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参与社交 去体验爱情,因为他们也是最亲密的合作
社交和爱情,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形式,也是对合作能力的终极考验。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合作不足;
而所有的幸福,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要在社交和爱情中超越自卑,核心就是学会真诚合作、彼此成就。
在社交中,很多人因为自卑而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害怕被拒绝、被嘲笑。
但其实,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刻意讨好,也不需要伪装自己,核心是真诚地关注对方。
当你放下“我会不会被喜欢”的焦虑,转而关注“我能为对方做什么”“我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快乐”时,你会发现社交变得简单而自然。
比如主动记住朋友的喜好、在朋友需要时伸出援手、认真倾听朋友的烦恼,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你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连接,而这种连接会让你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变得更自信。
爱情与婚姻,则是“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典范”,需要最密切、最真诚的合作。
很多人在爱情中会陷入自卑,觉得“我配不上对方”,从而变得小心翼翼、失去自我;
也有人会通过控制、占有对方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真正健康的爱情,是两个人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彼此支持,都愿意为了对方、为了这段关系付出努力。
在爱情中,超越自卑的关键是“关心对方胜于自己”。
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需求,支持对方的梦想。
当你把对方的幸福放在心上,努力为这段关系创造价值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再纠结于“我够不够好”,而是专注于“我们如何才能更好”。
这种共同成长的爱情,会让两个人都变得更自信、更优秀,也会让这段关系更稳固、更长久。
无论是社交还是爱情,核心都是合作与奉献,当你学会用真诚和付出对待他人时,自卑自然会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练习来超越心法
首先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而非一定要追求完美。
很多人的自卑,都源于对“完美”的执念——觉得自己必须长得好看、成绩优秀、工作出色,才能被喜欢、被认可。哪怕自己的孩子考到了99分钟,他还在质疑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到100分!
但现实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真正的自信,不是拥有完美的人生,而是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依然愿意努力进步。
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承认自己有缺点,但不因此否定自己的全部;
承认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不因此陷入自我怀疑。
比如你可能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但你心思细腻、善于倾听,这也是你的优势;
你可能工作经验不足,偶尔会犯错,但你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要总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较,这只会让你陷入无尽的自卑。
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会发现,自卑的情绪会减轻很多。
接纳自己,不是放弃进步,而是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成长——我知道自己不够好,但我愿意慢慢变好,这种从容的心态,正是超越自卑的基础。
我们要学会转移焦点:从“我”到“我们”
自卑的人,往往会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尴尬”“我这次是不是搞砸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会让你陷入无尽的内耗。
想要摆脱这种内耗,就需要学会转移焦点,从“我”的纠结中走出来,关注“我们”的共同目标。
当你感到自卑时,不妨主动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小事:
帮同事分担一份工作、给朋友送一份小礼物、给家人做一顿饭、参与一次公益活动。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从“自我否定”转移到了“为他人创造价值”上,这种付出会让你感受到强烈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感觉,正是治愈自卑的良药。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与其担心“我会不会拖后腿”,不如专注于“我能为团队做什么”,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配合同事的工作。
当团队取得成绩时,你会明白,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感会让你变得更自信。
转移焦点,本质上是让你从“小我”的世界里走出来,融入更广阔的“大我”之中,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定要养成设定有意义的小目标
宏大的目标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开始,这会加剧自卑情绪。
而有意义的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能让你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慢慢建立自信。
设定小目标时,要遵循“具体、可实现、有意义”的原则。
比如“这个月读完一本书”“学会一个办公技能”“每天运动30分钟”“和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聊天”。
这些目标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也容易看到结果,当你一个个完成这些小目标时,会感受到“我能做到”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会逐渐驱散自卑的阴影。
而且,这些小目标最好能与“成长”或“奉献”相关——要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要么能为他人带来价值。
比如“学会一个办公技能”能让你在工作中更高效,为团队创造更多价值;
“和朋友聊聊天”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让朋友感受到关心。
有意义的目标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这种意义感会给你持续的动力,让你在超越自卑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学会识别并主动跳出“自卑陷阱”
自卑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些固定的思维和行为陷阱,比如逃避型、攻击型、讨好型,只有识别这些陷阱,才能及时跳出来。
逃避型陷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比如“我肯定做不好,还是别试了”,结果永远停留在原地,自卑越来越严重。
应对思路:告诉自己“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成长”,从小事开始尝试,慢慢积累勇气。
攻击型陷阱: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比如“他做得也不怎么样,还不如我”,用这种虚假的方式获得优越感。
应对思路:承认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价值,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必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
讨好型陷阱:通过牺牲自我来换取他人的认可,比如“只要他喜欢我,我做什么都可以”,结果迷失了自己,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应对思路:建立清晰的边界感,学会拒绝,明白“真正的关系不需要讨好,你值得被平等对待”。
识别这些陷阱后,每次陷入其中时,及时提醒自己“这是自卑在作祟”,然后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慢慢就能摆脱陷阱的束缚。
来重新解读你的过去
阿德勒的“目的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被过去的经历所决定,而是为了“当下的目的”而解读过去。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小时候被父母批评,你可以解读为“我不够好,所以父母不喜欢我”,从而陷入自卑;
也可以解读为“父母希望我变得更好,才会指出我的问题”,从而把批评变成成长的动力。过去的创伤和挫折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解读它们——是让它们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还是成为你成长的资源?
那些曾经让你感到自卑的经历,其实都在教会你一些东西:
被忽视的经历让你更懂得关心他人,失败的经历让你更珍惜成功的不易,身体的缺陷让你更专注于内在的成长。
重新解读你的过去,不是否定痛苦,而是从痛苦中汲取力量,让过去的经历成为你超越自卑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最后我要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指引方向,此时的我正在写给勇敢的你——你的自卑,正是超越的起点
《自卑与超越》的核心,从来不是让我们消灭自卑,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卑的本质,学会与它共处,并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告诉我们,超越自卑的真正意义,是找到生活的价值——乐于关注他人,渴望为社会贡献价值,在合作与奉献中实现自我成长。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这个小孩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不想庸庸碌碌、渴望变得更好的证明。
正是因为觉得“不够好”,你才会想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珍惜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的推力,你才会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成为更优秀的人。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卑困住,不敢尝试、不愿成长。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也不需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你只需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带着那份“想变好”的初心,勇敢地去合作、去奉献、去创造。
愿你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再为他人的评价而焦虑;
愿你能拥有真诚合作的智慧,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归属感;
愿你能明白,你的自卑,从来不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而是你超越自我的起点。
从今天起,放下对“不够好”的执念,带着勇气和善意,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去创造属于你的、有意义的人生——你远比自己想象中更优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