最核心的需求——爱与归属。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的幸福源于爱与工作。
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大象天生渴望联结,渴望被爱、被接纳、被需要。
这种联结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也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幸福。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建立的安全依恋,会影响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
如果小时候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回应,我们的大象就会觉得“我是值得被爱的”,长大后也会更自信、更懂得如何爱别人;
如果小时候经常被忽视、被否定,我们的大象就会觉得“我不够好”,长大后在感情里就容易患得患失、不敢投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童年不幸福的人就永远得不到幸福。
就像大象可以被重新引导一样,我们的依恋模式也可以被改变。
只要我们能遇到一个愿意爱我们、接纳我们的人,或者通过自我成长,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我们的大象就能慢慢放下过去的阴影,重新相信爱、渴望联结。
我有个同事,小时候父母离异,跟着奶奶长大,性格一直很内向、敏感,不怎么敢和人交往。
后来她遇到了现在的老公,老公很温柔、很包容,不管她多敏感、多情绪化,都能耐心地安抚她、理解她。
慢慢的,她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也学会了主动关心别人、表达自己的爱。
她说:“和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这种感觉让我特别踏实、特别幸福。”
除了亲密关系,友谊和亲情也同样重要。
有几个能说心里话的朋友,在你难过的时候能安慰你,在你迷茫的时候能鼓励你,在你成功的时候能为你开心;
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不管你走多远、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给你支持和依靠。
这些联结,就像给大象搭建了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它不管在外边经历多少风雨,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还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互惠”。
人际关系就像银行账户,你只有不断存入“善意”,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取出“支持”。
比如主动关心朋友的生活,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记住家人的生日并送上祝福。
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在给关系“存钱”,让联结越来越牢固。
就像婚姻中的“5:1法则”说的,幸福的婚姻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积极互动的次数要远远多于消极互动。
每一次赞美、拥抱、支持,都是在给婚姻“存钱”,让爱情能长久保鲜。
我们明白投入与意义其实就是超越即时满足。
大象喜欢即时快乐,比如吃一顿美食、刷一会儿短视频、买一件新衣服,这些快乐虽然直接,但很短暂;
而骑象人能看到更长远的意义,比如做好一份工作、培养一个爱好、帮助一个陌生人,这些带来的满足感虽然不是即时的,但很持久。
真正的幸福,是大象的“即时快乐”和骑象人的“长远意义”的结合。
当我们把工作、事业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时,我们就能在投入中获得深层的满足感。
特蕾莎修女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投身于帮助印度穷人的事业中。
她每天要面对的是饥饿、疾病和死亡,工作辛苦又枯燥,但她却觉得很幸福。
她说:“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被尊重。”
她的幸福,源于“减轻他人痛苦”的意义感知,源于对这份事业的全心投入。
还有张桂梅校长,扎根云南大山几十年,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上千名山区女孩走出大山。
她的生活很清贫,甚至积劳成疾,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她说:“看到孩子们能考上大学,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她的满足,来自“让女孩们改变命运”的价值实现,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些人之所以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意义,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伟大,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全心投入其中。
他们的大象在投入中感受到了快乐,他们的骑象人在意义中找到了方向,两者协同,就获得了最持久的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你是一名老师,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使命,看到学生的进步就觉得满足;
你是一名医生,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的责任,看到病人康复就觉得开心;
你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把“做好每一份工作”当成自己的目标,看到项目成功就觉得有成就感。
关键是要从“完成任务”的心态,转变为“创造价值”的心态。
比如同样是写报告,如果你只把它当成“不得不做的工作”,就会觉得枯燥又无聊;
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展示自己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机会,就会更认真、更投入,完成后也会更有成就感。
我以前有一段时间做行政工作,觉得每天都是处理琐碎的事情,没什么意义,工作起来也没什么动力。
后来我换了个角度想:“我的工作能让公司的运转更顺畅,能帮同事解决问题,这就是我的价值。”
慢慢的,我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整理文件的时候分类更清晰,让同事更容易找到;报销的时候流程更简化,让同事更省心;
组织活动的时候考虑更周全,让大家玩得更开心。
当我看到同事因为我的帮助而节省了时间,看到活动因为我的准备而圆满成功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工作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这种“感悟型幸福”,不像“愉悦型幸福”那样转瞬即逝,它能滋养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有力量,让象与骑象人都能获得持久的平静。
让我们学会逆境中要成长,感受到创伤后的力量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可能是工作上的失败,可能是感情上的背叛,可能是身体上的疾病,可能是亲人的离世。
这些逆境就像暴风雨,会让我们的大象感到痛苦、焦虑、迷茫,也会让骑象人感到无助、绝望、不知所措。
但就像暴风雨过后会有彩虹一样,逆境也并非全然是坏事。
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成熟。
这种成长,就是“创伤后成长”。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一条腿。
刚开始的时候,他特别崩溃,觉得人生都毁了,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见人。
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学习用假肢走路,甚至还报名参加了残疾人运动会。
现在的他,比以前更乐观、更坚强,他说:“这场意外让我明白,生命比我想象中更顽强,也让我更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逆境之所以能让人成长,关键在于骑象人能否引导大象,从逆境中找到意义。
就像乔纳森·海特说的:“痛苦本身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
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痛苦中,不愿意面对,逆境就只会变成创伤;
但如果我们能正视痛苦,反思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逆境就会变成成长的契机。
比如工作上失败了,不要只想着“我真没用”,而是想想“这次失败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下次我可以改进”;
感情上背叛了,不要只想着“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而是想想“这次经历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情,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身体上生病了,不要只想着“我怎么这么倒霉”,而是想想“这次生病让我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以后我要好好照顾自己”。
这种对逆境的“重新诠释”,能让大象从痛苦中走出来,让骑象人找到新的方向。
当我们的人格三个层次——基本特质(比如乐观、坚强)、因应之道(比如如何面对困难)、人生故事(比如如何诠释自己的经历)——能连贯一致地诠释逆境的意义时,创伤就会转化为力量,让我们的内心更成熟、更有韧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歌颂痛苦”,也不是说“所有的逆境都能让人成长”。
面对重大的创伤,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哀悼、去痛苦,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痛苦中,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让骑象人轻轻拉一把大象,告诉它:“痛苦是暂时的,我们可以一起往前走。”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在小时候被诊断出自闭症。
一开始,她整个人都垮了,每天以泪洗面,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她的大象被“绝望”笼罩,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
但看着孩子纯真的脸庞,她的骑象人慢慢清醒过来:“我不能倒下,孩子还需要我。”
她开始查阅各种关于自闭症的资料,学习干预方法,带着孩子做康复训练。
过程有多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孩子不说话,她就一遍遍地教;
孩子有暴力倾向,她就耐心地安抚;
康复训练效果甚微,她就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
几年后,孩子虽然还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交流,但已经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会对着她笑,会主动拉她的手。
这位母亲说:“以前我觉得自闭症是上天对我的惩罚,现在我觉得,它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它让我变得更坚强、更有耐心,也让我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小美好。”
逆境就像一块磨刀石,能把我们的意志磨得更锋利;
也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当我们能从逆境中找到意义,能和痛苦和平共处,能带着创伤继续前行时,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这种成长,是任何顺境都给不了的,它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让象与骑象人在面对未来的风雨时,都能从容不迫。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